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自戀形式各異,從群體自戀的網絡語言到個體自戀的瘋狂自拍以及他戀姿態的網絡圍觀,無不體現著網民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思考。網絡自戀的內容和形式挑戰著網絡自由的極限、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必須從網絡技術、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律規范方面進行規范。
關鍵詞:網絡自戀;群體自戀;他戀圍觀;網絡道德規范;邊界規范
中圖分類號:D669.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5003204
自戀英文為narcissism,其漢譯是指水仙花。該詞來源于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納喀索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后化為水仙花。一個人長得漂亮每天自我欣賞一下可以,可若要是因此而失去生命那就很不值。而有這樣“病態”言行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許展現的并不多,但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卻比比皆是。網絡所具有的虛擬、想象、平面等特點,為那些壓抑住的潛意識提供了表達與釋放的機會。因而一些網民瘋狂地消耗他們的自由和權利,從新穎多變的網絡語言到自我宣泄的博客空間,再到毫無尺度的瘋狂自拍以及形色各異的微博,各種自戀的網言網行無不體現著他們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思考甚至對抗。隨著網絡功能的越發廣泛,網絡自戀的形式也不斷翻新,許多方面更是在挑戰現實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因而不斷為人們議之又論。
一、網絡自戀的類型
(一)群體自戀的語言表達
網絡自戀已然成為網絡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無論你持什么態度,批評或欣賞,他們都在那里:閃動著自己獨特的網名,演繹著個性新奇的簽名檔,使用著簡約風趣的網絡語言……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許多自戀式的網名就算不能一“名”驚人,也至少要博得眼球。例如“國學辣妹”、“天仙姐姐”、“美的無與倫比”、“帥的不敢上街”、“帥的驚動中央”等。相對于網名來說,簽名檔要豐富、詳細得多,既可彰顯網民的獨立自主,但更多的是體現著網名的躁動不安,在創造性的語言表達中呈現著他們浮華的內心世界和對現實世界不滿和無奈的思想選擇。例如,MSN上的簽名:“他神出鬼沒身世離奇,無數大案要案皆是他勇挑大梁,江湖上不見他的身影,只留下他的傳說。他是007還是佐羅?他只有一個名號:中國臨時工”;“神仙與妖怪唯一的區別是有沒有編制。有編制的,天庭認可的,就是神仙,沒有編制的,天庭不認可的,就是妖怪”。在熱火的黃巖島問題上,有網民認為,“當我們用城管的態度對待外交,用對待外交態度對待民眾,那我們的祖國真的強大了。可惜,我是看不到了”……還有各種網絡交流的語言、數字、諧音、語種混雜等,形式多樣、新奇幽默,卻也浮躁跳躍。最近常被網民頻繁使用的“屌絲”一詞是“苦B青年”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自嘲和無奈的表達,就像是新時代的“阿Q”,以嘲諷式的自戀在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同時強調面對現實時努力的重要性,不拋棄不放棄,貴在堅持。
任何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群體都會創造并堅守著他們自己的語言,并藉此作為標稱他們身份的文化符號,就如上流社會有著上流社會的用語一樣,網語就是帶著這樣的文化符號特征而得以日新月異地發展起來。網絡語言的產生不需要所有人都明白,只需要網蟲們他們自己知曉就達到目的了,這是他們群體自戀的語言。這些群體都是生活在“E時代”的年輕人,“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他們將現實生活中的群體特征借用網絡演繹出來,并通過網絡更廣泛且更個性地強化自身群體形象。
(二)個體自戀的瘋狂自拍
“自拍”已然成為現代漢語中極為麻辣、性感的代名詞。隨便在哪個搜索引擎上輸入“自拍”兩字,便會有兩百多萬與之有關的信息,任意瀏覽一個,都會看到花樣百出的自拍照,露骨、超越尺度的不在少數。
首先位列高位的是那些借炒作“艷照”尋求提升名氣的明星們。在陳冠希的“艷照門”之后,每年網絡上總會出現形色各異的“門”事件。例如,一年前曝光的潘霜霜與林峰的床照,謝霆鋒與其“二奶”的合照,陳冠希與16歲“嫩模”的床照等在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的余波還未過去,今年亞姐羅曼綺的“洗澡門”事件又強染了眾多眼球,還有模特段亞蘭的“偷拍門”事件,美國眾女星的艷照門事件,等等。雖然這些照片甚至有些不堪入目,但的確達到了曝光者原定的目的,許多人從默默無聞的背后而走到娛樂圈的前臺,充分體現了“曝光率決定市場”的這一娛樂圈規則。
其次是普通網民為求出名而進行的出位自拍。網絡中不乏這樣的群體,早自木子美的《遺情書》,就以文字的詳盡描述來真實寫照其豐富多彩的糜爛生活;之后竹影青瞳、流氓燕等開始在露骨的文字表述中加入自己的裸照,“想看見自己美麗的樣子,然后讓人也看見”。當惡搞文化盛行其事之時,惡搞自拍隨風而至。例如,惡搞孔子的“國學辣妹”: 穿著暴露、打扮妖冶地在孔廟內大擺熱辣造型,并聲稱自己是白居易53代后人,“最擅長勾引人,孔子也不例外”。 還有Ayawawa之流,比基尼、 只有幾根細繩子的全裸背影,或是絲質睡衣,薄如蟬翼,甚至差點“坦誠相見”。更有甚者,近期各地接連出現的“護士門”事件,披著白衣天使的外衣出來炫富炫奶,在刺激著公眾對這一行業那根脆弱的神經。還有我行我素的90后廣東小情侶QQ空間上傳自拍裸照,只為顯耀青春美好;佛山網名“月經妹妹”在博客中上傳了大量的如廁自拍照片,“排便門”一時間風靡網絡……網絡中質疑這種“大尺度”自爆“隱私”的聲音不少,但圍觀者更眾,自拍者想不出名也難。
再次是迷戀性感自拍卻不“露點”的“自我展示”。這類照片在網絡中應該還是多數的,一般在許多網民的個性空間中,主要有兩種模式即卡哇伊和非主流。卡哇伊自拍表現為剪刀手、嘟嘴、后期PS上的臉龐紅暈等,非主流自拍標準有昏暗的光線、高反差的畫面、模糊的圖像以及詭異的化妝等。盡管許多自拍者對這兩種模式并不理解也沒興趣深入了解,他們只是單純為了消遣娛樂,為了吸引眾多眼球,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贊美,為了得到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前所未有的關注,從而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
互聯網時代給了草根網民一夜成名的機會,而現實世界的清規戒律是推動這些力量在網上快速推進的基礎,很多人為了抗爭和擺脫壓抑現狀放棄了部分衣衫,拋棄了部分良知,把現實世界中無法表達的審美趣味投進虛擬的網絡以得到確認和贊美,甚至是成功。
(三)他戀姿態的網絡圍觀
不管是群體自戀還是個體自戀,都是人類對自我的展示過程,這種展示可能有間歇但從不曾停止過,現代化設備及網絡只是讓這種展示變得更為便捷而已。網絡中,網民通過群體語言或是照片影像展示自己,獲得接納、獲得認同;其實直接自我展示的網民不多,更多的是通過某種手段,例如潛水、跟帖、網絡圍觀,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這既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人類固有的窺視欲望,也在觀察自己,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猶如人們從鏡中審視自己一般。這實際上是從旁的角度自我欣賞,從旁的角度自我認同。因此網絡各類“門事件”中,門后有生存的掙扎,更有窺探的眼睛,誠如科技之聲網站站長所言:人人心里都有一個陳冠希。正是這樣的心理使得網絡上的各種現象,不管正反面、對與錯、丑或美,都會得到強化甚至推廣。明星、社會名人的博客、微博總有眾多粉絲,許多網民出位的言行也能博得強力的推頂,新聞事件無論大小經常為大家議之又議……
二、網絡自戀的影響
網絡本身的自由性,使得任何網民都有權在其間天馬行空,誠如上所言,內容與形式,無論大家接受與否,它們都在那里,不停地呈現,不斷地更新。因而網絡自戀就像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既馳騁著張揚的個性,也沖撞著我們的傳統道德,挑戰著我們的法律規范。毫無疑問,這種權利的享用已然帶給他人、帶給社會極為不良的影響。
(一)深拓了網絡自由的邊界
網絡自由是對現實社會自由的映射、補充和延伸,在物理層面上它能達到許多現實自由所無法達到的空間,其表現為網絡活動的選擇、信息的發布和網際交往享有更充分的自由。簡單地說,網絡自由即是指網絡環境中具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是一種實踐意義上的自由[1]。相比于現實的無奈,自由的真實“實踐性”確實魅惑著眾多的網民,似乎大眾狂歡的時代已經來臨,而網絡自戀就此有了滋長的肥沃土壤。這塊土壤不僅催發自戀狂人形色各異的自戀方式,反過來更刺激了網絡自戀程度的逐漸升級,其內容和形式都不斷地延伸著網絡自由的邊界。網絡自戀于網絡中自由翱翔,網絡自由也不斷深拓其邊界。
(二)模糊了傳統道德的邊界
在任何社會中,道德規范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不僅關系著社會風氣的好壞,也關系著社會的和諧與否。虛擬的網絡世界,同樣要有道德規范,存在道德價值和道德價值觀的問題,也正因如此,網民們紛紛表現出不同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操守,才有了網絡文明與不文明的區別。網絡自戀程度不同、形式各異,不能一概認為其文明或不文明。如果只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追求平等的權利享有、釋放沉重的現實壓力,這樣的網絡自戀是可以達到適度的心理調適作用,我們也就無可厚非。但倘若是以犧牲他人利益、敗壞社會風氣甚至觸犯法律為代價,那么就很難獲得眾人的認可。縱觀時下的網絡自戀我們不難看到,絕大多數還是遵循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但不可否認總有一些不和諧的元素存在。群體自戀的語言表達經常以詼諧幽默的形式自嘲或針砭時弊,但有時會過于極端,出現“惡搞”道德典范挑戰是非榮辱觀念的情況。比如,有某網友被瘋狂轉發的簽名檔:“她睜開眼,昨夜的醉意已經褪去。床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的。陌生男人已經穿好衣服正要開門而去。她突然有些憂傷,即脫口而出:我還不知道你的名字呢。男人回頭,溫柔笑道:就叫我雷鋒吧!”有些網民個性自戀的瘋狂自拍常以露點的情色底蘊來提高點擊率,博取名利,看似個人行為,但浩瀚自由的網絡以其高效無限的能力迅捷傳播,致使虛擬的世界處處充斥“情色”的魅惑,對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挑戰傳統道德價值觀的教化。網絡中“安靜的看客”,在作為與不作為中搖擺的時候,已然沉浸在各類偏差自戀的泥塘之中,傳統的道德規范似乎離得很遠了。網絡中這樣的情況并不是主流,但的確存在并深刻影響著網絡文明的走向,對此,我們應該提高警惕和自律的能力。
(三)挑戰著法律規范的邊界
在虛擬的世界里,不同的權利之間產生碰撞和沖突的概率不低于現實社會甚至更高。我們追求網絡自由,但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網絡自由也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就是法律。網絡空間中的任何活動,都要受制于法律的約束,網絡自戀亦然。目前我國關于互聯網的法律規范體系發展很快,但尚處在起步階段,很不完善,對于很多網絡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還顯無力,這就極大影響著對網絡自戀發展趨勢的規避能力。從網絡自戀的語言表達上來看,某些網語雖說只是網民情感的宣泄,但那些在現實社會中難以啟齒的庸俗廢話和對他人和社會的仇視或極帶攻擊性的挑釁謾罵,不僅會對整個網絡風氣產生不良影響,蔓延到社會和諧風氣的建設,更是嚴重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和尊嚴。而這樣的網絡語言帶有很強的群體性、流動性、變異性,很難及時規范或制裁。再看各類性感的網絡自拍照,這種行為到底是個性的張揚還是文化的另類,到底在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呢?應該說,我國現行的法律中是有打擊淫穢出版物的相關法律,但對網民上傳性感照片這種新現象卻很難實際操作,除非是明顯的色情圖片。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判斷是色情還是藝術的標準也在逐漸變化中??梢?,網絡自戀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挑戰著我國現行的法律規范。
三、網絡自戀的邊界規范
毫無疑問,理性而新穎的網絡自戀無可厚非,但其間夾雜著許多違反傳統道德規范、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負面方式則須摒除整治。
(一)應加強網絡技術的審核能力
雖說網絡是自由的,但任何上傳其上的言論、圖片、視頻等都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底線,一旦越過這個底線,系統則自動刪除或是屏蔽,這樣才能凈化網絡空氣,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因而規范網絡自戀的發展,必須提高各類網絡技術,特別是提升網絡的技術審核能力。各網站管理員不能只重經濟利益或片面追求網站人氣,對各類網絡自戀現象聽之任之,應逐漸提升網絡管理能力,以道德為基準、以法制為準繩共建和諧的網絡世界。
(二)應加強網絡道德規范的建設進程
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投射和延伸,其主體是人,因而網絡社會仍需一定的道德規范來約束網民的各類行為。
第一,借鑒國外網絡實踐經驗確立我國的網絡道德規范。目前網絡道德教育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們應以開放的態度借鑒國外在網絡實踐管理中的經驗,以確立我國的網絡道德規范,推動我國網絡環境健康良性發展。美國學者羅伯特·N·巴格建議,應對計算機倫理學設定三條普遍原理,一是誠實、公正和真實等一致同意的原則,二是把這些原則運用到對不道德行為的禁止上面,三是通過懲罰并且通過對遵守規則行為的積極鼓勵,來加強對不道德行為的禁止。通過制定共同原則,使確立普遍的道德規范成為可能。美國華盛頓布魯克林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了“十條戒令”為其規范,如為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避免傷害他人、要誠實可靠、尊重他人隱私、保守秘密等?;诖耍瑖鴥鹊囊恍W者將網絡道德規范的基本原則歸納為“關心公益、有利社會、平等公平、互惠互利、以誠相待、杜絕欺詐以及維護網絡安全,反對黑客侵襲”等幾個方面。網民的網絡行為活動應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即自由平等、自持自律、增益無傷、誠實守信、文明友善[2]。網民網絡自戀的各種方式均應以此為原則,嚴格遵守,共建健康純凈的互聯世界。
第二,強化網民網絡道德的自律意識?!爸挥凶月刹拍芗瘸浞煮w現個體自尊、自主與自由,又充分培養個體的自我控制力,養成良好的‘慎獨’習慣?!豹3]網絡世界紛繁復雜,各種價值觀念、文化思潮交織沖撞,難辨真假、難分是非、良莠不齊,這就使網民很難僅以傳統的道德規范來約束個體行為,還必須靠網民以“慎獨”為特征的道德自律,通過培養網民的道德責任感以自我規范的方式自發自覺地凈化網絡環境。所以,必須逐漸增強網民的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強化網絡道德行為的自控能力、自我約束能力,提升網民不以任何形式損害網絡社會的整體利益來參與網絡活動的網絡整體觀念和群體意識。
第三,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從道德層面,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在我們的社會中真善美、假丑惡,為我們在當前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明確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提供了基本的規范。社會主義榮辱觀同樣也應融入我國的網絡建設,為網絡自戀形成一種主流導向,引導其健康發展。
(三) 應加快網絡法律規范的發展步伐
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的規范,沒有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殊人群,任何一個網名也不能例外。我們是法治社會,網絡世界也應是法治網絡。顯然,網絡自戀的發展前提是必須要遵守我國現行的憲法和法律,那些無視或侵犯到他人基本權利的自戀方式必須要嚴懲。當前,網絡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是要加快網絡法律規范的發展步伐,以應對網絡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規范各類網絡新事物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璐瑤.論網絡自由[J].大連理工大學,2009,(第幾期):起止頁碼.
[2]王中軍.網絡文明建設中網民自律培育[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97.
[3]徐凌霄,陳國忠.網絡生活的道德自律[J].思想戰線.2001,(4):起止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