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視圖是數學新教材新增內容,是立體圖形的平面化表示.教科書僅僅給出了投影和三視圖的定義,舉的例子也是很簡單的幾何體:長方體、圓柱、圓錐、圓臺以及它們的簡單組合體等.從學生的學習情況看,給定幾何體畫三視圖問題不大,但是給出三視圖要求還原幾何體后進行面積和體積計算時,學生容易出錯.縱觀歷年高考題,對三視圖的考察恰恰側重于后一種情形.下面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例】 已知幾何體的三視圖(如圖1),畫出該幾何體的直觀圖,
并求其表面積.
大多數學生的解答為:
圖2
經分析該幾何體為正四棱錐,如圖2,其中側棱長為3,底面正方形
邊長為2.
故S側=4S△OAB=4×12×2×(3)2-1
=42,
S表=42+4.
分析:問題在于學生將側面
三角形誤看成了正視圖和側視圖,這是對投影的定義理解不透造成的.
事實上,分析一下還原之后的正四棱錐,
便得到它正確的三視圖應為:如圖3,
取AB中點M, CD中點N,正視圖為△OMN,
即過該棱錐高的中截面.
同理,側視圖為連接BC、DA中點與
頂點O得到的三角形.
俯視圖:正方形ABCD,包含對角線.
圖3
這樣,正視圖與側視圖中等腰三角形的腰長即為正四棱錐的斜高,
故S側=4×12×2×3=43,
S表=43+4.
教學建議:現行一些教科書未講畫三視圖的一般方法,所列舉的畫、補畫或判斷三視圖的例子,均在分析所給幾何體的特征后,直接給出三視圖.學生出現類似的錯誤也很正常.學生剛剛接觸立體幾何,空間想象能力尚未培養起來,教學時若能適時借助多媒體或實物教具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類練習】
1.如圖4是一個幾何體的三視圖.若它的體積
是33,則a= .
圖4
分析:該空間幾何體為一個倒放著的直三棱柱,直觀圖如圖5所示,a是側視圖的高,
圖5
則V=12×2×a×3=33,
故a=3.
2.設某幾何體的三視圖如圖6所示(尺寸的長度單位為m),則該幾何體的體積為 m3.
分析:不難發現該幾何體即為一個三棱錐,但是學生往往不能正確將題中數據還原到對應的幾何體中.
圖7
由正視圖和俯視圖分析得到,三棱錐側面PAC與底面ABC垂直
,AC=4m ,再結合側視圖可知,底面AC邊上的高為3m,三
棱錐的高為2m.
故該棱錐的體積
V=13S△ABCh
=13×12×4×3×2=4(m3).
(責任編輯 金 鈴)
(上接第26頁)
鑒別兩個角是不是對頂角的關鍵之一是兩個角是
由兩條直線相交而形成的,因為由兩條直線相交保證了所形成的角有公共頂點;關鍵之二
是兩個角的兩邊無公共邊.如圖中∠1和∠2也有公共頂點O,但它們有公共邊OB,所以它們不是對頂角.
鑒別兩個角是不是對頂角的關鍵:①兩個角是由兩條直線相交而形成的;
②兩個角的兩邊無公共邊.
五、比較課件制作常用的三個軟件
幾何畫板、演示文稿PowerPoint、動畫制作Flash,在數學課堂中最適合的還是幾何畫板.動畫制作Flash較難,對我們這些初涉多媒體課堂教學的農村教師而言,有一定的難度.演示文稿PowerPoint雖然比較常用,但對數學課堂來說,制作圖形、算式有些不方便,并且它的編輯和幻燈片演示屬于不同的頁面,在演示狀態下不能對課件內容做修改,這難以滿足數學課堂中經常要將題目變式、圖形變形的要求,所以在演示文稿PowerPoint中要達到這個要求往往要制成好幾張幻燈片.每切換一張幻燈片,必然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停頓,增加理解題意的難度.而幾何畫板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它就像一個電子黑板,可以隨時在上面添內容、畫圖形,也可以對自己原來編輯好的內容隨時進行修改.通過制作動作按鈕,可以將教學內容按需要隱藏或顯示,一個頁面可以容納很多很多的教學內容.還可以制作一些圖形的動態演示,如軸對稱、中心對稱、探索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直角坐標系,繪制出函數的圖形、相似圖形、全等圖形,方便將圖形變換,利用軟件中精確的計算功能探索圖形的性質等等.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的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論時,
圖1 圖2 圖3
需要通過測量圖1中的線段AB、BC、DE、EF的長度,計算ABBC、DEEF,比較ABBC、DEEF的大小關系,
得出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再將圖1變式為圖2、圖3, 得出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論.在教學這節內容時如果利用《幾何畫板》測量計算功能,可以做到測量、計算準確無誤,避免目測的誤差影響結論的推導.另外還可以通過拖動DF,即可實現由圖1到圖2、3的變式,方便快捷,直觀形象,這些是其他軟件難以做到的,也是傳統教學中難以達到的效果.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