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由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總書記親筆提名的省級重點高中,學生主要自我市各初中。有部分農村中學及小學因設備條件等原因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而市區的學生從小學就已經開設該課,另外同樣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的學校,因為信息技術課不是小學升初中和中考成績考核組成數據,學校及學生重視程度不同,全憑個人興趣學習,因此導致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相關基礎的水平參差不齊。與此同時,因受社會、家庭及個人等因素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同環境下學生之間的信息技術素養差異變得更加明顯,出現了如信息技術基礎起點高低不一、層次較多、差距較大等現象,給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帶來非常大的困難。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中,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樣一個核心理念,加強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根據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我們提出高中信息技術課分層復式教學的探究這樣一個課題,提出選用分層教學法作為我們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教學方法,利用分層復式遞進的方式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根據學生的基礎情況劃分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
針對學生之間的信息技術素養差異,起點高低不一、層次較多、差距較大等現象,我們提出根據各班學生原有基礎情況,對各班學生分為兩個層次的學習小組。其中,甲組學生為計算機操作水平相對較好或熟練的一組,乙組學生為操作水平相對較差的一組。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或同一內容不同難度的教學方案,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的新課程要求。
二、在學習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提出不同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照顧到這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不同要求,給每個層次的學生的任務要難易適中,對兩個學習小組的學習進行分別的指導,主要包括:
1.讓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學習不同或不同深度的新知識;
2.給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指導不同或不同難度的上機操作練習;
3.對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分層指導完成不同或不同難度的任務。
三、對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分別進行過程及效果的評價
在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學習過程及效果的評價提到了一個新的要求和高度。《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重視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因此,在對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我們提出分別評價和檢查其學習過程和效果。更進一步,因學生基礎層次較多,雖然對各班學生分成了兩個層次的學習小組,但同一層次學習小組內部實際又包含了許多不同差異的學生個體或團體,因此在對同一學習小組的評價過程中,也要考慮到上述這些因素對不同學生個體提出不同的評價標準。
四、分層復式遞進的教學方式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對不同的學習小組不僅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及難度,而且對教學方式也要進行相關設計,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學生長時間在一種學習狀態下進行。因此,我們提出分層復式遞進的教學方式,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利用分層教學理論分割安排教學活動,在不同學習小組分別交替遞進推動,通過這樣的模式,把學生從思想、行為開小差的邊緣引導回課程教學內容的學習。
當然,在分層復式遞進教學法實施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乙組學生總體滿意度沒有甲組學生高,主要原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乙組學生關注程度相對要小;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存在講述內容較多的情況,使部分學生因時間不夠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教學內容容量大(兩組教學內容疊加)而存在講述過快的現象,部分學生消化不了。主要原因就是課堂教學內容及任務設計比較多,銜接緊密,不可預測因素多,稍微控制不好,就會出現上述這些問題,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把控能力,另一方面要減少教學內容及環節,精講精練,引導為主,使教學效果更加完善。
實踐證明,通過分層復式遞進教學法,在課堂中最大限度地為教師因材施教和學生發展提供時間和空間,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分層復式遞進教學法,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各層次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不僅同一層次的學習小組可以交流,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也可以相互幫助和交流,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主動的、快樂的。通過分層復式遞進教學法,最大程度實踐了新課程改革關于面向全體和彰顯個性化的要求。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可以學到知識,有不同的進步,還會因為教師的關注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上進心,通過組內“傳幫帶”和不同組之間的互助及交流,激活學生互相追趕、力爭上游的學習氛圍,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