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題課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通過習題課的教學,可幫助學生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消除困惑,糾正存在的問題,梳理知識結構,完善知識系統,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但是,習題課教學知識密度大、題型多,學生容易疲勞,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學習化學的興趣。如何在化學習題課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中學化學教師探究的課題,現本人就這個問題談幾點體會。
一、精選習題,以精講代替泛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習題課上,教師常怕學生學不會,怕遺漏了任何一個問題,所以凡題必講,沒有重點,使得課堂教學秩序混亂,無效行為較多。在習題課教學之前,我先讓科代表統計好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解決。對于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難題,我先請一兩位學生說說對該題的理解和解題思想,然后與學生一起分析解題方法,提出注意事項:①做題前一定要認真審題,分析題目所給出的所有信息(包括明確的和隱含的),找出要解決的問題;②聯系對應知識點,分析題目所給出的信息與要解決的問題之間的關系;③當對某題沒有把握時可將可以排除的信息排除掉,再在剩余選項中進行比較。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在每節課中留出三四分鐘給學生,并對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二、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采用學生之間競賽的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青春期少年都喜歡爭強好勝。對于這種正常的心理訴求,如果我們在課堂上運用得當的話,必然可以將這種心理轉化為一種學習的動力。比如在做一些難度比較大的習題時,我們完全可以引入競爭的機制,以各種各樣形式各異的競賽方式來達成學習目的。這樣的方式,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讓學習的氛圍更加濃厚,讓知識的保留時間更長。例如,一般化學計算題往往會有許多解題方法,解題思路。所以遇到計算類型的題時,我經常采用這樣的方法:對于一個計算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己思考解題方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思路,然后讓學生分析比較各個思路的優缺點,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還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2.學生講代替教師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上習題課之前,學生已經學完了該部分的概念和基本規律,并且在學習這些規律的同時接觸過一些例題,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分析、演算的能力。此時,可讓學生自己講習題,學生自己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可大膽嘗試采用學生講、大家議,教師指導、總結的方法。實踐證明,采用此方法進行習題課教學不僅可行,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幫助學生突破解題難關。講課和聽課有著根本的區別,對一個問題從能聽懂到自己做出來,再到講給大家聽,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上升了兩個臺階。采用此方法,學生通過具體分析、實際講解,對如何分析、如何演算印象深刻。通過多次的訓練,解題的技巧就掌握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運用化學的能力就提高了,自然就能突破解題難關。
3.適當用一些幽默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常用一些經典小品中的經典語言來調節課堂氣氛。例如,有機物結構簡式的寫法是難點,有的結構簡式稍微變換一下寫法,學生就不認得了,甲酸和新制Cu(OH)2反應,被氧化為CHOOOH,學生們都不知道這種物質叫啥,我就把它改寫成分子式:H2CO3,學生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碳酸嗎。我開玩笑地說:“你換個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嗎?”學生們哄堂大笑,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
三、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其實我們化學課堂中的很多問題,都暗含著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知識,如果能將這些實際問題與我們的化學問題解決聯系起來,必然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以及科學發展中化學的進步,實際生產中的價值體現,必將有效地拉近學生在心理上與化學學習的“距離感”,減輕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做習題:如何鑒別人造絲和蠶絲之間的區別的方法是:( )。A.灼燒后嗅氣味;B.滴加酒精;C.滴加濃硫酸;D.滴加濃硝酸。如果是純粹地讓學生死記硬背必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此我就從蠶絲的組成入手,促使學生產生疑問,從而知道:無論是羊毛還是蠶絲,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接下來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了解蛋白質的性質,然后實際動手操作一下,觀察濃硝酸與蛋白質在一起后顏色所發生的變化,以及人造絲、羊毛絨、棉線等在灼燒后所發出的氣味,實際用手感受這些物體在燃燒后的殘留固體的質感,比較它們的差異。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固化知識,強化訓練,同時又能獲得辨別真假羊毛和真假蠶絲的生活技巧。
總之,在習題課教學中一定要體現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雙向活動,將講、練、思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各種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動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減輕學生的“疲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