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高校監察工作如何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來保障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目前高校監察工作面臨的形勢和困境:制度建設滯后,監察工作難以落實到位;認識上存在著誤區;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缺乏,將監察部門當“擺設”或“擋箭牌”; 尺度難以把握;監察工作缺乏活力等。因此,高校監察工作必須認真分析形勢,強化監察意識,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點,標本兼治,完善制度,注重責任追究,樹立監察權威,以保障學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等各項事業的順利進行,促進學校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校;監察工作;探索
中圖分類號:D262.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109504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學校辦學規模擴大,辦學條件改善,資金周轉量增加,學校行政管理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高校監察工作如何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促進黨風校風學風建設,保障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監察工作的內涵
“監察”,對人們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在我國古代,統治者就十分重視監察工作,并把監察作為整頓吏治的一項重要措施,設立了監察制度,配備了監察官員,并賦予監察機構和監察官員很大的權威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隨著“監察委員會”、“黨的監察機關”的設立,監察工作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監督和監察工作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條例》的頒布施行,高校紛紛設立了校長領導下的、負責管理日常監察事務的監察機構,在高校內部開展有效的監察工作。而《關于國家教委直屬高等學校監察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高校監察機構的權限以及監察對象等,這對高校監察工作是一個強有力的指導。
高校監察是高校內部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監察對象包括四個層次:第一,高校的內設部門;第二,由學校任命的行政管理人員;第三,參與學校行政管理的教職工;第四,法人代表指定的需要監察的單位和個人。
一般說來,高校監察的基本形式有廉政監察、執法監察、效能監察。
廉政監察是監察部門依法對監察對象的各種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對各種腐敗行為進行糾舉和懲戒的一種職能活動。重點解決以權謀私問題,目的是加強廉政建設,以保證監察對象的為政清廉,保證學校行政為高校廣大師生員工服務的本質不褪色。
執法監察是監察部門依法對監察對象執行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和各種決定、命令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對其違法行為進行查處的一種職能活動。著重解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問題,旨在保證政令暢通,促進監察對象正確履行職責,依法辦事,廉潔奉公,恪盡職守,勤政高效地為全校師生員工服務,確保高校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效能監察是監察部門依法對監察對象履行職責的效率和質量情況所實施的監督檢查活動。著重解決失職瀆職問題,旨在促進監察對象依法行政,高效率、高質量地履行職責,防止和克服官僚主義、不負責任、互相推諉、扯皮等現象的發生,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提高學校的服務水平和辦學質量。
二、高校監察工作的定位和思路
高校監察工作的定位和思路,是指高校監察部門開展工作的途徑和介入角度等問題,是高校監察工作有效開展、發揮監督作用的關鍵。[1] 高校監察是內部監察,高校監察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工作思路應該是參與、監督、推動、保障。在參與中監督,在監督中服務,在參與中推動,在推動中保障。
參與,說明了監察工作的途徑和定位。高校監察工作的本質屬性是管理,監察部門要想充分發揮監督保障作用,就必須參與到管理工作之中,絕不能游離于管理領域之外。但是監察部門不應該參與學校業務管理部門所有的管理環節和具體事務,也不能去做應該由學校業務管理部門從事的某些專門領域的監管工作,要明確自己的職責是對這些監管者實行監督。監督,反映了監察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推動,概括了監察工作的方式和手段;保障,表明了監察工作的目的和標準。高校監察部門要緊緊圍繞學校改革發展和中心工作的大局,突出重點,在參與中正確行使監督職權,保障學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等各項事業的順利進行,促進學校持續健康發展。
三、高校監察工作面臨的形勢和困境
目前,腐敗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最大社會污染,而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不時傳出腐敗丑聞:采購設備吃“回扣”,基建工程“暗箱操作”,招生人員索賄受賄,還有學術不正之風等,不一而足。腐敗意識已經滲透到高校的各個層面,直到普通的教師和職工,并且腐敗案件在數量、范圍和程度上都呈現著上升和擴大的趨勢,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嚴峻的反腐形勢給高校監察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近幾年,高校監察部門在上級機關和學校黨政的正確領導下,在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同時,正確把握“參與不干預、監督不包辦、協調不代替、到位不越位”的基本原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探索有效開展高校內部監察工作的思路,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改善學校行政管理、構建和諧校園建設等作了大量的工作,為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加強和改進的問題。
(一)制度建設滯后,監察工作難以落實到位
很長時間以來,高校監察工作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作指導,監察效果不盡人意。近幾年,盡管很多高校依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行政監察法》相繼制定了一些監督監察制度,為促進高校工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離構建完備性、嚴密性、可操作性和與時俱進性的監察制度體系尚有不小差距。制度建設中存在盲區、缺失、不配套等問題,無法達到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的效果。
(二)認識上存在誤區
高校監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加強規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促進廉政建設,為學校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但有些干部對監察工作不理解,認為監察會妨礙手腳,不利于解放思想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把正常的監察工作視為同自己過不去,認為監察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認為“監察人員只花成本,不出效益”,從而在思想上、心理上進行排斥。
(三)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缺乏,將監察部門當“擺設”或“擋箭牌”
在實際工作中,很多職能部門不愿接受監察部門的監督,如有的職能部門在研究某些重大問題時本應該接受監察部門的全程監督,但是在很多關鍵環節卻未能讓其介入,只是在個別環節或者開會時跟監察部門打個招呼,使其不知所措,事后卻說這件事已經爭得了監察部門的同意,致使監察部門成了一些違規操作的“擋箭牌”。[2]
(四)尺度難以把握
高校監察工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既不能無為而治,也不能包打天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說起容易做起來難,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實在很難。介入多了,相關部門會認為你越位了,不但引起反感,有時甚至會把一些他們的本職工作摔給你去干;介入少了,又達不到應有的監察效果。
(五)監察工作缺乏活力
高校改革發展邁入新階段,高校監察工作在深入調查研究和理論探討、尋求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和質量、整合資源形成監察合力、增加監察工作的技術含量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同時,很多高校監察機構不健全,監察部門長期缺兵少將,開展工作的獨立性不夠,系統性不強,監察的方式方法過于簡單,廣大教職員工共同關注和參與監察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六)效能監察還未真正發揮作用
目前在高校,效能監察工作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和操作規范,效能監察在高校還不像在企業那樣可以直接和經濟效益掛鉤,無法顯現出其重要地位和明顯效果。
上述情況表明,高校監察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必須認真分析,加強研究,加強實踐。
四、高校監察工作的完善路徑
(一)提高認識,強化監察意識
充分認識監察工作的重要性,對提高各職能部門的執行力,保證學校的決定決議和規章制度能切實得到貫徹執行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宣傳,使領導干部提高認識,正確對待和自覺接受監督;監察部門要通過卓有成效的監察工作,產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效果,以實際行動贏得領導干部的重視和支持,使學校各級領導干部支持和配合監察部門開展工作,形成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監察部門和各職能部門分工負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局面。
(二)理清思路,把握重點
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反腐敗斗爭形勢,高校監察工作也是千頭萬緒,工作覆蓋面之廣,監察事項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監察人員也是整天忙忙碌碌,一會兒跟采購部門出去采購物資,一會兒跟基建部門外出詢價,一會兒又要參加一個評審會議……忙得不可開交,收效卻甚微。因此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理清思路,把握重點。首先要明確職責,監察人員的職責是當好“裁判員”,發揮監督作用,而不是去當“運動員”,去替代管理,工作中既當好主角又當好配角,堅持辦事權與監督權分開。其次要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抓好重點帶動全面,形成有效的工作體系。應從學校實際工作需要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審時度勢,把握大局,有的放矢,對涉及學校全局的重點工作,對關系廣大師生員工切身利益的事項,對群眾反映大、問題出現幾率高的環節進行重點監督監察。再次要抓住效能監察這個著力點,把效能監察看成是實現學校決策到位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通過效能監察來解決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諸如學校的決議決定不能盡快落實、建立的規章制度得不到重視和執行、對教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因部門之間互相推諉或工作不力而得不到落實等問題,促進學校管理水平提高。
(三)標本兼治,完善制度
目前高校開展的監督監察工作由于體制的限制,大多局限在事后處理的“亡羊補牢”狀態。應堅持“預防為主,教育在先”的原則,實行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監督檢查與改進工作相結合,從消極的事后查處為主轉向積極的源頭預防和程序監督為主。要以制度作為載體,依托制度的剛性,收到應有的效果。一要建立常規性的監察工作機制,落實責任制,建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二要結合實際,建立與各種專項工作相適應的配套監督監察程序和機制,確保對監督項目實施全程監督。三是堅持“以監督促管理”的原則,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制定相關制度規范和程序。
(四)注重責任追究,樹立監察權威
監察工作是一個由監督、檢查、查處、完善管理等工作組成并有機聯系的系統工程,其中也包含對因違法失職行為等給單位造成重大損失的人的責任追究,而責任追究又是監察工作中的難點。有些學校在監察工作中,長期停留在查漏洞、堵漏洞上,忽視了對有關人員的責任追究,致使監察工作不能樹立起應有的權威,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所以應把責任追究和監察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要針對監察對象存在的問題認真分析,通過監察建議書、監察決定書等形式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督促并協助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規范管理行為;對管理中造成經濟損失或不良影響者, 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批評教育、組織處理、紀律處分或經濟處罰,促使監察對象進一步增強責任感,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要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充分發揮查辦案件的治本功能,維護黨紀國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參考文獻:
[1]來啟華,陳建兵.強化高校監察工作應健全四項機制[J]. 中國監察. 2007,(16):58.
[2]何等浩,馮汝智.強化高校執法監察職能的思考[J]. 世紀橋. 2008,(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