隨著電子技術、電動機技術和機床技術的發展,我校從本學期開始,在機電專業使用《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第四版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本人認真領會大綱要求,把握中等職業教育機電專業各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各學科之間的脈絡體系,明確重點和難點,努力探索提高教學實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在實施《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新課程中的幾點體會。
在使用過程中,對新舊教材進行認真對比,全書在原先章節順序的基礎上,對局部內容做了調整,以“必需、夠用”的知識和技能為指導思想,一聯系實際,以現實生產中的新電器元件為出發點,對相關章節內容做了較大的調整。第三版《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教材中原有的知識點、實訓、習題等欄目對學生的電力拖動學習很有幫助。新教材除保留這些內容外,還在每單元開頭增加了學習內容的提煉,讓學生對本單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每一個課題開始之初都注有本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目標;配備有大量清晰、實用的圖片,加強了學生的直觀認識;大量的思考題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程度;閱讀提示使知識點進一步深化,使全書在內容選擇、知識結構、適用程度上更加合理。降低了教學難度,并做好與《電工基礎》、《電機與變壓器》等課程的銜接,更加明確地向初學者提出職業標準和職業方向。
修訂后的教材,刪去了部分理論性過強的知識內容,如三相同步電動機的基本控制等,使之更加適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同時配備了大量場景和實物圖片,圖文并茂,引人入勝。思考和提示內容的增加,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車床工是學生就業的主流,因此本教材中電路主要涉及的是機床控制電路,與中職學生就業去向相吻合,并與電工崗位相銜接,使之更具有可行性。
但在實際教學中,內容與實際脫節,學生對所學內容不理解、不相信或者相信而做不到,以及要求過高、可望而不可即等情況十分常見,大大影響了教學實效。為讓學生對本課程感到親切、可信、有用,本人認為應注意。
一、處理好“認知”與“運用”的關系
教學大綱安排了一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是本學科的基礎,是學生學習本課程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對于這些知識,學生應在了解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應帶領學生到工廠、企業參觀,認識學習用電線路的設計、安裝及安全用電常識。
二、寓知識于能力訓練之中
除用模擬配電盤等進行實踐教學外,主要是對社會實踐、社會調查進行指導,多數實踐內容安排在課余或周末進行。如先組織學生觀察學校用電線路、車間及機床線路,再讓學生設計教室用電線路,分析對比,找出其合理性和需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學生一邊對照教材,一邊操作,使書本理論和實踐知識得到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縮小了教材與實踐訓練之間的差距。
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某一控制線路的要求,從多角度進行討論、爭辯、探究。為能有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教師應指導學生結合工廠、企業用電要求,設計完善供電線路的方案并盡可能實際操作,進而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三、結合案例教學,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案例分析來闡述電工理論知識,把抽象的理論寓于生動具體的案例之中,通過分析,提示學生思考,便于學生理解鞏固電工理論知識。這樣學生可在理解了知識的基礎上運用知識。實踐證明,通過以案促教,不僅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而且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可以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的運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也更新了教師的知識結構,改進了教學方法。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吃透”教學大綱、通讀教材,貫徹課改精神,引導學生不斷思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深入挖掘工廠與企業供電、用電的具體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分析,去獲取知識,并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切實提高中職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