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既是教師進行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既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手段。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九年級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為學生今后學好化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搜集實驗替代品完成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可以作為實驗儀器或藥品的替代品。教師可根據實際實驗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搜集并完成一定的實驗。
例如,搜集生活中的青霉素藥瓶、塑料藥板代替試管、點滴板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在學習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時,讓學生利用廚房中的純堿、食醋,以及家中的水杯、蠟燭等設計實驗制取二氧化碳并驗證熄滅蠟燭的實驗;在學習酸堿指示劑時,讓學生利用紫蘿卜皮或花瓣自制指示劑測定食醋、肥皂水的酸堿性等。在化學教學中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替代品來完成一定的實驗,既有助于解決農村學校實驗儀器、藥品缺乏問題,又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觀察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二、增設家庭小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化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將部分簡單易行的演示實驗改為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利用家中的物品來完成。
例如,在《溶液》的教學中,教師可將演示實驗“蔗糖、食鹽、植物油、泥土四種物質在水中的分散情況”課前布置學生在家完成,并將觀察到的情況寫成報告交上來。這樣就會促使學生課前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給課堂教學節省時間,也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的實驗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三、教師的演示實驗向學生實驗轉變,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在傳統的演示實驗中,由于多數學生的距離較遠,可觀察性差,甚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學效果不是很好。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一些操作比較簡單、所需儀器和藥品不多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
例如,在《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儀器和藥品,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案,經師生討論再進行實驗。在教學中,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得到逐步提高,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突出實驗的創造性,可以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學會研究與探索的方法,提高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例如,在學完酸、堿、鹽的性質后,教師提出怎樣驗證鋅、鐵、銅三種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多種實驗方案,經師生共同分析確定其可行性后,再進行實驗驗證。再如: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沒有明顯的現象,教師可鼓勵學生設計多種方案來驗證反應的發生,學生通過討論篩選出合理的方案進行驗證。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巧設化學活動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化學活動課程是化學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第二課堂。教師要巧妙設計化學活動課程的內容。初中學生由于受知識水平的限制,因此教師在安排化學活動課內容時,要盡量少設計理論知識,多安排一些有趣味性的實驗。
例如,在學完《分子》一節教學內容后,教師可安排學生利用細鐵絲、棉花、飲料瓶、濃氨水、酚酞試液等設計、制作一個“鐵樹開花”的實驗,來驗證分子在不斷地運動。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對課本知識得到進一步深化,又能提高學生設計實驗、制作教具、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總之,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必須周密安排,制訂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合理計劃,想方設法給學生多提供訓練的機會,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這既是學習化學的需要,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