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且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樂意走進課堂,去品味學習生活的情趣,才會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必須高度重視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提高數學教學的實際效果.下面就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談談我的一點體會.
一、融洽師生關系,喚起學習興趣
“尊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想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贏得學生的信賴;要想贏得學生的信賴,必須做到關心愛護學生.教師對學生必須傾注愛心,并以自己真摯的情和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愉快的環境.和諧融洽的師生感情,會使雙方都能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教學活動之中.因此,數學教師要在平時盡可能多和學生接觸,通過一起交談、活動,甚至和他們一塊兒拉家常、做游戲,深入了解和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興趣愛好,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不是父母勝似父母,對教師產生一種親和力.這樣,學生才能樂于接近老師,喜歡老師,進而喜歡數學這門課程.教師要關愛呵護任何一個學生,做到不偏愛、不歧視,一視同仁.特別是對待“后進生”,教師尤其不能動輒訓斥,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維護他們的自尊,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要常用表揚、獎勵的手段鼓勵學生,哪怕是一丁點兒的進步,教師也要及時表揚勉勵,這樣才能使他們由怕上數學課到愛上數學課,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優良的教學情境,可用直觀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創設與主題相關、與教學內容和諧統一的教學情境,而且強調情境的直觀性和趣味性,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探究的興趣,調動學生為解決問題而形成一個合適的思維意向.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在課前、課中或課后,亦可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特別是在學習新知識時,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能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我事先讓全班學生每人準備三根小木棒,長短不作限制.上課時,要求他們把自己準備的三根小木棒擺成一個三角形,結果一部分學生能擺成,一部分無法擺成.接著我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自己準備的小木棒中,每兩根合起來的長度與第三根的長度大小怎樣?通過組織討論并總結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在教學“兩點之間的距離”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舉行賽跑活動,確定了起點和終點后,分了幾個小組,每組安排五名實力相當的學生同時從起點開始,經過不同路線跑向終點,結果每組的第一名都是跑直線路線的學生奪取,接著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結論.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探索的氣氛當中,情緒高昂,興趣盎然.當然,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選擇不同的方式手段,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感受成功喜悅、提升學習興趣
教育家珀凱曾說:“大概唯一的最重要的,老師能在課堂上采取的步驟是提供一種教育上成功而不是失敗.”每一位老師都期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成功,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關鍵是老師要給予學生成功的機會,設計鋪墊通向成功的道路,鼓勵他們走向成功.首先,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容、和諧的教學氣氛,使每個學生都受到尊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毫無顧忌的回答問題.如果對了,要充分給予肯定,并闡明正確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即使錯了,也絕不能刺傷其自尊心,而應該發揮教師的臨場機智,以激勵的言語加以引導;假如獨具一格有創意,要及時給予贊揚,鼓勵他們不斷探索創新.常用“了不起,有創意”、“解答正確,加10分”、“思路不錯,假如這樣做(想)就好了”、“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等語言,鼓勵他們樹立成功的信念,尋找成功的力量.其次 ,教師要在設計練習時,力求內容題型靈活多樣、難易兼顧,并富有趣味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力爭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樂趣.學生愈成功,情緒愈愉快,學習興趣也會有大提升.
總之,學習興趣是學習功課的前提.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通過多種渠道、多種途徑,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好數學,用好數學,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