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感到難學.教師感到難教”這是經歷過高一數學教學的每一位教師都普遍反映的問題一些學生在初中學得比較成功,信心十足地跨入高中的大門,但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數學成績出現大幅下滑,對數學學習不知何從下手,失去對數學學習的信心.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沒有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是一個重要因素,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尋求解決的辦法.
一、影響初、高中銜接因素
1.教材方面
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在內容上進行了大幅度的壓縮,因此,知識內容的“量”少,淺、難度小,內容選擇比較接近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現實,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培養學生的直觀思維.另外,教材中的敘事方法也比較簡單、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語言進行表達.而高中知識廣泛,容量大、數學能力要求高,解題方法和技巧靈活多變,語言嚴謹,簡單,敘事方式較為抽象,概括、理論性強.特別是高一學生一開始就接觸到集合、命題映射等代數知識,概念多且抽象,難以理解.思維還來不及轉變,緊接著又到要求推理論證嚴密的函數問題,加大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
2.教法原因
由于初中課堂量少、知識簡單,所以在上課時教師有充足的時間來反復強調重點,上課講得詳細,進度慢,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小組合作討論等課堂活動形式形成對定理,規律的認識.教學上多采取講練結合的方法,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到黑板上板演,能夠及時進行反饋和糾正.同時,通過布置作業,課堂內、外大量的練習、課外指導達到對知識的反反復復的理解,直至掌握.而高中內容多,單位課時容量大,教師在上課時只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要求能觸類傍通,舉一反三,在嚴格的論證和推理上下功夫,知識和能力并重.而大多數學校的高中教師都是循環教學,有些教師在教學上不知不覺地用高三的要求去教高一學生,給高一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更難適應高中數學教學.
3.學生自身原因
由于高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隨身體的迅速發育,他們的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獨立思考和處事能力有了很大發展.在他們的意識中,自己已長大成人,很多事情都不希望家長和老師干涉,甚至也不愿向同伴傾訴,缺乏自信、煩躁沖動,抗挫能力差,自我鎖閉.課堂上對老師的提問不舉手發言,討論氣氛不夠活躍,給教學上帶來一定的困難.
4.學法原因
在初中,內容相對簡單而集中,課堂上教師講得詳細而全面,在教學上,教師將各種類型進行歸類,讓學生對各種類型進行反復練習,學生只要熟記概念、公式和類型,一般都取得較好成績.因此,學生的依賴性強,習慣圍著教師轉,沒有養成獨立思考和總結歸納的習慣,學習沒有主動性.而高中更重要的是發散思維和創造意識.進入高一的學生,在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還沒有及時轉變,還是沿用初中的習慣來學習,也給學習數學造成一定的困難.
二、解決銜接問題的方法
1.把握教材內容,實現初、高中的平穩過度
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教材都作了較大的改動,而高中教學一般都是循環教學,有些高中教師對現行的初中教材不是很熟悉,因此,高一教師在鉆研高一數學教材的同時,不妨也去了解現行初中教材及知識體系,了解哪些內容在初中沒有學,但在高中卻要用到的知識(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分母為多項式的分母有理化等)在教學上要進行補充,(例如,在高一講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時,要補充二次三項式的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同時對初高中銜接知識點,如四種命題、函數概念等,在講授新課時要引導學生聯系舊知識,加以比較分析,達到溫故而知新.保證了知識的連貫性,學生容易接受,感到數學并沒有那么難學.同時適當放慢些速度,降低難度,讓學生逐步適應高中數學學習,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在與高一學生互相交流時,學生普遍反映,“上課時都聽得明白,就是做作業不會做”.單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高一的學生還學不得法,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訂學習計劃,課前預習,上課注意力集中,專心聽課,鞏固復習,獨立完成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這幾個方面,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改進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制訂科學的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有長期的、短期的,制訂之后必須嚴格按照計劃去進行學習和安排時間,防止沒有目的和盲目地去學習.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預習是對所要上的內容進行初步閱讀,了解下一節課的新內容(如概念、公式、定理、性質和證明)對于不明白的地方標識出來,這樣上課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聽課才有針對性.通過復習達到“溫故而知新”加深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同時對上課不明白的地方及時得到排查和解決.作業是反映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理解及掌握的程度.通過獨立完成作業使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提高,是學生掌握知識由“會”到“熟”的一個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意志的一個過程.通過小結,使所學課本由“厚”讀到“薄”,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求知欲望強,上課時積極思考,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我要學”的意識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一般情況下,學習興趣越濃,學習效果就較好.不少學生感到數學枯燥無味,難學,甚至厭學.主要的原因是對數學缺乏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在這種氛圍下,師生關系融洽,雙邊互動積極,學生心情輕松,愉快地聽、說、做,思維活躍,興趣濃厚,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也可以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上,教師也可以采取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習好的同學吃得飽,學習困難的同學感覺到數學也沒有那么難學,讓學生在作業中、考試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信心.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的多媒體手段與數學教學相結合,特別是多媒體能夠把抽象的圖形轉化為直觀的圖形,這樣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時學生參與的機會多了,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課堂上教師的一些巧妙的解題方法或一題多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好的解題方法不僅事半功倍,而且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能力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初中生的自學能力較低,沒有形成自學的習慣,作業或考試用到的數學方法或數學思想方法,都是經過大量的反復的訓練形成的,只要記好類型題,對號入座,問題一般都得到解決.而高一教材知識點多,課時容量大,教師在上課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通過講解一兩道典型的例題去融會貫通,而習題的解答需要的知識面更廣,技巧性更高,如果不自學,不靠大量的閱讀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方面更為重要,學生養成自學習慣后,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是指能綜合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去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滲透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概括、領悟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函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價轉化思想等)準確地理解,概念、公式和定理.同時加強解題技巧(如一題巧解、一題多解)及各種題型的變式訓練,開闊學生的視野,對自己的解題活動及時進行回顧與反思,總結,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是影響考試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上課強調的是數學思想方法、思維過程及解題技巧,有時候由于運算量過大,復雜,課堂時間有限,所以老師只把運算結果留給學生,而運算過程由學生課后去自行解決.給學生的運算能力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要提高學生運算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概念、公式、定理及運算法則這些數學基本知識,掌握它們的使用條件,避免盲目套用公式造成計算錯誤.同時認真審題,挖掘題目中隱含的條件,尋找合理的、簡便的計算方法.加強習題訓練,讓學生親自做足夠的習題獲得能力,強調在運算過程要耐心、細心和及時反思運算過程,形成良好的運算習慣.
4)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進入高一的新生,由于環境陌生、老師陌生、同學陌生,心理上還是初中那種依賴心理,對新環境缺乏適應.不適應多學科的學習,手忙腳亂,同時沿用初中的習慣來學習數學,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失去學習信心.正因為如此,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更為重要.在教學上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讓學生認識到困難和挫折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確認識挫折,才會有適當的反應和行為,才能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引導學生要經得起逆境和艱苦的磨煉,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品質,勇敢地面對挫折.同時教育學生增強自我調節能力,擺脫因挫折產生的消極情緒的困擾.教育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減輕心理壓力,發揮自己最大潛能.
總之,如何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是擺在面前的、有待于我們在教學上不斷總結和研究的課題.希望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探索和總結,提出解決的辦法,共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