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承傳統重義輕利觀念的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財富意識具有極大的壓抑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陷入拜金主義的泥潭,一部分人則保持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極端思想。調查的結果令人擔憂,大學生財商整體水平較低。對大學生進行財商教育,是實現教育“使人更幸福地生活”目的之必然要求。
關鍵詞:財商;教育;大學生;義利觀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5011304
一、改變觀念,正確引導
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向來就是重義輕利的,君子不言利。在大雅之堂談論如何斂財的事情明顯是很多教育者感到尷尬和難堪的。似乎一旦說到如何理財、如何聚財、如何創財,諸如此類的話題,會讓教師們感到不自在。盡管改革開放已經三十余年,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在高等學府,學生接受的教育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對于金錢的向往,總是內心沖動較多,而羞于言談。甚至社會中也有這種看法,大學就是學習科學知識的,大學校園是相對純潔的地方。之所以純潔,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較少物質利益的計較。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教師之間,物質利益的沖突比較少。大家一團和氣地談論理想與抱負,交流思想與感悟,處處充滿著羅曼蒂克的情愫。這樣的花季少年,在苗圃里成長、璀璨。一朝經受風吹雨打,就感到世界的滄桑與不堪,困惑與恐懼。
當社會人士感覺只讀圣賢書的人越來越少時,大學校園里一定還盛放著理想主義的花朵。國學成為熱潮、倫理學成為顯學,就是因為大學校園里的學究們依然沉浸在道德王國的向往之中。這種向往是如此可愛。然而可愛者終究很難有用;正如有用的東西往往偏離于可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以物質利益為中心。這個指導思想并沒有多么隱晦的內涵。它切實地告訴我們,過去所遵循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訓誡是多么荒謬。正由于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后的短短三十余年時間里,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人們生活總體水平達到小康。沒有人能夠否認經濟建設給我們帶來的確切的福利,盡管有些人在飽暖的基礎上開始“思淫逸”,開始出現一切向錢看的不良苗頭,也出現了一些“笑貧不笑娼”的丑惡現象。然而,這只是經濟建設所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事實上,我們現在比過去更加有可能講德性。而這種可能,并不完全只是“需要”。當一個民族還處于饑寒交迫的狀況時,再高的德行也無法填飽人們的肚皮。貧困是一種災難。在貧困狀態下,國家主權尚不能持久,何談個人自由全面發展。道德淪喪也是一種災難,然而它并非是經濟建設的必然結果。物質利益與精神境界之間的溝壑到底有多深,這是一個社會學、心理學、法學、文學等一切人學所關注的重大課題和艱巨難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物質的豐裕并不阻礙我們面向自己的德性,并不阻礙我們通向高尚人生之境。反過來,財力雄厚使我們更有能力踐行自己的德性和操守。物質豐裕使我們的道德律令不再是空洞無物的口號和流于形式的標語。教師和學生遵循歷代先賢的教導,希望在道德情操的范圍內拯救中國社會,而這恰恰是我們深陷“道德至上”泥潭的根源。
對大學生進行財商教育,我們面臨著義利觀取舍的困境。生怕一不小心就給學生留下勢利小人的印象,或者把學生培養成為只顧一己私利的人。這種擔憂不能不說是必要的,也是教師良心上必須仔細審查的一個問題。然而,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的,是財商教育本身的合法性和必要性,然后才是這種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二、財商的具體含義
如前所述,“財商”正是如何聚財、取財、創財、用財,使財產增值,使財產適得其所的敏感性、果斷性、智慧性、科學性和道德性。不了解財商的含義,或者有意歪曲以獲得批判的充足理由,都是毫無說服力的。大學生走出校園就會面臨薪酬、住房、汽車、養生、醫療、繼續教育、婚姻、應酬、社交等等問題,沒有一個問題不涉及金錢和物質。如何增收,如何理財,不正是大學生所亟需的知識和學問嗎?
傳統的觀念告訴我們,奢侈浪費是可恥的,我們需要勤儉節約。似乎艱苦樸素是人生必修的苦難課。“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古語常常用來安慰寒門學子。事實上,隨著教育體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寒門學子艱苦奮斗很難換取自己理想的優越生活。節儉固然依然重要,可是,在開源節流的兩個環節中,我們到底是要重視“開源”還是“節流”?值得我們反思、深思。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就有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然而,當中國在清末落后于世界諸邦之時,并非因為國民不再“節流”,而在于“開源”太少。同樣,就個人而言,任何一個富人都比窮人更加“奢侈”,然而并不使窮人變成富人,富人變成窮人。
當然,如果以此推斷越奢侈越有錢的話,是一種幼稚可笑的態度。這僅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蛋糕不大,全部讓給別人也只有一小點。如果蛋糕夠大,我們誰都可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這并不影響我們的人格和人際關系。
國人喜歡儲蓄。我國的居民儲蓄量之大實在太驚人,這與我國人均收入格外不相匹配。所以中國自古有吃糟糠的財主。節約演化為吝嗇,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斤斤計較,在物質享受和分享上過于刻薄。在很長的時期內金錢被妖魔化,物質享受與營利被看作是資產階級腐朽性的集中體現。混淆適度消費與鋪張浪費之間的界限。正常的人際關系、個人發展、健康保障、身心愉悅等等,都離不開金錢和物質支出,缺少可支配的金錢與物質保障,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就會面臨極大的障礙。因此,談錢并不可恥,財商教育并不可怕。相反,一個學生完全不諳世事,不懂禮尚往來,不知如何投入,對金錢懷著一種曖昧的態度,對消費懵懵懂懂,那才是一件令人十分擔憂的事情。
三、令人擔憂的“無所謂”現狀
(一)開支無計劃
2011年12月中旬對云南省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2010級、2011級200名學生(其中女生127人,男生73人)的抽樣(問卷)調查結果(注:本文數據均來自此次調查)顯示:有學期開支計劃的學生42人,占21%,有收入支出登記的47人,占23.5%,47人中,對每月開支進行總結,考慮開支結構調整的9人,僅占總人數的4.5%。
(二)價格不敏感
調查發現,做出購買決策前貨比三家的學生96人,女生74人,男生12人。分別占總人數、女生總人數、男生總人數的48%、58.27%、16.44%。學生對價格敏感度不高,大都只圖采購方便,僅考慮需要,較少考慮性價比。其中,女生的價格敏感度遠遠高于男生。
(三)消費結構有待優化
在除正常就餐、普通服飾、學習用品之外,花費最多的選項:(A)網絡電子游戲,(B)交友、戀愛,(C)購買書籍,(D)電子產品,(E)旅游,(F)高檔服裝,(G)首飾、化妝品,(H)參加技能培訓和購買專業器具,(I)聚會(餐),(J)其它。其中,12人選A,77人選B,9人選C,13人選D,5人選E,33人選F,11人選G,10選H,21人選I,9人選J。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C和H兩項為最多消費金額的學生合計19人,占總人數的9.5%。學生除基本生活保障外的開支,用于個人學習和職業技能提升的人數比例很小。大部分學生把更多的金錢用于交際和服飾消費等。
(四)投資意識缺乏
在“假如你獲得一筆2萬元的獎學金(并且你不需要繳任何學雜費),你將如何使用?”的自由問答題中,有91位同學表示要交給父母(其中27人說自己留一部分自己使用),41人表示會存在銀行,38人表示要好好犒勞自己(或請客),7人表示會拿去做生意、炒股等,4人表示愿意放高利貸,其它各種答案19人。可見學生大部分(45.5%)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較多的余錢,他們寧愿由其他人來支配這些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錢。只有個別(5.5%)學生有使余錢資本化使用的傾向和意愿,如果包括把錢存入銀行的學生人數,也只有總人數的26%。
(五)市場冒險精神不足
當然,盲目追求市場風險收入是欠考慮的,它的膨脹會導致機會主義和投機盛行。但是,完全排斥市場風險,也是比較保守的做法。在調查中發現,只有8.5%(17人)的學生愿意在將來把余錢購買理財產品,13%(26人)的學生愿意從事風險經營性事業。大部分人更傾向于在將來把余錢用來購買各種不動產和從事安穩的工作。
四、進行財商教育的幾點措施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更加幸福地生活。那么,僅僅學會敢于花錢是不行的,還要善于花錢,也就是把錢花在適當的地方。每一次消費都力求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用最少的錢把事情辦得最為完美,這就是一種境界。給戀人送一支玫瑰如果可以達到融洽和增進感情的話,就沒有必要買100支;買兩件棉衣足以御寒和換洗的話,為什么要買四五件,如果不是為了追求時尚和吸引眼球?吃兩個饅頭就已經飽了,多余的食物就沒有必要再買。如此等等。在這個意義上,就如毛主席所說的,浪費就是一種犯罪。財商教育將會使學生把有限的金錢用在最適當的地方和做最令自己和別人同樣愉快的事情。
財商教育最重要的在于教育學生創造財富。用自己的智慧、勞動、和可以利用的其它條件通過合法的途徑賺取金錢。通過財商教育至少應達到如下目的:第一,使學生從內心認同,創造財富,賺取金錢,是人生價值實現的一種有效方式,盡管它不是唯一的方式。第二,金錢和物質財富能夠使人過上更加幸福和健康的生活,它不會必然地使人變壞。第三,自身富裕的人有更大的能力去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為社會做貢獻。第四,增加自身財富的同時也是增加社會的財富,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使自己過上富裕的生活,那么我們的民族就真正有了富強的基礎。第五,任何財富的獲得都應該通過合理和不違法的途徑。第六,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一樣是值得尊重的勞動形式,但青年人在依靠勞動賺取金錢的時候,要盡量在勞動中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如果有更輕松和更便捷的方式能夠取得一樣多甚至更多的合法收入,我們就沒有必要從事對人體有害的工作,如果這項工作對國家和民族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和價值的話。第七,錢生錢是一種智慧收入,但投資不完全等于投機;市場經濟已經允許投機行為的存在,但是投機并不能創造社會財富,而只是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因此,對于有著遠大理想的青年學生而言,我們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創造財富的事業上去,而不是一門心思想著辦法從別人的口袋里轉移來財產。第八,利用別人的錢并不可恥,這種物質基礎無論是來自父輩、友人還是其他人。但現代人應該遵循契約精神,物質利益相關的交往需要有憑據,而不能單單憑感情。第九,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于經商,也不是每一個商人都能發財,賺取金錢的方式有很多,每一份合法的工作其實都是在賺取自己那份應得和值得的工資,盡管這份薪酬不完全體現你的勞動價值,因此,對于青年學生來說,還要明白一個這樣的道理,賺錢多少并不能完全體現一個人的終極價值,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并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比如科學研究、國防事業。第十,追求物質利益與金錢不等于拜金主義。人活著除了金錢之外,還得有精神追求。精神和物質的需求,兩者并行不悖。第十一,財商是現代人應有的基本素質,理財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常識,善于理財是對社會資源的節約和對資源配置的優化,本身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何華征.四個“自我”:高校德育的基本原則[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011,9(2):69-71.
[2]陳青青,時杰會.論低碳經濟下開展財商教育的必要性[J].管理觀察.2011,(9):104.
[3]謝杭.大學生“財商”教育必要性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7,(6).
[4]徐貽漢.談對職校生的財商教育[J].職教論壇.2003,(8):21.
[5]陳玲芬.中國理財教育現狀、問題和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11,13(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