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這樣的問題:凡在習題中遇到的材料分析題等此類題型,學生不是表示厭煩,就是反復看了多次題目都不知題意而無從下手。這是命題者在試題中特意巧設的關鍵詞語、限制條件、隱含條件,用于考查考生能否通過閱讀,抓住題目所提供的相對較新的信息,并進一步與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相聯系(結合、重組、轉換或遷移),突出對考生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學習能力的考查。
高中生物課的內容比較抽象,有些內容很難,很多教師及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忽略對教材的學習,這給我們生物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為此,本校高二生物備課組確定了微型課題——《生物課中的閱讀教學》,以下是筆者運用閱讀教學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閱讀時做好“批注”,提高閱讀效率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直接在課本上“畫、添、注、粘”。畫:用各種不同的顏色畫線來表示知識所要理解的程度。《課程標準》對學習的能力有三個層次的要求,即了解、掌握和理解。學生在預習和聽課的過程中能夠把理解的內容、掌握的內容、了解的內容,關鍵字、詞、重要的段落,用各種符號或不同顯色的筆標出,這樣也能從另一方面反映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也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思考問題。添:對于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以批注式的文字說明做好記錄。例如,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全能性,關于試管嬰兒、胚胎分割移植等,教材上沒有解釋,學生可把它增補在教材上。注:對于課本內容的個別地方必須前后聯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可批注在旁以備忘,便于閱讀時隨時查閱。如脂質中膽固醇的具體功能,此節教材沒講,但在“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中就提到。粘:課下請學生總結本節內容,粘上該章節的知識綱要,以及本節課的易錯易混點,做個把握程度的記錄,以備鞏固。
二、將課本正文與插圖、表格聯系閱讀
生物教材中有許多重要的插圖、圖解、表格,把抽象難理解的文字敘述內容加以形象化、具體化、條理化,但學生往往忽略對其的閱讀。如果我們教師能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參照插圖、圖解、表格,與教材文字內容對應閱讀理解,將會事半功倍。例如:①參看組成人和玉米的部分元素含量表,結合正文第一段,讓學生自行相互提問和解答,理解表格傳達的知識,得出相應的結論。②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的流程圖與課本文字說明聯系閱讀,區分每一個步驟,并思考各種操作步驟的目的。③減數分裂的過程圖表與正文內容對應閱讀,觀察各個時期的特點,總結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區別,以便應用于遺傳和變異的內容。通過對應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容,增加記憶的深刻性。學生在考試時碰到文字題,能快速地在大腦里搜索相關圖形,增大答題的準確性,碰到填圖題不再害怕,同時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挑出隱藏考點,增加閱讀
所謂隱藏內容,即課文中無文字說明,而在插圖中隱含、不易被學生發現的內容。例如:①在蛋白質學習中,肽鍵數、水分子數、氨基酸數及肽鏈數的關系;②種子萌發過程中代謝類型的變化,細胞干重的變化,吸水方式的變化,有機物種類的變化;③呼吸作用過程圖解,隱含著呼吸作用既有水參與又有水生成;④DNA與RNA堿基種類的對比等。這些隱含未顯內容都是學生把握知識、完成習題的障礙。所以,我們在引導閱讀過程中要帶有啟發性的點撥,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隱含的內容,學生悟出了書本文字沒有表述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四、難理解的、抽象的內容進行專題閱讀
對不同章節出現的同一類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組織成體系,利于學生閱讀把握。如核酸,教材上出現過多次,可把它整理成下列幾方面:①核酸的種類;②核酸的功能;③核酸的分布;④組成核酸的化學元素;⑤核酸的基本單位及結構簡式;⑥核酸中的五碳糖、堿基、核苷酸等。關于蛋白質,把它整理成下列幾方面:①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元素;②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及其結構;③蛋白質多樣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④蛋白質的功能;⑤蛋白質的生物合成;⑥蛋白質的有關計算。開設專題性閱讀,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礎知識形成整體性的知識結構網絡,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遷移能力。
五、以問題為載體導入課堂,激發閱讀
據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說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天生就有,且無法抗拒的。所以在每開始一節新課之前,筆者都會圍繞教學內容,提出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從課本中找出答案,如果個人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還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尋找答案,最后才教師的點撥總結。有時還將那些重點和難點、關鍵點編寫成閱讀提綱,讓學生按照提綱來完成新課的學習,啟動學生思維,使學生的學習從等老師給答案變成自己找答案,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增強了。如在學習《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時,可先向學生提問:“土壤中水是如何進入到植物體內,又如何把水從土壤運到植物的頂端,植物是如何利用這些水的呢?為什么在樹底下感覺比較涼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主動獲取知識,更能有效地提高閱讀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