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估.學生在考試卷中解答的情形,能反映出教學中的成績和存在問題.筆者有幸參加了2011年紹興市數學卷的閱卷工作.對試卷中的第23題感觸頗深,現將自己對該題的分析、反思、探索摘文如下,供同行參考.
題目:(浙江省2011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紹興市數學試卷第23題)
(2011年紹興市中考試題23題)數學課上,李老師出示了如下框中的題目.
圖1
在等邊三角形ABC中,點E在AB上,點D在CB的延長線上,且ED=EC,如圖1.試確定線段AE與DB的大小關系,并說明理由.
圖2
小敏與同桌小聰討論后,進行了如下解答:
(1)特殊情況,探索結論
當點E為AB的中點時,如圖2,
確定線段AE與DB的大小關系.
請你直接寫出結論:
AE DB(填“>”,“<”或“=”).
(2)特例啟發,解答題目
解:題目中,AE與DB的大小關系是:
AE DB(填“>”,“<”或“=”).理由如下:
圖3
明證明點,即如圖3,過點E作EF∥BC,交AC于點F,
(請你完成以下解答過程)
(3)拓展結論,設計新題
在等邊三角形ABC中,點E在直線AB上,點D在直線BC上,且ED=EC.若△ABC
的邊長為1,AE=2,求CD的長(請你直接寫出結果).
一、試題的特點
本題以等邊三角形一個常用的基本圖形為背景,融平行線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知識為一體的綜合題,本題難度適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第1小題以特殊情況,探索結論,突出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②第2小題在第一題的基礎上,特例啟發,解答題目,先是猜測大小關系,后是寫具體解答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過程,由于已經作好輔助線,解答過程的難度系數下降,使學生沿著知識臺階步步深入,逐步形成推理的思路,探究數學的內在規律性,既注重對數學核心內容的考查,也加強了數學知識的有效整合.③第3小題在①②兩題的基礎上,拓展結論,設計新題,考查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綜合考查學生的各種自學能力,區分不同的數學學習水平,為高一級學校的選拔創造一定的條件,有一定的層次變化,綜合程度高,有較高的區分度,現將第2小題中的解答過程的典型解法總結如下:
二、考生中典型解法
1.利用(ASA)證明三角形全等
圖1
方法一:如圖,在等邊三角形ABC中,(過程略).
圖2
2.利用(AAS)證明三角形全等
方法二:在等邊三角形ABC中,(過程略).
圖3
3.利用SAS證明三角形全等如圖,
方法三:如圖,在等邊三角形ABC中,
∠ABC=∠ACB=∠BAC=60°(過程略).
圖4
(4)利用平行四邊形證明
方法四:連接BF
如圖,在等邊三角形ABC中,(過程略).
∠ABC=∠ACB=∠BAC=60°
圖5
(5)過E作AC的平行線構造另外三角形證明全等
方法五:過E作EG∥AC交CD于G點(過程略).
三、典型錯誤歸類
1.由于涉及角線段較多,數量關系較復雜,無法找到等量關系,故無從下手或亂寫一番.
2.全等三角形找錯.△BDE與△ACE全等.
3.證明三角形全等條件運算錯,如解題(3)中,BE=CF,DE=CE,∠EDB=∠CEF,就說明△EFC≌△DBE,利用SSA說明三角形全等.
4.對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模糊不清,如解答(4)中,利用EF∥DC,ED=BF,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就說明EFBD為平行四邊形.
5.最后線段相等沒有轉換,能得到BD=EF,而題目要說明BD=AE,需要EF=AE轉換.
四、錯誤的分析
1.從學生角度分析
錯因(1)閱讀能力差,不善于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當數量關系比較復雜時,往往顧此失彼,不會支解成幾個小問題,再各個擊破,然后,找出各個小問題間量與量之間的關系,從而獲得問題的解決.
錯因(2)一些學生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對一些定理理解不夠透徹,有些同學經常知道大概滿足什么條件就算了,如用SSA證明三角形全等,用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來說明平行四邊形,沒有把定理的內涵真正弄明白,導致解題不正確.
錯因(3)化歸意識淡薄,類比能力差,關于求證線段相等的題目在平時練習、作業、歷年試題中考中并不少見,大部分考生在解決此題碰到麻煩時,根本又不會聯想到以前與此類似的題目,化歸自己熟悉的問題,通過類比的方法解決.
錯因(4)一些學生在平時解題時沒有養成言必有據習慣,缺乏精細的分析能力和態度,碰到問題,往往只憑感覺,憑經驗,如在最后一步直接得出BD=AE,沒有中間轉換.
2.從教師的角度分析
近年來各地的中考題,形式不斷翻新,解題方法靈活,要求學生必須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更強的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許多教師的教學能力卻跟不上課程改革的步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過多的機械式訓練,使學生的思維僵化.部分教師為追求課堂效率,常就題論題,強化解決問題的常規思維,反復操練,使學生形成了不良的思維定勢;部分教師仍然是重結論,輕過程,讓學生強記一些定理、公式,以致解題時靈活不足,死板有余.如證明三角形全等運用SSA方法.
(2)不重視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現在很多學生的運算能力差,一些最基本的整數運算也會出錯.教師往往簡單地歸結為學生“不認真”、“馬虎”、“粗心”等,而不能詳細了解、分析學生產生這些錯誤的思維過程,光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技能訓練,學生的運算能力是難以得到提高的;還有一些教師對運算能力的認識不足,認為其僅僅等同于運算技能,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對運算法則的記憶、運算過程的技巧訓練上,只追求學生算得快而缺少對運算意義的了解,以及對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3)不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比較,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概念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只關注解題的方法與技巧,對概念的理解重視不夠,導致學生對概念的掌握不扎實,出現錯誤.
五、教學反思
(1)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正確的解題步驟,一般來說,解題按以下四個步驟進行:①審題,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仔細推敲字、詞、句,準確理解題意.②緊扣關鍵字、詞、句,找到入口,形成解題思路.③求證過程,要做到表述嚴謹、規范,條理清晰,書寫整潔,步步有據.④反思,反思解法中有無錯漏,有什么經驗教訓值得總結,有無簡便的方法.
(2)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加強“雙基”, “雙基”教學的成敗得失,關鍵在于課堂,課堂是“主陣地”,概念要“堂堂清”,技能要“常常練”,注意不留死角,不掉鏈子.課堂上要避免一講到底,或者只練不講,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講練結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把握好“講練結合”的度,力求講得清清楚楚,練得扎扎實實.
(3)要系統地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示范到位,明理法則,明確要求; 重視對典型幾何題的拓展、挖掘與歸納,選取典型題進行變式練習,加強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生練習,要精選題日,有針對性地練,反對“盲目練”,反對“題海戰”;要及時反饋,及時指導,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4)在平時教學實踐中,注重錯題.教師應對錯題進行提前干預和現場跟進.教師設計辨錯題,學生校驗,探討研究,分析錯因,生生合作,總結反思,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提高精細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平時解題時養成言必有據的習慣.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