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北宋書序作者所選擇的傳播因素分析

2012-04-29 00:00:00張靜

摘要:書序具有重要的傳播作用,以北宋詩文集序為對象考察,書序作者在選擇推動傳播的因素時,對作品藝術性、知識性等文本因素的關注不如對作家身份、生平軼事等非文本因素普遍。其中原因,從書序作者的操作層面來看,是因為在書序中進行文藝批評是很難把握的;從面對讀者的傳播效果層面來分析,是因為非文本因素較之文本相關的評論因素可以產生顯著的傳播效果。于是,非文本因素在文學傳播中變成了一位無形的操縱者,雖然它不是長遠的傳播之道,但卻常常起著奇妙的傳播作用,從而給書序這一文體增加活力。

關鍵詞:北宋;書序;傳播效果;文本因素;非文本因素

中圖分類號:I207.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108505

在書坊廣告尚未形成風氣的北宋時代,書序也就充當了一書之廣告和海報的作用,也便是文集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媒介。北宋人對于書序的傳播作用是十分看重的:“曷不為我序而流通之?”(晁說之《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序》)[1]第130冊 P68 “久不以視人,宜為序以布露之。”(晁說之《不二門指歸敘》)[1]第130冊 P69書序可以幫助流布,直到現在仍是人之共識。那么在一篇書序中尤其是他序的情況下,選擇什么書寫內容能夠更好地幫助傳播呢?這個問題,目前尚沒有相關研究,實際上卻是很值得討論的。

據筆者以北宋他序中的詩文集序為對象考察,書序作者在選擇推動傳播的因素時,對作品藝術性、知識性等文本因素的關注不如作家身份、生平軼事等非文本因素普遍,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種做法,又具有什么樣的傳播效果呢?本文就此問題作一分析。

一、文本價值為文學傳播的核心因素

任何文學作品只有經過傳播、接受之后才算最終完成,如果離開了傳播,文學存在的鏈條就會中斷,如果缺少了傳播,任何文學都將終止和消亡。所謂文學傳播,就是指文學生產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賦予文學信息的物質載體,將文學信息或文學作品傳遞給文學接受者的過程。(1)在這一過程中,文本自身的價值便是其核心要素。

文學活動的根本只在作品,作品是文學活動的核心。所以,文學傳播的核心內容也是作品。關于推動文學傳播的動因,有學者論述道:“文學的性質和審美價值決定著其傳播的性質和方向,直接決定其傳播動因。”“傳播主體接受并傳播文學,其動因是比較復雜的,但就總體而言,主要取決于文學作品的思想性質、審美價值。”[2]實際上,這個論述還是有點不夠嚴密。當代文藝理論研究表明,文本本身所包含的認識屬性、審美屬性、文化屬性三大因素,應當是最重要的核心文學接受的客體。[3]286也就是說,文本本身所包含的三大因素的水平越高,傳播受眾就會越廣泛,傳播的生命力就會越長。

結合北宋書序來說,在選擇推動傳播的內容時,不少書序體現了對文本因素的重視,例如下面這兩篇書序作品,或者談其審美屬性,或者談其認識屬性,或者談其文化屬性,總之都是緊密地結合書籍文本本身來向讀者進行推介:

元祐間,天下論文多曰“晁張”。晁,余伯舅無咎;而張,則文潛也。文潛之文,殆所謂“若將為之,而不見其為”者歟?雍容而不迫,紆裕而有馀,初若不甚經意;至于觸物遇變,起伏斂縱,姿度百出,意有推之不得不前,鼓之不得不作者;而卒澹然而平,盎然而和,終不得窺其際也。君與秦少游同學于翰林蘇子瞻。子瞻以為“秦得吾工,張得吾易”。而世謂工可致,易不可致,以君為難云。又曰:“無咎雄健峻拔,筆力欲挽千鈞;文潛容衍靖深,獨若不得已于書者。”二公各以所長名家。(葉夢得《張文潛柯山集序》)[1]第147冊 P302

文瑩師自荊州訪我于鄖溪之上,出其所為歌詩一巨軸。方予之躬事先壟,攬涕松下,而未能盡閱也。及茲北歸,道出白雪關,蒼山峭立左右如連壁,溪流其下,聲不絕耳。行之凡三日,累一百七十里乃盡,因得馬上盡觀瑩師之詩,得其佳句,則必回復而長吟,窈若么弦,瞥若孤翻,遂與夫溪山之靈氣相扶搖乎云霞縹緲之間,而亦不知履危石而涉寒淵之為行役之勞也。浮屠師之善于詩,自唐以來,其遺篇之傳于世者班班可見,縛于其法,不能閎肆而演漾,故多幽獨衰病枯槁之辭。予嘗評其詩如平山遠水,而無豪放飛動之意。若瑩師則不然,語雄氣逸,而致思深處,往往似杜紫微,絕不類浮屠師之所為者。少之時,蘇子美嘗稱之,欲挽致于歐陽永叔以發其名,而瑩辭不肯往,遂南游湖湘間。今已老矣,其詩比舊愈遒愈健,窮之而不頓,使子美而在,則其嘆服之又何如也!(鄭獬《文瑩師詩集序》)[1]第67冊 P111

在第一則例子中,葉夢得首先以元祐間天下論文首稱“晁張”,從而引出張耒之文學成就。接著葉夢得便自己概括出了張耒為文的藝術特色:“若將為之,而不見其為。”他又進一步解釋這一特色的具體所指:“雍容而不迫,紆裕而有馀,初若不甚經意;至于觸物遇變,起伏斂縱,姿度百出,意有推之不得不前,鼓之不得不作者;而卒澹然而平,盎然而和,終不得窺其際也。”最后,葉夢得又引用蘇軾對張耒的評價——“秦得吾工,張得吾易”、“無咎雄健峻拔,筆力欲挽千鈞;文潛容衍靖深,獨若不得已于書者”——來印證他之前的評論。于是,這則書序就牢牢抓住張耒的文學特色,來吸引讀者、推動傳播。

在第二個例子中,鄭獬先說自己讀文瑩詩集而忘行旅之勞,概括其詩文特點為:“窈若么弦,瞥若孤翻,遂與夫溪山之靈氣相扶搖乎云霞縹緲之間。”接著又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文瑩的詩文特色,認為古今詩僧“多幽獨衰病枯槁之辭”,而文瑩“語雄氣逸”,其所作“絕不類浮屠師之所為”。最后引蘇舜卿對文瑩的推崇來繼續說服讀者,這也是把文本因素作為書序傳播的核心內容。

但是,這種把推介的注意力放在文本上的書序作品并不是數量很多。文學傳播不單單受作品中所蘊含因素的影響,也受作家、時代、讀者反映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對此,王兆鵬論述道:文學作品傳播效果的大小和影響力的高低,既取決于作品文學性的強弱高低等藝術因素,也會受到作家社會政治地位、文壇影響、家庭背景和個人身份等非文本因素的影響。(2)

二、書序作者對非文本傳播因素的

重視通過對北宋近四百篇詩文集他序文章的考察,筆者發現,書序作者對非文本的傳播因素更感興趣。結合北宋書序傳播的特點,這些非文本因素多集中在作家方面,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作家的政治功業吸引士人;或者卓越的個性才華獲得人們的青睞;或者是他們不幸遭遇吸引后世的同情和關照;或者他們的傳奇經歷甚至是風流韻事的吸引力量等。例如:

(一)作家的政治地位高顯

公與李江南有布衣舊,因以淵謨大才,弼成宏業。江南有國,以其勛賢,遂登臺輔。與弟文昌左相延魯,俱竭慮于國,庸功日著,時稱“二馮”焉。公以金陵盛時,內外無事,朋僚親舊,或當燕集,多遠藻思,為樂府新詞,俾歌者絲竹倚而歌之,所以娛賓而遣興也。日月浸久,錄而成編。觀其思深辭麗,均律調新,真清奇飄逸之才也。噫,公以遠圖長策翊李氏,卒令有江介地,而居鼎輔之任,磊磊乎才業何其壯也。及乎國已寧,家已成,又能不矜不伐,以清商自娛,為之歌詩,以吟詠性情,飄飄乎才思何其清也。核是之美,萃之于身,何其賢也。(陳世修《陽春集序》)[1]第76冊 P144

君子之學,或施之事業,或見于文章,而常患于難兼也。……惟簡肅公在真宗時,以材能為名臣;仁宗母后時,以剛毅正直為賢輔。其決大事,定大議,嘉謀讜論,著在國史,而遺風余烈,至今稱于士大夫。公,絳州正平人也。自少以文行推于鄉里,既舉進士,獻其文百軸于有司,由是名動京師。其平生所為文至八百余篇,何其盛哉!可謂兼于兩得也。公之事業顯矣,其于文章,氣質純深而勁正,蓋發于其志,故如其為人。(歐陽修《薛簡肅公文集序》)[1]第34冊 P66

陳世修在為其外祖馮延巳詞集作序時,極力拔高其南唐宰相的政治形象;歐陽修也在反復強調薛奎的事業之顯,政治與文學“兼于兩得”。

(二)作家的學問背景深厚

懃師證法于德山遠公,印可于三角澄公,澄、遠皆云門匡真大師之法孫也。云門秉云峰存禪師,云峰承德山宣鑒,德山續龍潭信,龍潭嗣天皇悟,天皇繼石頭大師,石頭紹廬陵思和尚,思和尚受法于第六祖大鑒禪師。廣菩提達磨所傳之道,故天下學佛者尊其德,如孔子承周公而振堯舜之道。圣人舉其用,所以謂教也。大用不可卒究,即文字以為詣。洎乎種智差別,法門萬殊,復懼后世多聞者過,困學者不及,故釋迦如來直以正法授大迦葉,雖示有言說,而不跡文字。菩提達磨去如來二十九代,受之東來。人始莫曉。時皆擯棄。及其傳至大鑒,世且大信,趨學者猶水之沛然就下。(釋契嵩《原宗集敘》)[1]第36冊 P177

釋契嵩通過歷數懃禪師的佛學淵源,以證明懃禪師出身正宗,佛法深厚。

(三)作者的性情之美

蘭陵蕭君,江左之英,詩苑之精。其為人也樂易,其處世也靜默。忘形衡泌之下,苦節戎馬之間。其道日新,其名益震。諸侯虛左,五府交辟。今晉王殿下,樹藩作相,樂善愛才。幕府初開,君實首冠。由典校書至儀曹郎。出入兩宮,官無虛授。優游多士,交必正人。每良辰美景,登高送遠,適莫不存于心府,勢利不及于笑談。含毫授簡,唱予和汝。其性淡,故略淫靡之態。其思深,故多清苦之詞。大雅之士,何以過此。鉉與君為友,幾將二紀。其間聚散窮達,罕或寧居。淡成之懷,終始若一。靜言投分,想見古人。(徐鉉《蕭庶子詩序》)[1]第2冊 P188

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一作新進士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癡也。(黃庭堅《小山詞序》)[1]第106冊 P150

西京僧官凡六員,曰録,曰首座,曰副首座,左右銜各有一,缺則選僧之有行業者補之,有缺則以次上迂。逮左録而止。崇德僧紹鑒既為左首座矣,會足有微疾,乃嘆曰:“吾棄家為僧,固求自安逸,今已病而猶自勤于僧職,豈吾本心哉?”既投牒自請解去,時左録新物故,其徒皆止之,以為宜待次補,鑒不聽,既解去。明日,右録亦物故,補其處者乃位于鑒下之人也。其徒皆為之恨。鑒處之恬然。(司馬光《心經跋》)[1]第56冊 P97

徐鉉沒有對蕭庶子的文學特色做深入的論述,只是抓住“其為人也樂易,其處世也靜默”的性格特點來向讀者推介。黃庭堅對晏幾道的創作成就只有“清壯頓挫”四個字的評價,而用主要的篇幅突出其“癡”的個性。司馬光的書序只記載了主人公的寥寥幾語,從而活畫其人。

(四)學問或才藝之優秀

皇宋處士唐異,……人之秀也,之才之藝,揭乎清名。西京故留臺李公建中,時謂善畫,為士大夫之所尚,而子正之筆,實左右焉。江東林君復,神于墨妙,一見而嘆曰:“唐公之筆,老而彌壯。”東宮故諭德崔公遵度,時謂善琴,為士大夫之所重,而子正之音,嘗唱和焉。高平范仲淹,師其弦歌,嘗貽之書曰:“崔公既沒,琴不在茲乎?”(范仲淹《唐異詩序》)[1]第18冊 P394

范仲淹筆下的唐異可以算作是藝術全才,他善畫,與李建中為左右;善書,林逋贊其“老而彌壯”;又善琴,與崔遵度相馳騁。

(五)傳聞軼事的流傳

予方守南陽郡,一旦師魯舁疾而來。相見累日,無一言及后事,家人問之不答。予即告之曰:師魯之行,將與韓公稚圭、歐陽永叔述之,以貽后代。君家雖貧,共當捐俸以資之。君其端心靖神,無或后憂。師魯舉手曰:公言盡矣,我不復云。翌日往觀之,不獲見,傳言曰:已別矣。遂隱幾而卒。故人諸生聚而泣之,且嘆其精明如是,剛決如是。死生不能亂其心,可不謂正乎!死而不失其正,君子何少哉!(范仲淹《尹師魯河南集序》)[1]第18冊 P392

范仲淹在書序中主要記述了尹師魯臨死前幾日所具有的精明和剛決。

(六)早夭、貶謫、貧窮、衰老等不幸的消息

十年之間,秘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則予亦將老矣!……曼卿死,秘演漠然無所向。……于其將行,為敘其詩,因道其盛時以悲其衰。(歐陽修《釋秘演詩集序》)[1]第34冊 P41

其狀若不勝衣,語言氣息僅屬。余固哀其任眾難以瘁其身,且疑其將病也。逾年而茂誠卒。又明年,余過高郵,則其喪在焉。入哭之,敗幃瓦燈,塵埃蕭然,為之出涕太息。夫原憲之貧,顏回之短命,揚雄之無子,馮衍之不遇,皇甫士安之篤疾,彼遇其一,而人哀之至今。而茂誠兼之,豈非命也哉?(蘇軾《邵茂誠詩集敘》)[1]第89冊 P185

以上的種種情況分散在北宋他序中,是非常普遍的。而文本本身的價值因素,從篇幅比重看來,是小于其他因素的,似乎是書序作者不甚看重的。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北宋書序作者看重非文本傳播

因素的原因(一)從書序作者的操作層面談起

選擇文本因素進行傳播,實際也就是需要在書序中進行文學批評。而文學批評其實是很難把握的。

普希金說:“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4]1245美國批評家歐文·白璧德認為:“嚴肅的批評家所關心的不是自我表現,而是建立正確的評價標準,用它來準確地觀察事物。”[5]42現代文學理論認為,批評兼具人文科學的性質和藝術思維的特點,這就要求批評家具有很高的素質。在進行文學批評之前,必須要進行文學欣賞。美國美學家G.E.尤斯說過:“文藝批評、合理的藝術判斷產生于對一特定的藝術作品的欣賞之后。批評所評價的是對欣賞的經驗的回憶。”[6]485而書序作品的作者在文學欣賞這一步,可能就沒有做好。對朋友送來的書稿很可能只是泛泛瀏覽,或者根本就沒有閱讀。即便是進行了文學欣賞這一“批評前反應”,卻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直覺的、感性的關照,沒有將其“上升到理性思考與判斷,以概念為中介,聚合零散的感性印象,提煉為完整的、系統的理論見解”,而且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淡化個人偏愛與排除視界的狹隘性” [7]360,這才能形成文學批評。

如果沒有達到相關閱讀與理解的高度,而在書序中進行文本批評,往往出現一些不痛不癢的評論詞匯。這種狗皮膏藥似的評價,正是書序文體的痼疾。如以下的例子:

自早及長,苦于詩筆,每敘事感發,見景立言,非規方體圓,弗為中的。故人之美惡,物之形態,時之興替,事之特變,視其激發,則可千里而應之。(薛田《巨鹿東觀集序》)[1]第7冊 P410

今夫聶君之詩,恬愉優柔,無有怨謗,吟詠情性,宣導王澤,其所謂越《風》、《騷》而追二《雅》,若西漢《中和》、《樂職》之作者乎?(楊億《溫州聶從事云堂集序》)[1]第14冊 P376

若夫指事之的切,賡歌之婉媚,眾體參具,余絢相鮮,皆可以粉澤中情,衣被來者。(宋庠《王侍郎集序》)[1]第20冊 P422

吾覽之,悉古其辭者,研其旨,則向所謂刺焉頌焉之道矣。(釋智圓《錢唐聞聰師詩集序》)[1]第15冊 P234

文學批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它要求批評家要對文學之美有敏銳的感知和情感體驗;要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廣博的知識。[7]384這就是說,一般書序的作者們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批評家。

相對于評論文本,記述非文本因素的寫作方法卻是簡便而且速成的。非文本因素的書寫,側重于對客觀世界及客觀人物、事件的具體描述。在文學作品的類型中,這是屬于“現實型文學”,是一種側重以寫實的方式再現客觀現實的文學形態。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再現性和逼真性。這種寫作方式是廣闊而自由的,它的表現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所以當要寫作書序時,作者們可能就會避重就輕,在書序內容上選擇記敘一些非文學因素,從而避開操作起來比較復雜的文學批評。

(二)從面對讀者的傳播效果層面談起

值得注意的是,非文本因素可以產生顯著的傳播效果。 “知人論世” 、“文如其人”、“因人廢言”等中國古老的文藝觀念,將文與人緊密連接在一起,所以人們讀到了一首好詩,自然就想知道作者的相關情況。所以要引起人們對作品的興趣,首先得樹立作家的形象。書序作者在傳播書籍時,便會涉及到對書籍作者的相關論述。樹立作家的正面形象,變成了使作品流傳下去的一條有效途徑。上文所舉的陳世修《陽春集序》就是通過樹立作家的正面形象來傳播其作品的一個例子。對此有學者論述道:“比如南唐宰相馮延巳為人為政都無佳名,然其詞則思深而語麗,為了使其詞不受其人影響,馮延巳乃陳世修外舍祖,私心使其作出了并不符合歷史真相的評判,后世讀者在接受馮延巳詞時是否受這一評判影響我們無從判斷,但其傳播策略卻是值得肯定的。”[8]

另一方面,則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好奇心由此帶來了強烈的求知欲。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論述道:“他們著迷于神秘的、未知的雜亂無章的,或者沒有答案的事物”,“對人所共知的事情則感到索然無味”;認知屬于安全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層次,“滿足認知沖動使人主觀上感到滿意,并且產生終極體驗。”“在任何人的生活中,洞察常常是一個令人感到歡快、幸福、激動的平臺,甚至可能是人生中很高的一個平臺。”[9]56-58人們不但對作家的生平履歷好奇,對作家身上的奇聞異事甚至風流韻事則更為好奇,在書序中寫作相關的事跡,無疑是投其所好,從而促進其傳播。

至于對作家政治地位、學術背景或者性情才藝的關注,則是來自于人們尋求個體情感、生理等滿足的補償性動機。尋求補償也是人的天性。心理學界有兩個著名的實驗,一個是“索格居克效應”,證明人對不能完成的工作尤其念念不忘,另一個是奧芙金娜的“代替滿足”,證明人會做一種性質相似的工作去替換“不能完成的工作”,從而獲得“代替滿足”。[10]48我們喜歡關注著書者出將入相的政治高位,喜歡關注著書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才華天賦,這正是在獲得“代替滿足”。

還有作家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等負面的消息,對讀者來說也是刺激接受的一大因素。這就是說,“讀者并不會因為這些負面信息而喪失閱讀動機,相反還有可能激發他們更大的閱讀興趣。”[8]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說:“書和報都具有自白的特性,它們的形態本身就產生了內幕秘聞的效果,無論其內容為何物。書籍披露作者心靈歷險中的秘聞;同樣的道理,報紙的版面披露社會運轉和社會交往中的秘聞。正是由于這個道理,報紙揭露陰暗面時似乎最能發揮其職能。真正有影響的新聞是報憂的新聞——關于某某人的壞消息或對于某某人的壞消息。”[11]257喬納森·芬比也認為,讀者天然地對曝光性的“壞消息”感興趣,他說:“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對偶爾發生的飛機失事感興趣,而不關心無數次的安全著陸,這是人的天性。傳播媒介只有投其所好。”[12]15所以,書序作家往往會在書序文章中記錄一些不幸的消息,這往往引逗出讀者更大的閱讀興趣。

于是人們在接受一部作品時,不自覺地就會關注作家文學才能之外的因素,從而為人們的閱讀接受打上一層底色。這樣以來,非文本的因素在文學傳播中變成了一位無形的操縱者。

與之相反,和文本相關的評論因素在傳播過程中卻是相對困難地被接受的。人類的認識活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好奇心驅使的認識活動,它是人類由本性而來的自覺活動,另一類是人類為了在社會上的各種需要,而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或者研究活動。人們去閱讀接受一份文藝批評,其心理學目的或者是尋求對社會、人生的認知性動機,或者是審美創造性動機。但這兩種動機,都是在人性本能上的升華,需要人們克服惰性、好逸惡勞等動物性,屬于強制性的行為動力。這自然會使文本因素的傳播效果不如那些非文本的傳播因素更容易發生作用。

于是從長遠來說,書序對非文本因素的關注在擴大或縮小作家作品的影響力方面,雖然不是長遠的傳播之道,但卻常常起著奇妙的作用,從而給書序這一文體增加活力。

注釋:

(1)具體論述可參見李永平、楊瑩的《古典文學傳播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和吳玉杰、宋玉書的《沖突與互動:新時期文學與大眾傳媒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著述。

(2)具體可參王兆鵬的《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江漢論壇》2006年第5期)和《古代作家成名及影響的非文學因素——以李清照、朱淑真為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等相關文章。

參考文獻:

[1]曾棗莊.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2]王金壽.古代文學傳播動因初探[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9,25(2):64-69.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文學理論學習參考資料(下)[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

[5]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西方文學組.現代美英資產階級文藝理論文選(下)[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6]M·李普曼.當代美學[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7]陳傳才,周文柏.文學理論新編[M].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8]譚新紅.宋人詞集序跋之傳播芻議[J].文藝研究,2010,(8):70-77.

[9]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 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5.

[10]作者.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心理學的歷史[M]. 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89.

[1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2]張穗華.媒介的變遷·個人隱私與公開曝光[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91视频99|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天天天色|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国产在线小视频| 欧美精品xx|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久久精品66|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九九九国产| 国产精品3p视频|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色悠久久久|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精品人妻AV区| 成人午夜天|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欧美激情网址|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四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性视频| 亚洲成人播放|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一级毛片基地|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五月天久久婷婷| 亚洲一区第一页|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日韩第一页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