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原理:本實驗是利用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將水分解成氧氣和氫氣。通過對收集到氣體的檢驗得出水的元素組成,為學生建立微粒觀提供感性認識。
通過氣體的體積比,求算出質量比,然后推導出水的定量組成(該條探究在本處不要求學生掌握,學習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時再進行推導,加深學生對化學式計算的理解)。本實驗中產生氧氣和氫氣的體積理論比值為1∶2,但實際實驗中測得的氧氣和氫氣的體積比一般會小于1∶2。
實驗現象:1.兩極都有氣泡產生,最后正負極氣體的體積比約為1∶2。
2.正極產生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負極產生的氣體可以燃燒。
實驗數據統計:
(利用J26002水電解實驗器在12V直流電作用下進行實驗)
誤差分析:1.氫氣和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20℃1.0×105Pa,氧氣的溶解度為30mL/L,氫氣的溶解度為18.2mL/L),有表一的數據可得出:生成的氧氣有部分溶解因而產生誤差。
2.讀數最佳時機的選擇。
實驗改進:延長電解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時機讀數,減小誤差,同時產生氣體的量多,檢驗時現象明顯。
誤差分析:1.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因而產生誤差。
2.通過表二、表三分析可以得出:是否通氧氣會對誤差有影響。
實驗改進:1.選擇15%的氫氧化鈉溶液較好。
2.預先向電解所用的水中通入氧氣一段時間,使氧氣達到飽和,減少誤差。
另外,若有條件,電解器的玻璃管刻度盡可能精確,電解器上方橡膠管止水夾夾持的位置保持相同以減少誤差。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