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活”,是指教師教學的靈活,學生思維的活躍,學生學習氣氛的活潑,整個課堂的活力.
在許多人看來,數學課是一門枯燥乏味,晦澀難懂,數學中的概念、性質、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讓學生直接理解,肯定會存在很大的困惑,致使課堂氣氛顯得很沉悶.那么怎樣才能使得數學課“活”起來呢?我認為我們教師要從“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放”,讓學生多“活”起來.即課堂上教師要精講,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口,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主動地投入到積極的學習探究中去,真正的在“活”字上做文章,讓數學課不再讓人覺得枯燥乏味,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而取得教與學的成效.
實現教師精講,學生多練的做法,是讓數學課“活”起來的一種途徑. 課堂教學中問題的引入很關鍵,讓知識賦予生命力,喚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從而引起學習的興趣,這是我們數學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摸索了一套教學模式,這套模式雖然不是最好的,但確實是有效的,概括起來就是“導入新課時,由引入情境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先做練習再講解.”
提出問題后,先由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再由老師根據解題情況進行點撥,即先做后教,教師的點撥只針對那些“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的難點,教師雖然教得少了,學生卻能印象深刻,“先做后教”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那種“先由教師教解題方法,再出幾道題讓學生練習鞏固”的做法,實現了學習方式由被動接收式向主動探究式的根本轉變.
一、導言激趣讓課堂“活”起來.
把數學知識通過真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呈現出來,易于使學生產生探索的欲望及各種個性化的理解. 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 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把生活題材引入到數學教學之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例如在講《解方程》時讓學生把他的年齡乘2,再減3,然后叫這個學生說出所得的結果,這樣老師便能猜對他的年齡,此時,學生對老師很是佩服,學生的好奇轉化為對方程解決問題價值的初識.
二、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的氛圍,讓課堂“活動”起來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營造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并培養合作的意識,培養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煉自己,把思維表達清楚,并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為了讓學生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應根據實際情況,模擬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環境,設計一些生活場景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例如:在講《三角形全等》時,設計要測量一個池塘兩端的兩棵樹木的距離,由于池塘越不過去,并且尺子也不夠長,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引導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在能夠到達那兩棵樹的池塘旁的平地上,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計算,為了避免誤差,測到較準確的數字,應該重復幾次測量后取平均數. 通過如此的野外作業,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的神奇,數學的奧妙
三、賞識學生給課堂注入活力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個性化的體驗過程,教師應當減少統一的講解,增加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養成自覺學習、自主研究的良好習慣. 而以欣賞的心態、真摯的感情和豐富的教學語言去贊賞,就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善待學生的錯誤. 在學生嘗試解決問題時,免不了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些錯誤,恰恰把問題暴露出來,為以后的學習掃清障礙,但學生可能認識不到這一點,為做錯而沮喪,此時教師應該發自內心地說一句“錯的好!”,這樣學生就會樂觀地對待錯誤了,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表達更加自由,更愿意嘗試解決新問題,這種學習態度是實現少教多學的保障.
四、教學目標多元化,應用現在化教學手段使課堂“活”起來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推理、歸納、運算等邏輯數學智力作為教學目標,也要把發展學生的言語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動覺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然觀察智力等多種智力列入數學教學目標之中去,以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促進他們全面地發展. 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圖文并茂,聲色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展示了數學的本質及內涵,改善了認知環境,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將數學課堂教學引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