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城鎮就業壓力增大的背景下,靈活就業已成為正規就業的有效補充,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及城鎮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伴隨城鎮靈活就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亟待擴大,尤其是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參保率。基于遼寧省的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較低,主要是由于繳費率偏高與靈活就業人員收入水平不足的矛盾造成的。鑒于此,應改革養老保險參保繳費辦法,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和進行專門的勞動保護等,以利于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
關鍵詞: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率
中圖分類號:F840.6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2)05006607
現階段,中國城鎮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靈活就業作為正規就業的有效補充,對擴大城鎮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在整個就業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已逐漸成為城鎮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鎮靈活就業屬于非正規就業,從業人員大多是處于社會網絡邊緣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進城的農民工、城市下崗職工、離退休人員等,其人數在6000萬~7000萬[1]。在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勞動法制不健全、社會保障不完善以及強資本與弱勞工的格局下,靈活就業者的權益因缺少保護而受到了損害,很多靈活就業人員未被養老保障體系所覆蓋,其勞動和生活風險不斷加重。各國政府都在尋求制度創新,以將靈活就業者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中。目前,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參保率較低,一些學者對提高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率的制約因素進行了研究,認為是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缺乏激勵因素[2](Yaohui ZhaoJianguo Xu,2001),以及靈活就業人員自身的特點、社會保險制度滯后和宣傳不利[3](曾煜,2008)等諸多因素造成的。關于如何提高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參保率,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穆懷中、柳清瑞(2006)主張通過對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模式制度再設計,并針對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等從業人員制訂彈性繳費和給付的政策以有效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率[4];鄧大松(2007)認為,需要制定適中的繳費率和完善管理來提高其參保水平[5];鄭功成(2006)認為,政府要健全對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護體系,主動納入靈活就業者[6]。王延中(2005)認為,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的特殊性,應通過改善就業工作,加強社會保障立法,加強規范化管理,提高政策宣傳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等措施來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7]。本文以遼寧省為例,對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與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的有效途徑與對策。這對于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提高制度效率以及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障體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一、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就業與參保現狀
城鎮靈活就業人員是指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形式就業的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類型一般分為六種:一是正規企業所雇傭的非正式員工,例如季節工、臨時工、勞務派遣工等;二是通過“勞動組織”形式的就業者,例如為城市下崗失業人員提供的公益性崗位;三是政府出資雇傭的靈活就業人員,這類群體是除市政環衛等公益崗位外的崗位,例如社區保安、保潔人員等;四是自雇型就業者,即個體工商戶或合作經營者;五是在微型企業或小型企業就業的工資勞動者,這些企業就業人員流動性較大;六是獨立服務型就業人群,例如街頭攤販、人力車夫等(何平,2005)[8]。城鎮靈活就業作為正規就業的有效補充,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及城鎮有效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遼寧省的情況來看,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規模已從2001年的310.5萬人增長到2009年的524.5萬人,8年間增長了214萬人,年均增長率為6.77%(見表2)。遼寧省靈活就業人員規模的擴大與增長的迅速有其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背景。一是遼寧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龍頭,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大批國有企業職工下崗轉入非正規的就業部門,從事打零工、兼職或做小時工等職業;二是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與振興過程中,遼寧省再工業化和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改變了人才的需求結構和勞務形式,一方面許多技術性和結構性失業者被迫卷入了非正規就業部門,另一方面高新技術和創意型人才主動選擇靈活多樣的工作形式;三是隨著遼寧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及組織形式已經成為吸納新增勞動力的重要渠道,從而導致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不斷增多;四是隨著人口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的空間不斷外擴,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失地農民選擇進城務工,但他們由于缺乏企事業單位的相應工作技能,便進入了零散工、保姆、個體等類型的非正規部門就業;五是伴隨高等院校和職業技校的不斷擴招,傳統就業形式的壓力增大,許多大學生和技校學生也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多元化就業形式。遼寧省龐大的靈活就業群體,已經成為城鎮社會保障擴大覆蓋面的重點,因此應該制定有效措施,不斷擴大這部分群體的參保范圍和參保率。
為研究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參保率問題,我們對遼寧省沈陽市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主要采取了結構式訪問和自填式問卷的方式,其中問卷共計發放300份,有效回收289份,回收率為96%。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3.9%的靈活就業人員在以零散工、季節工、保姆、街頭攤販、個體等為主的服務行業中就業,8.4%的靈活就業人員在以瓦工、水暖工、木匠等為主的建筑行業中就業,20.6%的靈活就業人員在需要一定技術的制造行業中就業,27.1%的靈活就業人員在以保安、保潔、交通環衛協管員等為主的其他行業中就業(見表1)。
根據問卷調查,遼寧省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和收入呈現出邊緣化的特征,表現在工作不穩定、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和缺乏勞動保護等方面。靈活就業人員的連續工作時間較短,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連續工作不足1年,并且主要集中在三個月和半年左右的連續長度;月平均收入集中在500元~800元的水平,低收入者人數遠遠大于高收入者人數;超過2/3的靈活就業人員未與用工單位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協議(見表1)。這些特征對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2001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文在遼寧省進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自2001年以來,遼寧省的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發展迅速,養老金計劃已經覆蓋企事業單位、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遼寧省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從2001年的60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348萬人,增長了4.8倍,年均增長率高達24.57%。相應地,遼寧省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參保率也在逐年上升,從2001年的19.3%上升到2009年的66.3%。然而,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參保率經歷了快速上升和波動停滯兩個階段。從2001年到2006年,參保率逐年穩定上升,從19.3%上升到70%;但從2007年開始進入了波動停滯期,2007年的參保率下降到66.8%,2008年回升到74.1%,2009年又回落到66.3%(見表2)。
根據遼寧省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問卷調查數據,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率為62.6%(1)。在養老保險參保率的波動停滯期間,靈活就業人員的規模卻是在不斷擴大。這說明,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擴面工作進入了瓶頸期。上述分析表明:一方面,遼寧省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在快速發展之后,自2007年養老保險的擴面工作開始推進緩慢,甚至徘徊不前;另一方面,遼寧省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參保率不高。2009年遼寧省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為80.5%(2),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與之相比要低約15個百分點。這些事實都表明,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率顯著偏低且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二、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問題及成因分析
雖然城鎮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情況不斷改善,但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仍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養老保險的參保率明顯偏低。根據遼寧省的問卷調查,37.4%的城鎮靈活就業人員未參加養老保險,其未參保的原因主要包括“收入低,家庭負擔重”、“工作不穩定,沒法參加”、“繳費太高,不合理”、“對政策不太了解”、“沒人管,不知道怎么參保”、“養老保險關系轉接困難”,等等。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偏低主要是由參保能力差、參保積極性不高、政策認知程度低等因素造成的(見表3)。
表3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狀況
參保意愿政策認知情況家庭經濟狀況
愿意76.6%非常了解29.9%略有結余21.5%
不愿意9.3%聽過,了解不深49.5%掙多少花多少27.1%
無所謂14.1%不了解20.6%經常不夠花51.4%
總計100%總計100%總計100%
資料來源:遼寧省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狀況問卷調查,2011年12月
根據以遼寧省為案例進行的問卷調查及無結構式訪問結果,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這些問題客觀上造成了城鎮靈活就業參保率較低。
第一,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能力不足。根據問卷調查,68.2%的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認為,造成靈活就業者無法參保的最關鍵原因是“收入低且繳費高”。國際相關研究表明,正規的養老金體制下的覆蓋范圍即養老保險覆蓋面和一個經濟體的收入水平存在著很高的正相關性[9]。根據遼寧省的問卷調查數據,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靈活就業人員只有16.8%,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靈活就業人員只有6.5%,而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靈活就業人員占57.9%,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靈活就業人員高達24.3%(見表1)。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面對日益增長的消費支出,其家庭人均收支還經常出現赤字,這使一部分人根本沒有經濟能力參加養老保險。根據表3的數據,51.4%的靈活就業人員家庭會經常出現收支赤字,27.1%的靈活就業人員家庭收支相抵,只有21.5%的靈活就業人員家庭略有結余。由此可見,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收入狀況和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從而導致其養老保險參保經濟能力十分有限,并造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處境。
第二,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積極性不高。根據問卷調查,很多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積極性不高,集中反映在他們對養老保險的態度上。23.4%的被調查對象明確表示不愿意參加養老保險或對參保持無所謂的態度。需要說明的是,參保意愿和參保積極性是不同的概念,較高的參保意愿并不總能反映在積極的參保行為上。遼寧省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意愿總體還是比較高的,76.6%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愿意參加養老保險。但與參保意愿相比,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率只有62.6%。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意愿較高與繳費能力有限之間存在矛盾,這客觀上影響了這部分群體的養老保險參保率。
第三,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對養老保險政策的認知程度較低。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對養老保險的政策認知程度較低,也降低了這部分群體的養老保險參保率。根據問卷調查,70.1%的靈活就業人員表示對養老保險的參保條件、參保程序、繳費水平、繳費方式和參保待遇等養老保險政策“不了解和了解不深”,僅29.9%的靈活就業人員表示“非常了解”(見表3),并且有15%的未參保靈活就業人員表示“不知道如何參保及相關政策”,甚至有18.7%的靈活就業人員認為造成他們無法參保的最關鍵原因是“對養老保險政策不了解”。此外,有5%的靈活就業人員表示在參加養老保險時陷入“沒人管”的境地,找不到相應的組織或機構經辦養老保險業務。
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較低的真實成因,需要從這部分群體的就業及收入水平、社會與經濟地位、養老保險政策及管理等多個角度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主要包括:
第一,城鎮靈活就業邊緣化及收入水平偏低。遼寧省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形式并不是體現勞動者自主選擇權利擴張的主動就業形式,而是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被動就業形式。根據問卷調查,遼寧省城鎮靈活就業人員以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居多,大多從事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邊緣化工作,依靠自身力量無法回到主導產業中去。問卷調查的交叉統計結果顯示,職業類型與收入之間緊密相關。例如,80%以上的從事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靈活就業者工作不穩定,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因此,遼寧省靈活就業人員工作類型的邊緣化決定了其參保的經濟能力不足。43.9%的靈活就業人員從事以零工、散工、保姆、幫傭等低技術含量的服務業,27.1%從事以環衛、交通協管、門衛等公共崗位為主的其他行業。靈活就業人員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83.2%,連續工作時間不足一年的占50.5%(見表1),并且有81.3%的被調查者表示工作不穩定,大多數靈活就業人員工作一兩個月就換一次工作,甚至時常處于失業狀態。這說明靈活就業者的收入水平低、來源不穩定,大多不具備連續繳費的參保能力。
第二,養老保險缺乏參保繳費的激勵機制。現行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不能有效激勵靈活就業人員參保,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行養老保險政策針對靈活就業人員設計的繳費水平過高。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采用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30%~60%作為繳費基數,僅養老和醫療兩項就承擔26%的繳費率。二是遼寧省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繳費與給付政策不具有激勵作用。靈活就業人員選擇社會平均工資的60%與300%的不同繳費基數,所享受的基礎養老金卻是相同的。三是由于缺乏不同群體之間社會保障制度的對接機制以及養老保險統籌層次低,社保關系在靈活就業與正規就業群體之間、地區之間轉移續接困難。根據調查,相當一部分靈活就業人員因擔心養老關系和待遇的接轉困難而放棄參保。
第三,養老保險經辦管理服務能力不高。社會保障的管理與服務體系不完善導致養老保險經辦管理服務能力不高。遼寧省養老保險經辦模式是基于正規單位和正規就業形式設計的,對靈活就業者參保的特殊性考慮不足。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大多采取個人經辦方式,其經辦手續復雜多樣,靈活就業人員沒有時間和精力往返于工作和經辦之間,并且靈活就業人員的繳費方式一刀切,缺乏適合靈活就業特點的彈性機制。靈活就業者不能自由選擇年、月、季等多種方式繳納養老保險費。此外,養老保險機構的信息化建設滯后,這直接導致養老保險經辦網點過于集中化,基層機構不能承辦和代辦養老保險業務,給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帶來了諸多不便,這對這部分群體的參保積極性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
第四,養老保險政策宣傳不到位。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對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組織與宣傳不足,未能動員專門經辦人員深入基層社區進行社會保險知識與相關政策的宣傳。因為大多數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在非正規就業部門,很難從工作場合了解到養老保險的參保政策和參保價值。不少靈活就業人員雖然有參保意愿,但由于對養老保險政策缺乏必要的了解而未能參保,還有部分靈活就業人員因為并不了解養老保險的參保政策和好處,而使得他們同樣放棄了參保,這都制約了這部分群體養老保險參保率的提高。根據問卷調查,尚不了解參保信息的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高達20.6%,18%的靈活就業人員不清楚通過何種途徑了解參保政策。
第五,社會網絡的斷裂。遼寧省國有企業改革計劃和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客觀上給就業者的社會環境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一是社會排斥導致靈活就業人員遠離社會網絡中心。轉型期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社會網絡的斷裂和勞動力市場的失效,客觀上對靈活就業人員產生了社會排擠和歧視[10]。遼寧省的靈活就業者不僅被排斥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之外,在某種程度上也被遺漏甚至排斥在各種社會組織之外[11],個人及家庭只能從所處社會網絡中獲取很少資源,靈活就業群體和其他群體之間出現了“社會結構的斷裂”[12]。靈活就業者具有“較低社會支持感,對他人的評估比較消極,而對自己本身則產生人際交往無能、焦慮及社會排拒感”[13],對包括社會保障體系在內的一切主流社會體系產生抵觸情緒。社會環境的變化及社會網絡的斷裂,也客觀上導致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遠離社會結構的中心,從思維到行為產生社會網絡邊緣化的傾向,從而使這部分群體不關心社會保障政策,甚至不愿意主動參保,由此造成了養老保險參保率的下降。
第六,勞動力市場的失效。勞動力市場的失效,主要表現在社會就業歧視和靈活就業者養老保險權利缺乏保護兩個方面。社會就業歧視限制了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選擇。靈活就業群體大多就業環境差,工資收入低,政治權力缺失,勞動權益難以保障。由于約束雇主的勞動法律制度不健全,許多企業用工制度極不規范,對靈活就業者的用工權益存在歧視,與靈活就業者的勞動關系不明確,出現漏報、漏繳現象。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73.8%的靈活就業人員未與用工單位簽訂書面協議。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對養老保險參保政策和措施普遍存在著模糊認識,對爭取參加養老保險的權利意識淡漠,一方面源自他們對保護自身權益的無知和無奈;另一方面是一些經濟主體的負責人和管理者的思想中對養老保險存在錯誤認識,認為員工辦理基本養老保險是無效投入,增加企業成本負擔,因此在行動上表現為能少繳即少繳,能不繳則不繳。勞動力市場政策對靈活就業者缺乏有效保護,這也導致該群體的養老保險參保率下降。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根據我們對遼寧省城鎮靈活就業人員所做的問卷調查和無結構式訪問,城鎮靈活就業雖然是正規就業的有效補充,但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參保率不高,導致他們在退休時不能獲得有效保障。造成參保率不足的主要問題是參保經濟能力不足、參保積極性不高和養老保險政策認知程度較低。其成因主要包括:城鎮靈活就業邊緣化、養老保險缺乏激勵機制、經辦管理服務能力不高、政策宣傳不到位、社會網絡的斷裂和勞動力市場的失效。根據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低的成因分析,應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以不斷提高這部分群體的參保率,保障其養老權利,讓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的勞動者。
第一,深化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目前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未能有效激勵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因此需通過深化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來提高參保率。一是實施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補貼政策。例如,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提供直接的財政補貼,政府按適當的比例幫助靈活就業者繳納養老保險費;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提供激勵性質的間接補貼,政府對符合連續參保規定時限的靈活就業者提供包括養老保險制度在內的社會保險費率優惠政策,等等。二是建立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彈性繳費機制。例如,建立個人賬戶彈性繳費機制,在基本制度框架全國統一的前提下,繳費基數、費率可在規定范圍內自主選擇;建立彈性的社會統籌,允許用人單位、個人以不同的繳費基數、繳費率繳納社會統籌費率。建立社會統籌的彈性繳費方式,允許靈活就業者采取不同的繳費方式,包括按星期、月、年繳費以及連續和間斷繳費。建立個人賬戶的彈性補貼機制,政府對個人賬戶進行差額補貼,高繳費多補貼,低繳費低補貼或不補貼。三是建立靈活就業養老保險的調整與對接機制。例如,建立繳費的增長機制和待遇調整機制,通過物價、工資、消費水平等指數調整繳費和待遇標準。建立城鄉、地區、行業間的養老保險制度對接機制,合理轉移養老保險關系,實施養老保險待遇分段計算準則,建立地區間養老金再分配調整系數。
第二,制定有利于提高靈活就業者收入的政策。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率不高,主要是由于經濟參保能力不足。因此,切實提高靈活就業者收入水平才是促進參保率提高的關鍵所在。一是要完善靈活就業人員最低工資制度。最低工資制度是政府調節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分配、保障勞動者特別是低收入勞動者取得合理報酬的重要手段。可供選擇的方案是建立最低工資隨物價和平均工資上漲的自動調整機制,適度提升最低工資標準,保證最低工資與最低生活保障線之間的合理梯度,滿足處在最低工資邊緣的靈活就業者的基本生存需要;根據靈活就業者的特點,建立靈活多樣的最低工資標準,在月最低工資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季度、工作周和小時的最低工資標準;在最低工資標準制定時建立勞資關系三方的協商機制,在制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時充分聽取工會、職工和企業方的意見,通過勞動關系三方協商確定。二是促進靈活就業者轉移到正規就業部門。遼寧省的靈活就業者并不是體現勞動者自由選擇基礎上的就業新形式,相反大多靈活就業者是被迫卷入了非正規就業部門,所從事的職業類型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可供選擇方案是積極引導、促進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對傳統工業、工藝進行改造升級,培育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產業和公益事業,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鼓勵、引導社會各組織建立勞動培訓機構、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和創業指導、孵化基地等,幫助靈活就業者掌握現代市場需求的工作技能,使其憑借自己的競爭掙取正規部門的門票;加強就業市場建設,建立專門的靈活就業者勞動力市場,搭建就業信息共享平臺,拓展勞資雙方洽談、溝通的渠道。
第三,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保護制度。城鎮靈活就業人員是勞動者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應當加強對靈活就業者的勞動保護,幫助其享受社會保障的合法權利。一是加強勞動保護立法。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在就業合同、就業期限、工資報酬、休息休假、養老保險、職業培訓、勞動保護、解雇限制等諸多方面保護靈活就業者的權益,使非全日制就業者與全日制就業者、臨時就業者與正規就業者、自營就業者與正規雇員享有同等或類似的權益。在勞動力市場上采取反就業歧視的措施,任何人不得因為性別、種族、出身、政治觀念或是否殘疾而受到歧視或得到優待[14]。對違法損害勞動者權益的雇主,要采取經濟制裁和刑事處罰相結合的處罰辦法。二是完善勞動保護監察制度。建立權威、高效的勞動保護監察機制,成立專門的勞動保護監察單位,明確勞動監察機構的監察職能,賦予勞動監察機構相應的處罰權力,同時對勞動監察機構建立考核和獎懲機制,加強第三方機構和勞動群眾對監察機構的活動監督和權力制約,保護靈活就業者的合法勞動權益。靈活就業者通過專門的勞動保護監察機構,申訴、維護自己的勞動權益,爭取享有同工同酬和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權利。
第四,構建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支持體系。構建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支持體系,有利于幫助靈活就業者重拾社會信任和工作信心,提高他們自覺參保的意識。一是構建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網絡。靈活就業群體基本處于被組織狀態,自組織程度很低,需要政府、社區組織等外界力量幫助其整合,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支持網絡。可供選擇的方案是:各級政府的就業管理機構要制定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與勞動保護發展規劃,在完善促進靈活就業人員再就業的同時,幫助其成立靈活就業人員工會,成立專門保護靈活就業形式的非政府組織;充分發揮街道、社區的勞動就業服務所、站等社區的基層就業管理組織,承擔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基層服務、指導、管理等職能,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公益、職業合作等活動。二是加強對靈活就業人員的關注和關愛。政府要引導全社會對靈活就業人員予以關注和關愛,給予靈活就業者社會生活中受尊重與體諒的情感支持和滿意度評價,建立能夠表達群體利益訴求的靈活就業者工會組織。可供選擇的方案是在全社會范圍內舉辦專門的社會活動,提高人們對靈活就業者的認識和關注度,并倡導平等、自由工作的理念;加強對靈活就業形式、就業類型、就業權利、就業方向、勞資關系、勞動權益等方面的理論研究,并結合社會實踐經驗,由勞動專門部門提供就業引導、就業轉化和勞動保護等幫助。
第五,加強對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經辦管理。由于靈活就業者的勞動關系經常處于不穩定或無雇傭單位的狀態,因而必須加強養老保險的經辦管理,改變參保政策和管理方式。一是建立養老保險動態管理機制。全面跟蹤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情況,以該社會保險關系作為依據,不間斷地對社會保險繳費進行記錄、接續、轉移,做到“通用、簡便”。二是要優化養老保險經辦服務。養老保險經辦機構通過上門服務、跟蹤服務、建立靈活就業人員個人服務窗口等措施,簡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程序,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使靈活就業人員在參保手續、信息咨詢等方面更加省時、快捷。三是要實行靈活就業人員多點繳費辦法,通過街道勞動保障工作平臺或者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保障事務代理機構為靈活就業人員代理參保的各項手續;加強與銀行、郵局等機構的聯系,使其營業網點作為社保機構的延伸繳費窗口,方便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四是加大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例如利用電視、電臺、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向人們宣傳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目的,強化人們的社會養老保險意識;在社區內廣泛開展社會養老保險的宣傳工作,充分利用社區組織、靈活就業者協會、靈活就業者工會、大學生組織等進行社會保障政策的宣傳;開展養老保險知識政策的有獎問答比賽等活動,寓教于樂,開發一系列宣傳品等。
注釋:
(1)因為受年鑒統計口徑和樣本范圍的影響,統計參保率與調查參保率之間存在一定偏差。利用差值法所估計的參保率比實際參保率偏高,原因是在崗職工群體中的靈活就業人員被排除掉了。但從總體上看,2009年66.3%的統計數據與62.6%的調查數據所反映的參保情況應是相互吻合的。
(2)根據遼寧統計年鑒(2010)中的相關數據計算而成,2009年遼寧省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為1008萬人,城鎮勞動力人數為1252.2萬人。
參考文獻:
[1]郭悅.《我國靈活就業問題研究報告》受好評[J].中國勞動,2002,(1):21.
[2]Yaohui Zhao,Jianguo Xu.Chinese Urban Pension System:Reform and Problems[J].Cato Journal,2002(Vol.21):395-412.
[3]曾煜.靈活就業群體參保難的原因與對策[J].人權,2008,(5):56-57.
[4]穆懷中,柳清瑞.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關鍵問題研究[M].成都: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105-106.
[5]鄧大松,楊潔.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現狀與對策[J].統計與決策,2007,(19):145-146.
[6]鄭功成.科學發展與共享和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5.
[7]王延中.進一步擴大我國社會保障覆蓋面的政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05,(15):25-26.
[8]何平等.非正規就業群體社會保障問題研究[M].成都: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65-68.
[9][美]羅伯特·霍爾茨曼,理查德·欣茨,等.21世紀的老年收入保障:養老金制度改革國際比較[M].鄭秉文,等,譯.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10]石彤.中國轉型時期的社會排斥—以國企下崗失業女工為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1]鄭功成.科學發展與共享和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6.
[12]孫立平.轉型與斷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13]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1):67-70.
[14]柳清瑞.德國勞動力市場中的弱勢群體:現狀與政策[J].德國研究,2009,(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