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中化學而言,互動式教學的操作性和可驗證性,給了師生合作對話的機會,能夠讓教師和學生在操作和驗證之間進行對話交流,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化學現象和知識進行質疑,產生師生相互探討的氛圍,然后再進一步地進行合理預設,讓學生在一定的思路下完成課堂的學習和探索。
一、以問題為起點,尋找課堂共識
有疑問,才會去探索,有疑問才會去學習,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對高中學生而言,學習化學的主要動力,就是有疑問。而對教師而言,要讓學生真正地融入課堂,就是讓學生產生質疑心理,能夠跟著教師一起探索未知的奧秘。我們都知道,“疑者覺悟,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對高中學生而言,要拓展思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就需要質疑,疑而啟思,疑而生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以開放式思維去解疑。畢竟質疑,是從一般性思維發展到創造性思維鏈上的關節點。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某種化學原理后,提出有發展性應用型的疑問,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去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進行萃取操作的相關教學時,在完成把分液漏斗倒轉過來進行振蕩的原理闡述后,教師可以在已有原理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疑問:當兩種互不相溶的溶液發生反應時,應怎樣才能使兩溶液反應充分?又如在完成氨氣的噴泉實驗的復習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Cl2、CO2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是不是也可以形成噴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這樣的質疑和解疑,讓學生能夠很好地從多角度、多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和教師在共同對話中找到共識。
二、以演示為手段,誘發學生思考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演示實驗是常用的教學手段。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本著積極引導學生探索新知的理念,讓學生在教師的一系列啟發性語言之下,進行不斷的思考,創造自己的知識體系。比如說,在碰到一些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現象又不太明顯的實驗時,教師先進行演示,讓學生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思考,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索。
例如,在進行“氯氣實驗室制法”的演示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實驗裝置設計的一般程序:發生裝置→凈化裝置→收集裝置→驗證裝置→尾氣處理裝置。當學生在觀察裝置圖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1)該裝置是否能收集到純凈干燥的Cl2?(2)添加哪些儀器和試劑可收集到純凈而干燥的Cl2?(3)如何驗證Cl2的漂白性?從而進一步誘發學生的探索能力和意識。
又如在SO2的制取實驗中,因為生成的SO2具有刺激性氣味而影響課堂氣氛。此時,教師可以從誘導學生探索的教學點出發,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在實驗中克服這一缺陷,去掉SO2刺激的味道?許多學生都進行積極的思考,而且也提出了各種改進的實驗方案。有的說在試管口放一團用氫氧化鈉溶液浸泡過的棉花;有位學生設計了用“W”型試管組裝的實驗裝置。
總之,通過演示和問題相結合,可以不斷地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和知識的獲取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這樣的教學方式,也使得教師對課堂和學生有更清晰的把握,能夠順利地按照教學思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重視創新思維的啟發,鼓勵學生發表新見地
教育的另一個本質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從慣常的思維方式上升到創造性思維方式,這是素質教育對高中化學教學的要求。對化學而言,創造性無處不在,關鍵是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創造性的重要性,意識到創新的可能性。
而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學生這方面的訓練,比如可以在課堂練習的講解中,貫穿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初步具備發散思維的良好習慣;同時還應該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如果學生在解題時有新的想法,即便是在萌芽狀態,教師也應該鼓勵支持,而且幫助學生找到最終的解題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教師還應盡可能地在考試或者測驗等方面鼓勵創新,對那些有新穎解法和獨特思路的解題過程,即使答案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教師也應該酌情給分,或者是在講解試題時,與學生一起探索,完善最終的解題思路。總之,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創新,進行探索,才能夠讓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四、結語
所有的教學模式,都只為一個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對教師而言,教與學的互動性,教的啟發性,學的探索性,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完成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讓學生創造生產自己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朱加賢.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探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3.
[2]左勇.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