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在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等一系列過程中,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注意給學生留出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積極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升學率,而讓學生在題海中單純地練,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阻礙。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思維成長的環境,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困難或困惑,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動機和興趣。通過引導,讓他們的思維定格在一定的方向上,進而實現有價值的探究。最后通過交流、展示,讓學生形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些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們要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物理情境,這些情境可以是一個出人意料的實驗,可以是學生的切身體驗,可以是一個十分神奇的魔術,通過這些情況,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比如,在學習《力的合成》時,可以設計:8+12一定等于20嗎?學生露出了驚訝之情。這時讓兩位學生共提一桶水,一位用了8N,另一位用了12N;接著,又讓第三位學生提水,結果只用了15N就提起了這桶水。學生的思維頓時陷入沖突之中,本來8+12=20。但在這里,8N和12N的共同作用卻等效于15N的作用效果。由此,引入合力與分力及其等效性,學生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緊接著,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猜想:合力和分力有什么關系?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力好像比兩個力的代數和小?合力的大小是不是和兩個分力間的夾角有關?由此讓學生產生對物理的親和感,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活思維,進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引導思考,讓學生求知解惑
當學生的思維被激發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的思維向一定的方向發展,讓他們深入探究,形成思維的連續活動。為此,教學中應特別注意為學生創造條件,使他們學會猜想,學會分析推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根據學生產生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篩選和加工,敏銳地抓住課堂的反饋信息,適時地設置“認知懸念”,進而使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動力,讓學生交流探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使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方法,在思考中鍛煉思維,發展能力。
比如,在《力的合成》教學中,在學生對合力和分力做出一定的猜想后,可讓學生從產生效果相同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先討論實驗的設計方案,最后學生提出用橡皮筋比較好。具體可以將橡皮筋一端固定,用兩個彈簧秤拉橡皮筋另一端的形變量和用一個彈簧秤拉的形變量一樣。通過改變橡皮筋的形變情況,記錄實驗數據。有了這樣的思維,學生探究的方向性更強了,這也為后邊的交流提供了依據。
三、拓展思維,讓思維順利遷移
學生的思維發展是由感性逐漸向理性轉變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把感性認識和學生的思維活動緊密結合,這樣才能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的思維實現遷移和飛躍。進而幫助學生“觸類旁通”,拓寬知識面,這就需要引導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因此,在學生完成小組合作探究之后,教師應留有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的過程、結論和方法,交流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交流讓學生掌握思維規律,加深對知識的記憶。鼓勵學生將探究點從課堂拓展到生活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引申,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比如,在學習《牛頓第二定律》時,當學生已經得出F與質量m、加速度a的數據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相關的圖像,然后讓學生交流函數圖像的物理意義(比如斜率、截距等等),讓學生了解數學函數圖像在物理學中的應用,進而培養學生獲取圖像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加工處理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
總之,高中生的思維正處在發展的階段,發展學生的思維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一環,因此,教師應創造民主的氛圍,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通過實驗探究,發展學生思維。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