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政治權益保障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 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推進城鄉一體化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現行理論對農民政治權益概念缺乏科學的界定,這在實踐中導致了農民政治權益保障的缺失。由于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利益訴求的差異性、沖突的復雜性以及博弈的多元性,廣大農民迫切希望通過政治權益的充分保障來有效表達政治訴求、影響政治決策,以爭取實現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明晰農民政治權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既是有效防范和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農民政治權益; 界說
中圖分類號:D62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100507
在城鄉一體化的宏觀背景下,廣大農民迫切希望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方式來保障自己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與監督權,以爭取實現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這一過程中,農民政治權益的范圍始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始終隨著時代的主題不斷變化,始終隨著農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提高不斷深化,因此必須與時俱進地把握農民政治權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但現行理論對其缺乏科學的界定,這在實踐中直接導致了農民政治權益保障范圍模糊,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農民政治權益的切實有效維護。
一、政治權力、政治權利與政治權
益的內涵界說與辨析在城鄉一體化的語境下檢討農民政治權益概念的內涵本質與外延的具體指涉范圍,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政治權益的概念,這是分析研討的前提和基礎。運用后現代法學的解構(1)方法,采用語義分析的基本研究進路,我們不難發現:農民政治權益并非是一個完整的、無法拆分的詞匯 ,而是由“政治 ”與“權益 ”這兩個詞語構成。如果這兩個詞語的含義能夠獲得分析澄清的話 ,那么厘定政治權益的概念也就迎刃而解了。進一步分析詞源結構,我們會得出政治一詞乃是對權益的修飾與限定,權益概念的厘清是破解農民政治權益概念界定的核心和關鍵。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權益一詞意指:“應該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權利”[1]。由此可見:權益也是權利,而要對權益的概念進行深入分析,必須首先界定權利的概念。權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解釋為“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1]1048。遵循上述的分析理路,我們要闡釋澄清權益概念的內涵,就必須回溯到對利益與權力概念進行深入分析與界定的基礎之上。由于對權力、權利與權益的界定角度是多維度的,學者們通常從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的多重視角去分析闡釋,因而得出了不同的概念內涵。基于本文討論的是政治權益的概念,因此在分析審視權益概念所涉及的要素(權力、權利與利益)之時,應當立足于政治學的角度,在政治學的視域下進行探討,這樣才能揭示政治權益的意域范圍的真正指涉所在。毋庸諱言,政治的核心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政治的基本矛盾是權力與權利的對立與統一。因此在政治學的譜系框架下,政治表現為人們圍繞著特定利益的實現,憑借權力來規定和實現特定主體權利的一種社會關系,而在政治關系的互動中,利益、權力與權利實現了有機融合。
對于利益的概念而言,政治學的觀點認為:“人們的社會關系形成后,不僅使人們在特定的社會范圍內生產和生活,而且支配著生產成果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因而本質上制約著人們需要的滿足,這也使得人與需求對象之間的關系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由此由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社會特性。這種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人們的需要就是利益”。換言之,“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產基礎上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需要。”它是“人們結成政治關系的出發點,是政治權力和權利形成的基礎和條件。[2]52-53一言以蔽之,利益在本質上是一種具有社會內容與特性的需要,是權力與權利形成的根本動因,是推動政治發展的根本動力。揭示利益對于權利與權力的這一屬性,套用美國著名法學家龐德的評價,那就是“通過使人們注意權利背后的利益 ,而改變了整個的權利理論。”[3]
就權力的概念而論,從語義分析的角度不難得出:中文中的權力與英文中的“power”相對應 ,power 一詞源自法語“pouvir”,后者源自拉丁文中的“potesas”或“potentia”,意指“能力”。而政治學揭示其概念的基本進路正是從能力這一基點出發,從能力的強制性與支配性的角度予以分析詮釋。美國的彼德·布勞認為“:權力是個人或群體將其意志強加于其他人的能力,盡管有反抗 ,這些個人或群體也可以通過威懾這樣做。”[4]結構功能主義者認為:“權力是系統中的一個單位在其他單位的對立面上實現其目的能力”,是“用于實現集體目標利益的社會系統的一般化能力”,是“為了實現系統目標的利益 ,使資源流通的一般能力。”[5]我國學者林吉吉的權力定義是“: 權力是特定主體將他的意志強加于他物 ,使之產生壓力繼而服從的能力。”[6] 張循理則認為,權力是“ 一種以法的形式固定的對社會各方面的管理關系 ,它反映的是一定政治生活。”[7]站在政治學的立場觀察,以上的各種關于權力的界說雖然是從從不同角度對權力的概念進行了多維界定 ,但這些定義的實質卻相差無幾,即均認為權力體現著一定主體的強制支配能力。綜合上述各種關于權力的界說,筆者認為,在政治學的意義上權力意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權力主體為了實現和維護自身的利益,憑借其掌控的社會資源,擁有對其他社會主體的制約能力(2)。
自古羅馬人在“私法”中首次使用“權利”一詞伊始,古今中外的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與立場試圖揭示權利一詞的真實內涵的有關論述,真可謂分層迭出、蔚為壯觀,就國外移植的并為大家所熟悉的的權利概念或定義就有數十種之多。比如,從自由的角度下檢視,康德認為 ,權利就是“意志的自由行使”,當然 ,“一個人的意志的自由行使應能夠與所有其他人的自由共存。”[8]黑格爾也說:“每一個真正的權利就是一種自由。”[9];從利益的角度考量,邊沁認為:“權利本質上是一種好處 ,如果人們能夠從一項義務中獲得好處 ,他們便具有了一項權利。”[10從資格的角度審視,瓊斯認為 ,權利必然要有擁有者 ,如果沒有擁有者 ,權利就不成其為權利。正是這一點 ,將包含權利的法律或道德與不包含權利的法律或道德區別開來。因此 ,可以將擁有一項權利視為擁有一種資格。”[11]葛洪義教授則給出了一個綜合性定義:“法律權利是國家對個體根據自己的意志謀求自身利益的自由活動的認可與限制 ,目的是確保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的個體自主地位的實現。”[12]
然而上述所有的揭示內涵的努力,均未獲得普遍的共識,反之,每一種權利的定義均遭到批判與質疑。這是由于權利概念本身內涵的多維性與豐富性使然,而從不同的視角透視往往會呈現不同的特征,所以我們所獲得的僅僅是特定語境下權利的縮影,任何一個關于其內涵的詮釋,充其量不過是對本質性敘述的局部性觀點。法學方法論告訴我們,應當根據研究的需要來確定定義的維度與方法,因此我們研究政治權益仍應當在政治的視野下,運用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來詮釋權利。在政治學的視野下,權利在產生上是由特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權利在表征上不過是權力在其主體成員政治身份資格上的具體體現,權利的獲得必須以政治權力的確定為先決條件;權利在本質上則是由政治權力確定的社會成員獲取利益的資格,而這種資格的實質乃是由權力決定的一種利益分配關系,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政治權利就是由特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國家公權力確立的政治權力的擁有主體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分配關系,其在法律的形式上表現為公民直接參與或影響國家權力運作獲取利益的特定資格,是與義務相統一的概念。
就政治視角下的權益概念而論,目前學界關于政治權益的相關論述甚少,趙子良認為:“政治權益是指特定社會成員依照正義原則和法律規定享有的利益。[13]李守琴認為:“農民權益是指農民作為社會成員和國家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力和應該得到的利益 ,包括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社會權益等。”[14]誠然,上述界定均揭示出了政治權益的部分屬性,但沒有從政治學的研究視角,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揭示其科學內涵。筆者認為,要合理界定政治權益的內涵,必須在政治的視域范圍內,在對權力、權利這對相關概念進行比較與辨析的基礎上界說政治權益概念的內涵。
承上所述,通過前文對政治權力、政治權利的內涵揭示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比較結論:
第一,政治權力概念的著力點在于強調強制力與支配力,并且以國家機器為后盾,其表現形式為對權利客體的“他控”,其行使主體僅限于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接受權力機關委托賦予職責的個人,公民不可以成為權力主體,在行使方式上權力不能自由處置,否則行使機關應承擔法律責任;第二,政治權利概念的著力點在于強調社會成員依法享有實施某種行為以實現特點利益的資格,其重點不在于制約能力的實現,而在于享有實施行為實現利益分配的特定資格且以國家法律保護為后盾,其表現形式為有權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相應行為,既有“自控”,也有“他控”。政治權利的主體則與政治權力的主體相反,它僅屬于公民個體所享有的待遇,是屬于具體個人的,在行使方式上權利表現也與權力的處置方式相反,其表現為社會成員可以自由地放棄或轉讓;第三,權益一詞從語義分析來看,由權和益兩個語素構成,權既可意指權利,也涵攝了權力,亦指涉的是利益,并合起來解釋應當意指由權利或權力而帶來的利益。由此可見,權益的外延大于權利和權力,因為權利與權力都規定的比較具體,兩者都是權益的主要內容。而在具體的語境下使用權益一詞,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在國家權益的語境下權益意指由行使公共權力而帶來的利益;在公民個體的語境下則意指社會成員行使權利而帶來的利益。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權益是指:“應該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權利”,可見其是在個體的語境下使用這一概念,與權力和權利相比較而言,其強調重點在于捍衛和保護,而非權力強調的是控制與權利渲染的享有。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考量,政治權益則是指公民按照法律規定應該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政治權利和因權利行使而帶來的相關利益。
二、政治權力、政治權利與政治
權益的外延界說按照邏輯學對概念的界定要求,對一個概念的完整描述既要揭示其內涵 ,同時必須對其外延進行準確的界定。對概念的外延界定,根據不同的維度和標準可以有多種界分,對政治權力而言,按照權力主體的不同來界定外延可以分為:原始社會的公眾權力、奴隸主階級的政治權力、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權力、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力、無產階級的政治權力;進一步按照權力主體的組織類型來劃分可以分為:社會公共權力、政黨權力、政治社團權力;按照主體的層次則可以劃分為: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上級權力和下級權力;按照政治權力的功能劃分大體上可以劃分為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2]84-91在界定外延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統一標準,切不可雜糅雙重標準進行,否則會造成外延交叉的后果,尤為關鍵的是一定要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擇貼切的標準。
基于上文中在內涵上將政治權益界定為公民按照法律規定應該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政治權利和因權利行使而帶來的相關利益,故對政治權利范圍的界定就成了理解政治權益內涵的關鍵所在。雖然學界目前對政治權利外延的界定頗多,但均僅從政治權力與權利互動關系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或過程解讀,這就狹義上理解了政治權利,將政治權利定格在政治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的主要方面上,而忽視了其他政治權利,其范圍均有失偏頗。比如,有學者認為,“政治權利是指自我表現意義上的體現公民參與的政治權利 ,是公民處于國家政治秩序之內的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與處理之權利。公民的政治權利包括自由權、平等權和民主權。”[15]也有學者認為,“公民依法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 ,管理國家以及在政治上表達個人見解和意見的權利 ”。“社會主義中國的公民政治權利包含五個基本要素。一是決定權 ,如選舉權、公決權、復決權等。二是擔任國家公職的權利。三是對政治信息的知情權。四是對國家權力的監督與制約的權利。五是公民的政治自由權。”[16]另有學者認為,公民政治權利的內容除了對公共事務的決定權、擔任國家公職的權利、對國家權力的監督與制約權、知政權(即公民有權獲得關于政治生活的信息)以外,還應當包括公民的聯合行動權。[17]根據《世界人權宣言》和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主要包括民族自決權、生命權、免于酷刑權、免于奴役權、人身自由與安全權、人格尊嚴權、免于因債務而被監禁權、遷徙和居住自由權、平等權、隱私權、思想良心宗教和信仰自由權、言論自由權、集會自由權、結社自由權、家庭與締婚自由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與公共事務權、擔任公職權等。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農民政治權益的涵攝范圍,因此應當沿著農民對政治權力的產生、運作、知悉、監督、影響的思維路徑來界定政治權益的外延范圍。前文在對政治權利內涵的描述中指出:政治權利本質上是政治權力主體,運用政治權力賦予政治權利客體的利益分配資格。故在權力產生、運行、規制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相應的政治權利,故遵循政治權力運行的完整路徑才會得出政治權利的完整外延范圍。
首先從政治權力的產生來看,在該環節政治權利表現為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由于讓全體人民共同管理國家事務,行使國家權力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現代民主國家往往通過代議制民主來實現對國家的管理,但是現代民主國家強調國家權力的合法性基礎必須來源于人民的授予,即按照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原則,廣大人民應當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選出最能代表自己利益與意志的代表來代替自己管理國家事務、行使國家權力。于是,這種選擇國家權力行使者、產生國家權力的政治權利,被稱為“選舉權”。
其次,從政治權力的運行來看,一方面由于“徒法不足以自行”,政治權力的高效運行離不開全體公民的廣泛參與,因此必須賦予全體公民參與行使國家權力的政治權利;另一方面,廣大公民也可以通過參政權的實現行使自己當家做主的權利,維護實現自身或代表階層的利益。我國1982年憲法第 2條第 3款規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規定 ,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 ,管理國家事務 ,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 ,管理社會事務 ”,這就為我國公民依法享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權奠定了憲法依據。申而言之,參政權具體應當包括被選舉權、擔任國家公職權。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被選舉權仍然屬于擔任國家公職權 ,因為國家立法機關的代表或者議員具有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公職義務 ,當然也可視為一種公職。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間接民主的例外情況下(如遇緊急狀態、戰爭等非常態勢),并不否定在特殊情況下由全國民眾直接行使某種形式的國家權力 ,決定國家大事,這項權利包括創制權與公決權。再次,從對政治權力的規制來看,絕對的權力意味著絕對的腐敗,一切權力都有被濫用的傾向,因此必須加強對權力的控制。對權力的控制可通過權力的分離和進行相互的監督與制衡來實現,也可以通過賦予廣大公民以監督國家權力運行的政治權利來實現對權力的監控。具體而言,監督權主要包括對國家公職人員的罷免權、批評權、建議權、控告檢舉權與申訴權(3);同時還包括言論、出版、集會、游行、示威等五項權利,因為上述五項權利的行使也是在行使監督權,其目的在于促進國家權力的廉潔高效運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四種權利不僅僅可以運用在監督建議的政治權利行使上,也可以用于其他非政治性權利的行使上。比如,出版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發表個人的學術見解等。第四,從對政治權力的影響來看,由于政治權力在運行的過程中,權力客體往往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權力主體的制約,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合法的形式形成自己階層的組織,通過組織的政治活動表達本階層的利益訴求,以實現影響政治權力的決策和運行,最終達到形成有利于本階層的法案和政策,從而實現自己的利益主張。為了實現政治和諧,政治權力主體賦予權力客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結成政黨或其他組織的資格 ,以有效組織起來的統一力量參與、影響國家權力的運作,表達利益訴求,這就形成了組織影響政治權力的權利——結社權(包含組織政黨權)。(4)最后,從政治權力客體對權力產生、運行、監督的知悉情況來看,政治權利集中表現為公民的知政權,即公民有權獲得關于政治生活的信息。由于無論是國家權力的產生、運行,還是對國家權力進行監督、影響 ,其基本前提乃是公民有即時獲得國家權力運行情況相關信息的特定資格 ,而這一資格是公民對國家事務的管理發表意見或建議以及施加影響的前提和基石,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意義。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筆者從權力客體對國家權力產生、運行、規制、影響以及知悉的全過程與角度界定了政治權利的外延范圍,但是從這一角度得出的結論是政治權利不包含平等權。而事實上關于政治權利的外延,權威的政治學教科書大都認為應當包含平等權,并認為其是政治的核心價值之一。但筆者認為,平等權是一切公民權利的前提和基礎,它不是僅僅屬于政治權利的范疇,政治上的平等只是政治權利內涵的局部性詮釋。因為雖然平等權“在整個憲法的權利體系中具有一定的超越地位;它不但通過民族平等、男女平等 ,而且還廣泛地通過政治平等權、社會經濟平等權以及其他具體的憲法權利來體現其作為一種憲法權利的具體內容。平等原則不僅存在于政治領域 ,在其他經濟、社會、文化領域內同樣適用。故此 ,我們不能將平等權置于政治權利項下 ,而應該將其作為整個憲法權利體系的前置性的、總領性的權利。”[18]
在對政治權利的外延進行相關界說之后,我們再回到政治權益的基本內涵,即公民按照法律規定應該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政治權利和因權利行使而帶來的相關利益。至此不難發現,政治權益的外延應當是政治權利的外延加上因政治權利行使而獲得的相關利益范圍。那么接下來筆者將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來具體檢討農民政治權益的關涉范圍與具體特點。
三、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民政治
權益的界域與差異性探討在城鄉一體化的語境下討論農民政治權益的外延范圍,首先得明確城鄉一體化的含義。按照現在學界通說,城鄉一體化是指:“城市與鄉村是一個整體,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相互滲透、高度依賴,城鄉的地位相同,但各自承擔的功能不同,其實質在于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轉,在互補性基礎上,實現資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城鄉一體化包含以下多方面內容: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實現城鄉規劃布局一體化;二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實現產業分工一體化;三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實現城鄉服務功能一體化;四是統籌城鄉社會事業,實現城鄉就業、實現城鄉社會進步一體化。”[19]在當下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廣大農民的政治權益與一般意義上的政治權益相比,在外延的范圍上又有什么自身的獨特性呢?毋庸諱言,農民政治權益是對政治權益的限制和修飾,其外延的涵蓋范圍與一般意義上的政治權益相比較而言,不應當大于政治權益的范圍,因為一般意義上的政治權益的包攝范圍涵蓋了農民政治權益的范圍。但是在當下統籌城鄉的發展過程中,農民政治權益不僅具有政治權益的普遍性特征,還存在著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差異,在農民政治權益的關注與保障方面,應當仔細地分析和認識這些差異性,這不但關涉到九億中國農民的權益實現,還直接影響到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與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這些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政治權益已日益成為其他權益保障的前提和基礎。由于在這一進程中農民權益往往容易受到漠視,農民權益遭到侵害時無法及時救濟的事件頻頻發生,尤其是在土地征收、拆遷補償、承包經營權轉讓以及村務公開等領域尤為突出,而這些矛盾沖突歸結到最后其實都是農民的政治權益的保障與實現問題。因為農民的經濟權益、社會權益、文化權益的保障和實現雖然重要,但其根本上還在于真正保障農民參與和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權益,保障農民表達利益訴求的權益,保障農民司法救濟的權益。如果有了上述權利的保障,廣大農民就能通過政治權益的充分保障來有效表達政治訴求、影響政治決策,以爭取實現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沖突。然而不無遺憾的是,現行理論對農民政治權益的范圍界定模糊,這在實踐中導致了農民政治權益保障的缺失。比如:有學者指出:“農民政治權的缺失主要表現為政治決策權的缺失、政治參與權的缺失、政治利益表達權缺失等,其根源在于法律制度上的缺憾,組織程度太低,利益表達受諸多局限,擁有政治資源太少以及基層公權力的恣意擴張。”[13]62也有學者指出:”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民作為社會的主體,在選舉、政治參與和言論表達等方面未能與社會其他階層享受平等的政治權利。”[20]另有學者把農民政治不公平歸結為:“政治選舉權的不公平;政治參與權的不公平;政治表達權的不公平。”[21]
其次,作為政治權益主體的農民,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遷。在城鄉二元結構下,由于受農業產業和戶籍制度的局限,農民一詞成為了農業產業和階層的象征。從職業的角度來看:所謂農民,就是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從戶籍的角度看,所謂農民,就是指具有農村戶籍的人口。事實上,中國農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他們已不僅僅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群體和具有農村戶籍的人,農民概念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中國農民的現代化歷程已經悄然開啟。由于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也正是中國農民現代化的重要階段,此時農民這一概念已不再僅僅是過去從事農業職業的稱謂和一種農村地域、身份的代表,而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生存方式、一種社會組織形式、一種文化和心理狀態。在這一進程中,我們不應該僅僅看到的是農民居住地域的變遷和農民身份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到他們在民主觀念、權利意識等方面的覺醒,通過政治權益的切實維護來因應他們日益高漲的權利訴求。
最后,農民政治權益的涵蓋范圍正在不斷擴大。由于農民政治權益的范圍始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始終隨著時代的主題不斷變化,始終隨著農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提高不斷深化,加之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之下,利益訴求的差異性、沖突的復雜性以及博弈的多元性,廣大農民迫切希望通過政治權益的充分保障來有效表達政治訴求、影響政治決策,因應這一時代變化的要求,農民政治權益的范圍正日趨擴展到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每一個方面,以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與監督權,從而捍衛其合法權益。
注釋:
(1)“解構”(deconstruction)是一種后現代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分解,消融,瓦解各種概念結構,以揭示關于特定事物本質認識中的內在矛盾,從而摧毀已建構的本質性觀念,但是決不提出一個改善的方案。解構主義的優點在于排斥絕對統一、僵化保守,批判話語霸權,蔑視對理性權威的崇拜,崇尚相對主義,它沒有一成不變的結論,只有生機勃勃的思維方式。但本文對該方法運用的旨趣不僅僅是簡單的肢解,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于提出一個修正、完善的研究進路,是在對其揚棄基礎上的繼承。
(2)這種制約能力表現為:政治上強制力量與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
(3)我國學者林來梵認為:“至于控告權 ,其性質則更為復雜 ,從學理上看 ,它應可包括公民針對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的各種違法或失職行為的控告權以及公民針對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對其個人合法權益的不法侵害的控告權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利 ,前者屬于政治性的權利 ,而后者則屬于非政治性的權利;同理而論 ,申訴權亦可能包括公民基于個人的政治意志或公共利益而對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提出非批評性的或非建議性的、純屬個人疑問或主張之意義上的申訴權 ,也包括公民針對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對其個人法益的處置進行投訴之意義上的申訴權 ,前者屬于政治性的權利 ,而后者屬于非政治性的權利。參見:林來梵.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規范憲法學的一種前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47.
(4)我國現行憲法中規定的結社權與西方國家的結社權內涵與外延均存在有較大區別,我們的結社權是不含組織政黨的權利,我國由于沒有政黨法所以其他相關法律也未賦予公民結成政黨組織的權利。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編印本)[K].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1048.
[2]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羅·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46.
[4]彼德·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8 :138 .
[5]帕森斯.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8 :34.
[6]林吉吉.權力腐敗與權力制約[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1
[7]張循理.利益論九講[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7:2.
[8]C. Morris ed .The Great Legal Philosophers Selected Readings inJurisprudence.University
[9]周輔成.從文藝復興到 19 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家、政治思想家有關人道主義人性論言論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681.
[10]Hart , H. L. A. Essays on Benthan[M]. Oxford:Clarendon Press,189.
[11]Jones,Peter.Rights[M].The Macmillian Press Ltd.,1994:27.
[12]范進學.權利概念論[J].中國法學,2003,(2):15-22.
[13]趙子良.農民政治權益的缺失根源及對策[J].武警學院學報,2005,(1):62-64.
[14]李守琴.村民自治與農民權益保護[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10):74-76.
[15]張立人.憲政視野下農民政治權利的保護[J].知識經濟,2009,(3):13.
[16]楊雄.中國公民政治權利發展特點與啟示[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9,(6):71-72.
[17]李琦.公民政治權利研究[J].政治學研究,1997,(3):21.
[18]饒龍飛.政治權利概念的多維解讀[J].北方法學,2008,(5):20-33.
[19]周余義.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問題淺析[J].決策信息, 2008,(3):152-153.
[20]傅如良.轉型期農民政治權利探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1):34-38
[21]胡高飛.農民政治不公平問題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