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的核心知識之一,在高考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一方面是因為它本身所涵蓋的內容很豐富,另一方面它又是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呈現的載體,化學實驗研究的依據。但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多、系統性不強,涉及的各種化學反應和現象較多,不容易記住,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很無序,在綜合運用元素化合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更是感到困難重重。因此,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在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比較歸納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中的應用。
一、比較歸納法的認識
比較是指通過對不同事物的對比,尋求其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的研究方法。而歸納法則是把具體個別的事物,分別加以綜合,從而獲得一般結論的方法。比較歸納法的綜合運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統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理論化,還可以通過比較,找出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相近的事物區分開。而針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多、系統性不強的特點,比較歸納法正好可以將這部分內容中共性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二、比較歸納法的實施
1.對象的選定
運用比較歸納法實施教學時,對象如何選定?這里主要的原則是“相近”。也就是說兩個或多個對象之間有共同或者近似的方面,而這些方面往往會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產生影響和干擾。
(1)物質之間比較
被選擇為比較歸納的物質應該在組成、結構或性質上是“相近”的。
物質之間比較包括:①物理性質,主要包含顏色、氣味、狀態、密度、溶解性、熔沸點等項目;②結構,主要包含元素的化合價、電子式、鍵的極性和分子的極性、晶體結構等等;③化學性質,主要包含與金屬或非金屬的反應、與水或酸堿的反應、穩定性、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等;④制備、用途及檢驗方法;⑤相互間的轉換關系等方面。
例如,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硅的比較
名稱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硅
化學式
CO2
SiO2
中心原子化合價
+4
+4
晶體類型
分子晶體
原子晶體
顏色狀態(常溫)
無色氣體
無色晶體
特征物理性質
可溶于水
不溶于水,硬度大,熔沸點高
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CO2+2OH-=CO2-3+H2O
SiO2+2OH-=SiO2-3+H2O
與水反應
CO2+H2OH2CO3
不反應
與氫氟酸反應
不反應
SiO2+4HF=SiF4↑+H2O
(2)反應之間比較
被選擇為比較歸納的反應應該在形式、條件或現象上是“相近”的。
反應之間比較歸納的內容包括:反應的條件、反應的產物、反應的原理、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是否為離子反應、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及反應的用途等內容。
例如:氧化亞鐵分別與鹽酸和稀硝酸反應
反應
氧化亞鐵與鹽酸反應
氧化亞鐵與稀硝酸反應
方程式
FeO+2HCl=FeCl2+H2O
3FeO+10HNO3=3Fe(NO3)3+NO↑+5H2O
反應產物
Fe2+
Fe3+和NO
反應類型
復分解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
是否為離子反應
是
是
(3)方法之間比較
被選擇為比較歸納的方法往往是在解決同一問題(或同一類問題)過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其形式、原理或結果指向應該是“相近”的。
方法之間比較的內容因情形不同而異。如同一物質的制備方法可以從原理、反應物的用量、是否產生有毒副產物、產物是否容易分離等方面進行比較歸納;物質的鑒別、鑒定方法比較的內容可包括步驟多少、可操作性強弱、現象是否明顯、是否會受其他物質的干擾等。
例如:用鋁屑、燒堿、稀硫酸制取Al(OH)3
方法一:AlH2SO4Al3+NH3#8226;H2OAl(OH)3;
方法二:AlNaOHAlO-2CO2Al(OH)3;
方法三:AlH2SO4Al3+AlNaOHAlO-2H2OAl(OH)3。
每制取1molAl(OH)3,方法一耗H+和OH-各3mol;方法二耗H+和OH-各1mol;方法三耗H+和OH-各0.75mol。故方法三最節省原料。
比較歸納法實施的主體,在不同的課型及課時進行的不同階段應有所不同,但有一個原則,盡可能多讓學生參與進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應努力扮演好一個輔助者、引導者的角色,多幫助學生建立運用該方法的意識和掌握運用該方法的能力。如新授課中,教師就相關的教學內容提出比較的對象,然后由學生討論并設置比較的內容(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作適當的引導、點撥和補充),最后師生共同完成相關內容的填寫。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學方法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化學方法論編委會.化學方法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