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人的各種活動行為,都是在需要的推動下進行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大學生社會主體地位的不斷提高,對大學生需要結構的研究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對于需要的界定、類型的劃分見仁見智,通過分析大學生需要結構的測量工具、研究現狀等內容,整理出大學生需要結構研究的主要結論,以便對后續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需要;需要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110504
一、問題的提出
荀子有言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眰€體在某種需要得到滿足之后,還會出現新的欠缺,產生新的需要。大學生的社會生活是較為復雜的,其需要也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結構系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大學生社會主體地位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需要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而且需要越強烈、越迫切,其推動力就越大。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其需要結構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界定需要的概念?如何合理地將需要分類?如何測量當代大學生的需要結構?不同地域、類型、專業、年級等大學生需要結構有何共同點和差異性等問題都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二、概念的界定
從廣義而言,需要涉及到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領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哲學、社會學等領域,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的一種機制,表現為人的欲望和要求,這種欲望和要求是人從事生活活動的動機,人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社會中的一切現象和事件都是為了滿足需要而進行活動的結果,人的需要若得不到應有的滿足,人和社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1]。英國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人類首要的需要是個體有機系統的需要一營養、兩性及傳種、防御及日常生活必備品,而更高層次的需要表現在社會的和精神的方面[2]。人的需要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基本的或最終的動因,是不依賴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客觀存在[3]。社會工作辭典認為,需要是為了生存、幸福和完善而體現的生理、心理、經濟、文化和社會條件[4]。
在心理學領域,黃希庭(1991)指出,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它常以意向、愿望、動機、抱負、興趣、信念、價值觀等形式表現出來[5]。車文博等 (1995)認為需要是人對其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客觀條件在頭腦中的反映,它既是自身屬性的表現,又反映了個體對外部條件的依賴關系[6]。彭聃齡(2004)認為,需要就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要求[7]。另有學者認為,需要是個體感到某種欠缺而企圖獲得滿足的內心狀態[8],是人積極活動的源泉。
三、需要的分類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是個體和社會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對大學生需要的研究,在國外可追溯到紐約大學柏力梭提出的社會需要分類法,是對需要評估研究的基本理論導源。勒溫把需要分為兩種:需要和準需要,需要是指客觀的生理需要;準需要是指在特定心理環境中對心理事物起實際影響的需要。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麥克米蘭把人的需要分為權力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及成就的需要三類。奧爾德弗在1973年對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人的三種需要,即生存的需要、關系的需要和發展的需要,并指出這三種需要是后天學習形成的,不一定嚴格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是可以越級的。
而國內學者的研究則始于趙建華對我國大學生需要的理論探討[9]。陳沛霖把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需要、享受的需要、發展的需要、自主和尊重的需要、貢獻的需要五種。葉忠根等(1986)調查了廣州地區九所高校1172名大學生的個性傾向性, 從學生所填的40種需要中歸納出排在前10項的需要類型:對淵博知識的需要;對社會安定和生活安定的需要;對取得學位、社會地位的需要;對發揮才能和創造精神的需要;對實現四化的需要;對社會主義文明的需要;對友誼與愛情的需要;對自由、民主的需要;對機遇的需要;對共產主義理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需要等[10]。
孫寶志(1986;2001)對大學生的需要進行了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認為大學生的需要有3大類13種,提出了TGO理論,即大學生的需要分為成才需要、成長需要和服從需要3類,包括專業學習、道德修養、鍛煉身體、友誼、榮譽與自尊、追求真理、藝術欣賞、娛樂、師生感情、充裕物質、愛情、遵守紀律、勞動與衛生和其他等3大類13種,探討其時代特點和變化規律[11] [12]。
黃希庭等(1988)采用自編的需要調查表對大學生的需要進行研究,把大學生的需要分為6大類18種,6大類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發展需要和貢獻需要。18種需要即維持生存的需要、物質享受的需要、性的需要、秩序的需要、躲避羞辱的需要、躲避傷害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求援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權力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發展體力的需要、助人的需要、建樹的需要、奉獻的需要[13]。在后續研究中,黃希庭等(1994)對隨機抽取的問卷進行了系統聚類,把大學生的需要結構分為發展型、沖突型、享樂型和奉獻型四類[14]。
陳陳等(2004)以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人類發展的生態學模型和生態學的“關系”視角為依據,對大學生的需要進行分類[15]。這是大學生需要研究的一個新方向,但是其樣本不夠廣泛,結果代表性弱。時建樸等(2005)將大學生的基本需要分為21種,在黃希庭等提出的18種需要的基礎上,增加了環境的需要、心理素質的需要和求職的需要,認為需要發展的社會性弱化應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16]。
四、測量的工具
關于大學生需要結構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心理學還幾乎沒有,80年代后我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大學生需要結構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黃希庭對大學生需要的研究在國內影響較大,其自編的“大學生需要結構調查問卷”在后續的研究中得以廣泛使用,具體內容見表1。
時建樸等(2005)認為,21世紀的大學生需要結構中,在18種基本需要的基礎之上多出了三種基本需要,即環境的需要(渴望良好的學習、娛樂、宿舍環境,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心理素質的需要(良好的性格,融洽的人際關系,自尊、自信、快樂、充實)和求職的需要(渴望獲得文憑及各種證書,如CET4/6證書、計算機證書等)。
五、當前研究的現狀
孫寶志(1986;2001)對大學生的需要進行了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他們采用綜合研究的取向,制訂了大學生的需要目錄,要求被試按需要項目支配自己行為的強度進行等級賦值。因素分析結果表明,有三項共性因素的貢獻最大,分別是“追求真理和專業學習(正向作用)——充裕物質和愛情(負向作用)”、“遵守紀律和勞動與衛生”、“藝術欣賞與娛樂和友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大學生需要的TGO理論,認為大學生的需要基本上可分為三類,按照相對強度依次為:成才需要(need for talent),包括專業學習、追求真理、榮譽與自尊、道德修養等;成長需要(need for growth),包括充裕物質、藝術欣賞與娛樂、愛情、鍛煉身體和友誼等;服從需要(need for obey),包括遵守紀律、勞動與衛生、師生情感。這三類需要中又包含很多次級需要,其相對強度又各不相同。它們同時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例如,如果過于追求屬于成長需要的充裕物質和愛情,必將影響對成才需要的滿足。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年代大學生的需要層次雖然隨年代發生了一定變化,但是仍呈現相當的穩定性,表現在:對道德修養的需要始終位于需要層次的前列,對追求真理的需要相對恒定在需要層次的中間位次,對勞動與衛生、遵守紀律和其他的需要始終位于需要的最后位次[12]。
黃希庭等(1988)研究表明,學生對這18種基本需要的重要性的排列次序的問卷統計處理結果看,上述六類需要的相對強度,由強至弱依次為發展需要、尊重需要、交往需要、貢獻需要、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18種需要中強度最大的前四位依次是求知需要、友情需要、建樹需要和自尊自立需要;強度最弱的末四位需要依次為性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權力的需要和躲避傷害的需要[13]。
李娟等(1996)研究顯示,大學生前五位需要(主導需要)依次是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強度最弱的五個需要(非主導需要)依次是性的需要、權力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求援的需要、躲避傷害的需要[17]。與此類似,劉承偉等(1997)對247名大學生需要結構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需要強度從強到弱依次為專業學習、外語和微機等實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文體活動、社會交往、愛情、社會工作、勤工助學、打工或從事經營性活動[18]。
李銳(1999)用黃希庭等編制的需要調查表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師專634名大學生18種需要結構特點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強度最大的主導需要為求知的需要、友情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建樹的需要,強度最弱的非主導需要為性的需要、物質享受的需要、權力的需要、躲避傷害和躲避羞辱的需要;從需要的六大維度看,由強至弱依次為發展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貢獻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19]。
時建樸等(2005)將大學生的基本需要分為21 種,其中強度最大的四位需要依次是友情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立的需要和心理素質的需要,這表明大學生的總體需要結構是積極健康的;強度最弱的四位需要依次是權力的需要、性的需要、奉獻的需要和助人的需要[16]。
萬曉紅(2006)研究顯示,大學生前五位需要(主導需要)依次是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建樹的需要;強度最弱的五個需要(非主導需要)依次是性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權力的需要、躲避羞辱的需要、求援的需要[20]。
胡凱(2007)研究表明,大學生前五位需要(主導需要)依次是友情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建樹的需要、維持生存的需要;強度最弱的五個需要(非主導需要)依次是性的需要、權力的需要、物質享受的需要、躲避羞辱的需要、求援的需要[21]。
秦永超(2010)研究表明,大學生前五位需要(主導需要)依次是維持生存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強度最弱的五個需要(非主導需要)依次是性的需要、求援的需要、權力的需要、躲避羞辱的需要、奉獻的需要[22]。
六、結 論
總的來說,我國大學生心理需要類型是多樣化的;需要結構是多維度多層次的;我國大學生的需要結構具有共同的特征, 但不同年級、性別和個體的需要結構也存在個別差異。從不同時代大學生心理需要狀況的對比中可見,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這四種需要始終都是大學生的主導需要,說明盡管時代在變遷,但大學生對學習知識、追求自尊和獨立自主、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追求成就等方面的需要仍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大學生需要結構的整體情況是積極的、符合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他們追求知識、勇于創新,主張社會秩序安定、穩定發展,渴望富裕同時又把個人的富裕同國家的富強緊密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2]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140
[3]賴黎明,張機,余喜,等.馬克思主義人論與青年健康人格[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189
[4]顧東輝.社會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
[5]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
[6]車文博,李誠忠,張燮.高等學校管理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76
[7]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27
[8]劉克善.人的需要系統結構及其發展水平初探[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3):98-101
[9]趙建華.我國當代大學生的需要初探[J].教育研究,1985,(9):37-41
[10]葉忠根等.廣州地區1172名大學生個性傾向調查[J].心理學探新,1986,(4):15-18
[11]孫寶志,韓民堂.大學生需要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研究[J].心理科學通訊,1986,(6):26-30
[12]孫寶志,景匯泉.大學生需要理論的二十年追蹤研究[J].心理科學,2001,(5):608-609
[13]黃希庭,張進輔,張蜀林.我國大學生需要結構的調查[J].心理科學,1988,(2):7-13
[14]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45
[15]陳陳,朱陳.社會轉型期我國大學生需要分類的生態化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8(5):53-55
[16]時建樸,王瑾.關于當代大學生需要發展的調查研究[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5,3(1):103-108
[17]李娟,郭良才,龔京新.當代大學生需要特點的調查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6,(2):43-48
[18]劉承偉.大學生的心理動力與高層次需要的培養.廣西高教研究[J],1997,(3):41-43
[19]李銳.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師專學生需要結構特點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5(5):32-35.
[20]萬曉紅.當代大學生需要結構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6,(5):43-45
[21]胡凱.研究大學生需要心理,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41-43
[22]秦永超.大學生心理需要現狀研究——以洛陽三所高校的調查為例[D].鄭州:鄭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