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角函數(shù)中,我們遇到用同角三角函數(shù)的平方關(guān)系(sin2α+cos2α=1)解題時會出現(xiàn)增根,這時我們怎么舍去一增根應(yīng)取決于它的角的終邊落在第幾象限,要看角的終邊落在第幾象限關(guān)鍵看這個角的范圍.一般題目所給的角的范圍都很大,有時候我們需要把這個角的范圍根據(jù)已知條件把它進行縮小,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用求不同的三角函數(shù)值或者可以根據(jù)題意舍去一個解,在這里我們就來看看如何縮小一個角的范圍.
【例】 (蘇教版必修4第一章1.2的思考運用的18題)
(1) 已知sinα+cosα=2,求sinαcosα及sin4α+cos4α的值.
解:(1)將sinα+cosα=2兩邊進行平方得到
(sinα+cosα)2=sin2α+cos2α+2sinαcosα=1+2sinαcosα=2,
得到sinαcosα=12.
sin4α+cos4α=(sin2α+cos2α)2-2sin2αcos2α=1-2(sinαcosα)2=12.
【變式拓展】 已知sinα+cosα=32,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將sinα+cosα=32兩邊進行平方得到
(sinα+cosα)2=sin2α+cos2α+2sinαcosα=1+2sinαcosα=32,即
sinαcosα=14.
(sinα-cosα)2=1-2sinαcosα=12,
開平方得到:sinα-cosα=±22.
【問題】此時能否舍去一個根,還是兩個根都滿足題意呢?
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都可以利用直角坐標(biāo)系的單位圓中的有向線段表示,我們注意到在x軸或y軸上的時候sinα+cosα=±1或sinα-cosα=±1,那只要判斷sinα+cosα或sinα-cosα的值是否為±1就能知道角α的終邊是否落在坐標(biāo)軸上,否則終邊就落在象限內(nèi)了.知道落在第幾象限內(nèi)就可以用以下的規(guī)律來解決.角的終邊在各個象限的正弦和余弦的有向線段都表示為:
sinα=MP,cosα=OM,
(Ⅰ)落在第一象限內(nèi)
分界的是角π4+2kπ,此時sinα+cosα=2,sinα-cosα=0,
在第一象限內(nèi)半徑和正弦線、余弦線構(gòu)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
在三角形內(nèi)滿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所以在第一象限內(nèi)都有
sinα+cosα>1.
在角π4+2kπ的第一象限下方的區(qū)域內(nèi),此時sinα<cosα,
所以sinα-cosα<0;
在角π4+2kπ的第一象限上方的區(qū)域內(nèi),此時sinα>cosα,
所以sinα-cosα>0.
(Ⅱ)落在第二象限內(nèi)
分界的是角3π4+2kπ,此時sinα+cosα=0,sinα-cosα=2,
在第二象限內(nèi)半徑和正弦線、余弦線的絕對值構(gòu)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
在三角形內(nèi)滿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所以在第二象限內(nèi)都有sinα-cosα>1.
在角3π4+2kπ的第二象限上方的區(qū)域內(nèi),此時
sinα>|cosα|,sinα>0,cosα<0,所以sinα+cosα>0;
在角3π4+2kπ的第二象限下方的區(qū)域內(nèi),此時
sinα<|cosα|,sinα>0,cosα<0,所以sinα+cosα<0.
(Ⅲ)落在第三象限內(nèi)
分界的是角5π4+2kπ,此時sinα-cosα=0,sinα+cosα=-2,
在第三象限內(nèi)半徑和正弦線的絕對值、余弦線的絕對值構(gòu)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在三角形內(nèi)滿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所以在第三象限內(nèi)都有
(-sinα)+(-cosα)>1,即sinα+cosα<-1.
在角5π4+2kπ的第三象限上方的區(qū)域內(nèi),此時
|sinα|<|cosα|,sinα<0,cosα<0,所以sinα-cosα>0;
在角5π4+2kπ的第三象限下方的區(qū)域內(nèi),此時|sinα|>|cosα|,sinα<0,cosα<0,
所以sinα-cosα<0.
(Ⅳ)落在第四象限內(nèi)
分界的是角7π4+2kπ,此時sinα+cosα=0,sinα-cosα=2,
在第四象限內(nèi)半徑和正弦線的絕對值、余弦線構(gòu)成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在三角形內(nèi)滿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
圖3
解析:由圓與正方形的對稱性可知,CD=2OD,設(shè)OD=x,則CD=2x,由圓的性質(zhì)可得OC=OF,從而列出方程x2+(2x)2=(x+4)2,求得x2=4,x2=-2(舍去).
半徑OC=42+82=45.
四、面積法
這種方法比較隱蔽,學(xué)生一般不容易想到,其實直線與圓相切可得到兩條直線的垂直關(guān)系,從而隱含了三角形的高,所以可用面積法求解.
圖4
【例4】 如圖4,△ABC中, ∠ACB=90°,AC=8cm,AB=10cm,D是AC的中點,⊙O的圓心O在BD上,且⊙O分別與AC、AB相切,求⊙O的半徑.
解析:設(shè)⊙O與AB、AC相切于點E、F,連接OE、OF、OA.設(shè)OE=xcm,易求BC=102-82,因為S△ABO+S△AOD=S△ABD,可得方程12×10#8226;x+12×4#8226;x=12×4×6
,求得x=127.
五、利用切線長定理
如果出現(xiàn)圓與直角三角形三邊相切時,用相似三角形或面積法也可求,但根據(jù)切線長定理構(gòu)造方程求半徑非常簡單.
圖5
【例5】 如圖5, 已知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中,A、B兩點的坐標(biāo)分別為A(0,3)、B(-4,0),⊙E在第一象限,且與△AOB的三邊所在直線都相切,求⊙E的半徑.
解析:設(shè)⊙E與△AOB的三邊分別相切于C、D、F,連接DE、EF、CE,可得四邊形ODEF是正方形.由切線長定理可得OD=OF,AC=AF,BC=BD.設(shè)半徑為x,OD=OF=x,AC=AF=3-x,由BC=BD得方程4+x=5+3-x,求得x=2.
六、利用兩圓相切性質(zhì)
多圓相切時,利用“相切兩圓的圓心距等于兩圓的半徑和”列方程組可求多圓半徑.
圖6
【例6】 如圖6,⊙A、⊙B、⊙C兩兩相切,AB=5,BC=7,AC=6,求⊙A、⊙B、⊙C的半徑.
解析:設(shè)⊙A、⊙B、⊙C的半徑分別為rA、rB、rC,利用“相切兩圓的圓心距等于兩圓的半徑和”可列方程組rA+rB=5,rB+rC=7,rA+rC=6,
從而求得rA=2,rB=3,rC=4.
七、三角函數(shù)轉(zhuǎn)化法
已知圓內(nèi)接三角形的一邊及一角時,可轉(zhuǎn)化成直角三角函數(shù)的問題來解決.
圖7
【例7】 如圖7,⊙O是△ABC的外接圓,AB=6, ∠ACB=30°,求⊙O的半徑.
解析: 因為∠ACB=30°是個特殊角,作過B點的直徑BD則可構(gòu)造特殊直角三角形.連接AD,則∠DAB=90°,∠D=∠C=30°,由直角三角函數(shù)可得sin30°=ABBD=6BD=12, 解得BD=12,從而求得半徑為6.
八、利用函數(shù)式
如果圓上的點在某條直線或曲線上時,可設(shè)出點的坐標(biāo),求出直線或曲線的函數(shù)式,將點的坐標(biāo)代入函數(shù)式可得方程求解.
圖8【例8】 如圖8,已知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中,拋物線與x軸交于A(-1,0)、B(3,0)兩點, 與y軸交于點C(0,-3),M是拋物線上一動點,MN∥x軸與拋物線的另一交點為N點,當(dāng)以MN為直徑的圓與x軸相切時,求圓的半徑.
解析:由拋物線上的A(-1,0)、B(3,0)、 C(0,-3)三點可求出拋物線函數(shù)式y(tǒng)=x2-2x-3,對稱軸方程x=1,則可設(shè)圓心坐標(biāo)為(1,a),N點坐標(biāo)為(1+a,a),因為N點在拋物線上,則可得方程a=(a+1)2-2(a+1)-3,解得a=1±172,則半徑為r=17±12.
在求圓半徑的問題中,以上各種方法并不是相互獨立的,有時也需要綜合運用.學(xué)生需要在平時實踐中多思考、多感悟,才能根據(jù)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迅速確定最佳解題方案.
(責(zé)任編輯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