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外中小企業都因融資困難而制約了其發展,這也引起了國內外經濟界和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國外主要從企業融資來源、結構、優序與質量、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及成因、產業集群視閾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優勢和模式等方面開展研究,但以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為對象的深入理論和實踐研究還較少。國內產業集群視閾下的中小企業融資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集群給集群企業帶來的融資效應和優勢、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的實證分析、解決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對策分析三個方面。但國內在影響中小企業融資來源、結構、順序、質量等因素的研究方面和在適合我國集群中小企業的有效融資模式探討方面還不夠深入。這些都需要今后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集群; 中小企業; 融資
中圖分類號:F276.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102605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業缺乏規模效應、市場競爭地位弱小、缺乏擔保、信息不對稱、融資風險和成本相對較高等不利因素,其融資非常困難。國內外中小企業都普遍存在融資缺口(Equity gap),特別是長期融資,金融資源供給不足而形成的巨大資金配置缺口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而產業集群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是區域乃至國家競爭優勢的載體。處于集群中發展的中小企業,其融資優勢十分明顯, 產業集群內的企業與單個游離的中小企業相比,由于其在集群中信譽重要、信用依存度和失信成本高、信息相對完全、集體理性決策等方面的特點,可以降低金融機構向集群內企業貸款的融資風險和融資成本,從而具有獨特的信用優勢、規模優勢和競爭等優勢。但是在我國,這些優勢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和充分的利用,而是存在著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在理論上具有獨特優勢而在現實中呈現融資困境的悖論。如何破解這個困境呢?學者們為此進行了大量探索。
從企業融資結構理論發展來看,學者們先后分別考察過稅收、破產成本、代理成本、信息不對稱、產品競爭、戰略控制、激勵和控制權等與資本結構的關系,但在一定程度上說,這些研究都是以強化企業邊界為背景的,而在相對弱化了企業邊界的產業集群內研究集群企業的合理的資本結構卻是個新的研究視角。通過這個新的視角,從中小企業集群整體生產經營狀況及資金運用情況出發,根據整個集群未來經營策略及資金運營情況,經過科學預測和決策,研究利用集群企業內部積累和從集群外部資金所有者籌集資金來組織資金的供應和保證集群內企業生產經營需要的情況。本文對此作一梳理。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企業融資來源、結構、優序與質量研究
從國外研究情況來看,目前國外關于企業融資、結構與質量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理論觀點:
1.企業融資來源
企業融資來源可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對企業的資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風險性,是企業生存與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外源融資是通過金融媒介實現的,外源融資又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它對企業的資本形成具有高效性、靈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等特點。
2.融資結構
融資結構是企業在取得資金來源時,通過不同渠道籌措資金的相互搭配關系或各種資金所占的比例關系。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不僅研究揭示了企業資產的產權歸屬和債務保證程度,而且反映了企業融資風險的大小,合理的融資行為必然形成優化的融資結構。早期存在著三種融資結構理論:凈收益理論、凈營業收益理論、傳統折衷理論。自上個世紀50 年代以來,經濟學界開始研究怎樣通過企業最佳的資本結構來實現企業市場價值的最大化。Modigliani Franco 和 Miller Merton H(1958)提出了著名的MM 定理。他們認為,存在著使公司價值最大化水平的負債率,中小企業也不例外。根據這種理論,企業僅僅依靠自有資金或內源資金不利于自身發展,債務融資等外源資金渠道是必要的融資方式,且適度的債務融資有利于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此后,國外的學者們還先后分別考察了稅收、破產成本、代理成本、信息不對稱、產品競爭、戰略控制和控制權等與資本結構的關系。
3.融資優序理論
由于MM 定理關于信息對稱的假設和實際并不完全符合,Ross將信息不對稱假設首次引入現代資本結構理論,Myers Majluf (1984)則深入考察了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企業融資行為。他認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銀行難以區分借款人優劣,從而會讓所有借款人都支付相同的利率。這對于好企業來說,它的外部融資成本將會高于內部融資,因此就會產生“融資約束”問題。對此,他們提出了融資優序理論,即認為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是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所導致的企業融資決策的效率損失。現代企業的融資理論大體是圍繞稅賦正負效應來發展企業的融資決策:當企業進行融資選擇時,會先選擇內源融資,后選擇外源融資;在比較外源融資方式時,企業會先選擇進行債務融資,后選擇實施股權融資。
4.融資質量
融資質量,能衡量企業獲取資金的效率和效能,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衡量:(1)資金的可獲得性,是開放還是封閉;(2)資金的持久性,是長期還是短期;(3)資金的充足性,是充足還是不充足;(4)資金的成本,是能償付還是不能償付等(Tagoe等2005)。
此外,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上更加不透明,這不僅會影響到中小企業獲取外部資金能力,也會直接影響其績效(Peacock,2000)。
(二)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及成因研究
早在1931 年,英國麥克米倫就提出了麥克米倫缺口(Macmillan Gap)。其意指“資金的供給方不愿意以中小企業所要求的條件提供資金”。Roberto Zavatta等(2008)全面分析了引起中小企業融資缺口的原因,既有需求方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信貸市場供給方的原因以及制度性因素。
1.中小企業自身的條件及缺陷
中小企業自身的條件及缺陷包括缺乏附屬抵押擔保、缺乏金融知識、難以把握機會和難以保證資金的高效使用、財務和合同等管理漏洞多、對項目的論證難以符合標準和對外部投資者態度不夠積極(如股權融資的控制權厭惡)等。對于一些以創新活動為主從而資產來源于創新活動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由于與創新活動有關的資產難以用貨幣準確衡量,因而一旦商業化失敗,其殘值就會很小,如IT業,抵押品的不足常會使這類企業很難獲得貸款。
2.信貸市場供給方的原因
信貸市場供給方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信息不對稱等市場失靈原因。信息不對稱在融資過程中容易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二是融資交易成本與融資風險相對較高。中小企業貸款往往數額少、次數多,而貸款申請和審查的成本與貸款的金額并沒有直接關聯。像管理費、法律上的費用以及從有關機構獲得信息的費用基本上是確定的。針對于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或投資,補償這些成本難度較大。由于貸款利率浮動空間有限,中小企業貸款對于銀行而言是一項成本高、利潤低的業務,且僅僅提高貸款利率浮動空間并不能解決問題。Stiglitz 的研究證明,當貸款利率增加時,企業會選擇風險更高的項目,銀行的期望收益可能不增反降,提高利率可能導致逆向選擇。由于中小企業缺乏可抵押品,其既定時期的生存率遠低于大企業,貸款風險較高。另外,根據Stiglitz 和Weiss的信貸配給問題研究,由于中小企業普遍投資風險較高,他們自然成為信貸配給和信貸緊縮的犧牲者。羅納德·麥金農等(Ronald I. Mckinnon)提出,發展中國家“金融抑制”的主要受害者是風險高的中小企業。
3.影響企業外源融資的制度性因素
影響企業外源融資的制度性因素,如非競爭的銀行體系、需求大于供給的非均衡的國內儲蓄和投資市場、政府重視大企業在工業化和進口替代中的作用的偏向、不完善的法律體系、不發達信息基礎、轉型國家的行政強制和腐敗等。
此外,風險投資在發展中國家通常容量不足或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上市是風險投資首選的退出方式,然而發展中國家這一與中小企業相關的市場不存在或不發達,影響了風險資本的運作和運用。Rousseau(1999)對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相關制度分析表明,市場制度不完善會阻礙中小企業進入證券市場。一些國家稅收向債務融資傾斜,減少了風險投資的籌資容量。
(三)產業集群視閾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優勢
產業集群視閾下的中小企業能夠更多地從網絡聚集效應中獲益,集群增強了企業之間的社會交往,有利于中小企業改善資金的可獲得性和期限,也有利于增加向企業提供以社會擔保為基礎的金融機構的數量,原因在于:(1)信息具有附著性和位置性。信息的傳遞能力隨著距離的擴大而減弱,集群內的企業比群外遠距離的企業更容易獲得知識,與金融機構的溝通會被加強,審查和監督成本會降低,也有助于中小企業改善資金的可得性和期限(Berlin and Mester,1999)。(2)集群促進了個體或企業之間的信任,使個體或中小企業容易得到信譽擔保。集群與分散化、隨機化買賣的市場相比,由于企業之間在地理上的接近和重復的交換關系,促進了個體或企業之間的溝通、協調、相互依存和信任(Tom De Witt,2006),會增加向企業提供以社會擔保為基礎的信貸的金融機構的數量,通過借款者的信譽或者他們所屬的社會網絡,傳統的物質的或者財務擔保將被替代(Bastelaer,2000)。
集群中的中小企業較單個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優勢,具體體現在:
1.信用優勢
Montgomery把社會資本這一概念引入到小額貸款領域。他認為,由于借款人故意賴賬會損壞小組中其他成員的利益,也損壞個人的聲譽和信譽等,從而減少社會資本。如果借款人認為貸款的數額不足以彌補由于賴賬而造成的自己在社會資本上的損失,那他就不會故意不還款。Besley 和Coate則討論了連帶責任對還款人積極性的影響,以及小組成員通過彼此存在的社會資本,對欠款人施加“同伴壓力”。由于企業集群內通常會以同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企業的產業特性比較容易把握,又由于集群內部會形成比較緊密的分工與合作,金融機構很容易從客戶在產業鏈條中的地位以及關聯企業的狀況等方面來判斷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這一特點是產業集群所特有的,因此同在一個集群內的企業及其信息可以得到極大的共享。這種信息相對比較對稱的狀態,利于改善銀行系統乃至整個社會對中小企業信任度低的狀況。
2.成本優勢
銀行為中小企業進行融資的服務成本一般比大型企業要高,這必然降低銀行的貸款意愿。而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往往超過一千家,眾多的企業從事同一行業,銀行通過對同一行業的許多個企業貸款,不僅可實現規模經濟,而且銀行貸款給同一集群中的眾多企業,貸前的調查、貸時的審查以及貸后的監督等都可以“批量”進行,從而降低了銀行從事信貸的交易成本,利于實現規模經濟。
3.資金循環速度優勢和規模效應
單個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通常較小,但資金在中小企業運營過程中的流動速度較快,循環周期較短。資金循環速度的加快,增加了貨幣資金的增值機會。整個集群內部資金運動也會隨著單個個體中小企業的資金運動速度的提高而加快循環。整個集群作為一個區域經濟實體,資金循環速度加快所帶來的資金規模效應是巨大的。而同樣數目的資金如果投放到單一的大型企業中時,循環的周期通常會較長。
4.風險優勢
“地區根植性”有利于降低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的違約率。一方面,集群內的中小企業遷移的機會成本高。因為這些企業是通過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關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由特殊的社會網絡相維系,依賴于集群專業化市場。另一方面,集群內信息傳播較快。任何一個企業作為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如果它有違約行為,信息就會在其上、下游及同行之間迅速傳播。行業的發展通常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和周期,風險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相對于單個企業的經營狀況來說,發生劇變的概率要小很多。集群內中小企業為數眾多,根據大數定律,壞賬的比例相對穩定,違約的概率可預測性強,銀行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對風險進行控制,有效分散企業的個體風險貸款,如通過定價轉移、優化貸款組合等方法。
(四)產業集群視閾下中小企業的融資案例和融資模式探討
Jarunee Wonglimpiyarat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 在2006年分析硅谷信息產業等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時,認為政府的融資創新項目和風險資本是硅谷成功的催化劑。硅谷的產業發展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因而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風險資本。
Anna Spadavecchia (英國) 2005年對意大利南、北兩個產業集群的研究發現, 政府資助是集群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形式包括軟貸款、補貼、財政補助方式等,他反駁了學術界關于集群企業融資完全依靠自主融資的主流觀點。
Joakim Winborg和Hans Landstrom (瑞典) 在2000年從管理學角度研究了中小企業在融資實踐中被較為廣泛應用的步步為營融資法,通過對瑞典900家中小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 他們總結了延遲法、關系導向法等六類步步為營融資法。
Michel Lamoureux在2008年所做的信用鏈融資模式研究中,認為核心企業主導的企業生態圈中,對資金的可獲得性和成本進行系統性優化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銀行的信息甄別方式和風險管理理念,對缺乏融資渠道的中小企業而言,跳出了單個企業的傳統局限。
Berger and Udell (美國)在 1995年研究了關系型貸款,他們曾將銀行業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技術劃分為兩大類:關系型貸款和交易型貸款。其中關系型貸款是很適合中小企業融資的貸款技術,它不僅在發達國家被廣泛采用,而且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十分盛行,關于它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也一直是國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產業集群視閾下的中小企業融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產業集群給集群企業帶來的融資效應和優勢
魏守華等(2002)從地理接近性和產業專業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業集群在間接融資方面的優勢并提出了建議。劉彪文(2004)、唐晶 (2007)從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方面分析了產業集群便利中小企業融資的效應,并分析了產業集群的范圍經濟對這種效應產生的乘數效應。張炳申 ( 2003) 、趙秀芳( 2003 )、胡運鋒 (2004)、郭席四( 2006 )、李立東(2008)等的研究認為,相對于單個中小企業, 產業集群中的企業降低了融資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降低了融資交易成本,提高了融資效率, 他們的研究視角偏重金融機構的貸款成本、風險與利益。
(二)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的實證分析
王碧秀( 2004 )、楊漢波( 2005 )、王組強( 2005 )、李源新 (2006)、彭春芳(2008)、伍中信、 曾繁英(2009)等對產業集群內企業融資運用進行了調研,結論是:我國集群企業獲取外部融資困難,通過內源融資是企業籌集發展所需資金的主要手段。宋華等調研結果是:私人和民間融資以及風險投資渠道在集群和非集群地區并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但在銀行融資方面,從銀行獲得的貸款是集群地區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的主要來源,而且其獲得資金的程度要顯著高于非集群地區企業。此外,鄭彬、曹邦英、蔣志芬等分別對廣東、成都、江蘇等區域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情況進行了具體的調查研究。集群企業正規的外源融資主要通過金融機構貸款,但金融機構的貸款在企業資金來源中的比例很低,難以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集群企業缺乏正規的外源融資渠道已成為困擾之進行規模擴張和技術升級的“瓶頸 ”。
(三)解決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對策分析
郭斌和劉曼路(2002)的研究認為,只有正確引導民間金融組織規范化運作,建立定位于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民營金融機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張炳申 ( 2003)等主張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費淑靜、胡運鋒等(2004)研究了關系貸款。楊漢波( 2005)從銀行角度探討了如何與集群企業開展融資交易并合理控制交易風險等。高連和(2007)指出,準內源性的群內財務公司是一種既能體現其融資優勢又能滿足其內生性要求的融資模式創新。宋華等(2008)提出要增強軟性信息和網絡信息的含量,通過較高的社會資本使產業集群獲得資金融通上的便利。陳紅蓮(2008)、黎文華(2009)則對我國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具體模式如中小企業集合債券模式、大企業擔保模式、園區融資模式、區域主辦銀行融資模式、企業間輪流信用模式、互助擔保融資模式進行了比較,提出應采用適合于各自集群特點的融資模式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謝啟標、陳李宏(2008)等提出了綜合性的完善對策。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目前,關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從宏觀的企業外部政策環境因素或微觀的企業內部基礎著手的,而基于集群和產業信用鏈等有效措施的研究不多。國外關于產業集群的研究雖然已經持續了近100年,經過韋伯(1909)、艾薩德1959)、巴頓(1976)等人的傳統集聚經濟理論、馬歇爾(1890)、克魯格曼(1995)等人的產業區理論以及斯科特(1992)、波特(1990)等人的新產業空間組織理論的不斷演進,產業集群理論日臻完善,但以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為對象的深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還較少。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較基礎性的集群對中小企業融資效應的研究方面,在影響中小企業融資來源、結構、順序、質量等因素的研究和適合我國集群中小企業的有效融資模式探討方面還不夠深入,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4,(6):77-90.
[2]Porter,M.E.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Regions[J].Regional Studies,2003,37(67):49-678.
[3]Berger,A.N.and Frame,W.S.Small Business Scoring and Credit Availabilit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7,45(1):5-22.
[4]Allen N.Berger,Leora F.Klapper,Gregory F.Udell.The Ability of Banks to Lend to Informationally Opaque Small Business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1,(25):2127-2167.
[5]Berger Allen and Greg Udell.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ing, World bank.The Conference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October 2004.
[6]J.L.Rosenthal.Historical Financing of SMEs.World bank The Conference of Access to Finance held in March 2007.
[7]Berger,A.N.and Udell,G.F.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J].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12):32-53.
[8]Modigliani,Franco and Miller,Merton 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Com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261-297.
[9]Roberto Zavatta. Financing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S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conomisti Associati SRL in collaboration with Zernike Group BV and Meta Group SRL.Published June 2008.
[10]Jeremy C.Stein.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apital Allocation:Decentralized Versus Hierarchical Firms[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1891-1921.
[11]OECD The SME Financing Gap:Theory and Evidence[J].Financial Market Trends,2006,(11):1-136.
[12]The SME‘Finance Gap’Myth or Reality?A research report on SME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with bank loan applications March 2006,First published 2006,CPA Australia.
[13]高連和.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創新、融資邊界與競爭優勢[J].經濟體制比較,2007,(3):92-97.
[14]魏守華,劉光海,邵東濤.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特點及策略研究,[J].財經研究,2002,(9):53-60.
[15]彭芳春.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理論與中國實證研究[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8,(12):4-6.
[16]劉彪文.產業集群與中小企業融資[J].當代財經,2004,(10):100-106.
[17]宋華,于亢亢.集群環境下影響中小企業銀行融資質量的因素研究[J].財貿經濟,2008,(10):55-60.
[18]黎文華.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集群式融資問題研究[J].金融資本,2009,(3):94-95.
[19]張炳申,馬建會.改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對策分析[J].經濟經緯,2003,(5):50-52.
[20]伍中信,曾繁英.集群企業融資現狀及政策需求分析[J].商業研究,2009,(10):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