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質增效”這是新課程改革精神的一個中心要求.要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三個環節至關重要:導入,練習,課堂點評和總結.下面結合實例談一談本人的一些體會.
一﹑導入必須有效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頭開得好,就能迅速活躍課堂,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述《二項式定理》時,老師開始提問學生:今天星期四,八天后星期幾?學生輕易回答:星期五.那么82天后星期幾?學生稍作思考后亦可以答出星期五(827=9余1,4+1=5).老師繼續發問,那么8100天后呢?因為8100這個數字非常大,而且是以指數形式出現的,學生自然猜測肯定不用具體算出8100等于多少,一定有巧妙地方法幫助解決,于是對后面學習的內容自然有了興趣.課堂導入的方法也可以是聯系實際的問題引入,比如在上《余弦定理》時,老師可以一開始不講述定理的證明和求解方法,而是先展示火車鐵軌的圖片,甚至可以輔以《天路》之類的音樂,然后提出問題:如果你修鐵路的時候遇到一座大山,怎樣計算過山隧道的長度.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在山外找一點構造特殊情況直角三角形,通過測量另兩條直角邊長度,然后運用勾股定理算出隧道長度,但一般情況就無法解決了.這恰好為余弦定理作了一個引入,吸引了學生繼續探究的好奇心.又比如講述《等差數列》的時候可以聯系生活中的上樓梯和下樓梯,讓學生將上樓層次和下樓層次寫出幾個數列:1﹑2﹑3﹑4﹑5﹑6﹑7﹑8;8﹑7﹑6﹑5﹑4﹑3﹑2﹑1.或者當同學們上樓梯時可能2級2級一上3或者3級3級一上,也可以引導他們根據上樓梯的級數再寫出兩個數列:2﹑4﹑6﹑8﹑10;3﹑6﹑9﹑12﹑15.通過觀察它們的共同特點—等差,讓學生自己給出定義:等差數列.讓學生感受到最熟悉的樓梯與數列緊密相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感覺到數列與生活生動地互動效果,激發學生學數列的興趣.
二﹑練習必須有效
波利亞(G#8226;Polya)先生曾指出“一個重大的發現可以解決一道重大的題目,但是在解答任何一道題目的過程中都會有點滴的發現”.可見,習題在數學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習題可以起到復習、鞏固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和記憶的作用;另一方面,習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載體.巧妙地選擇合適的練習題,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更好地掌握所學到的知識,能夠舉一反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提質增效的要求;而如果題目選取不當,使學生陷入題海戰術,只能夠做一題會一題,就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那么如何實現練習題的有效和高效并且能見效呢?首先應對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習題研究,對教材應該有深刻的理解,在課堂上能力求體現學生的主動作用.簡言之,功夫在課前.在練習地選取上,“變式”是優秀的傳家寶,考驗老師會不會變,會不會從一道習題上變出不同的考點,讓學生做完一道題,就掌握了所有的知識.比如有位老師在上二項式定理的習題課時,在復習了基礎公式之后,首先選取基礎題目:求(x+123x)8展開式中含x4的項,在引導學生從通項入手解出來之后,再求解常數項,有理項.接著,由一個二項式變成兩個,求解(1+x)3(2-x)4展開式中含x2的項,最后將題目更新為求解兩個并且帶根號的題目:求解(1-x)6(1+x)4中的系數.通過層層深入,讓學生逐個攻破求解二項式的題目,相信通過這節課的練習,大部分學學生可以基本掌握求解較難的二項式的方法.
三﹑課堂點評和總結必須有效
傳統的課堂點評模式都是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點評”這樣層層推進教學,在“點評”這一課堂環節中學生基本沒有參與.毋庸置疑,教師的獨家點評可能會“一步到位”,把問題講得準確度透徹,但這樣做卻縮小了學生在課堂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空間,使學生失去了一些鍛煉能力的機會,不符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新課程改革理念,是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狹隘理解.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自主研究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但是自主研究不僅僅是學生探究教師設置的問題,或者從教師設置的情境中感悟生話來構建知識而已.讓學生參與課堂點評,分析點評同學回答的問題的精妙之處和不到之處,分清對錯,評說原由,補充不足,這也是學生運用知識自主探究的過程,是從過程到結論的過程,是學生在課堂發揮主體作用的應有方面,是更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更為行之有效地教學方式.如果教師讓學生也參與課堂點評,并形成互動補充試點評,學生就會努力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點評.盡管這個過程不如教師“利索”,但對學生掌握知識,深化知識,運用知識,培養能力卻有著良好的效果,這比教師專利獨家點評更富有意義和實效.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