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趣聽背 體會詩題
師:同學們,我記得你們!現在來聽一聽我記得對不對:昨天上午,你們和趙瑩老師一起學習“打折與策略”時,我看到了你們的聰明與睿智,昨天下午你們隨著遲開鵬老師一起到泗水河邊游春時,我又看到了你們的“沉著與冷靜”,我說得對嗎?我的記性還可以吧?
生:可以(點頭)。
師:你們的記憶力一定比我強。我想考一考你們,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生:敢!
師:那好,我們現在就開始測試:我來說一首詩,這首詩共有兩節,每節有4句話,我每次說兩句,而且只說一次,聽清要求了嗎?
生:聽清了!
師:“詩人說: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了,綠陰把夏天的門推開了。”
生:“詩人說: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了,綠陰把夏天的門推開了。”
師:鼓掌!你真行,老師只說了一遍,你就把這樣復雜的兩句詩背下來了,你覺得你行不行?
生:還行吧!
師:挺謙虛的,看來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師:“果實把秋天的門推開了,飛雪把冬天的門推開了。”
生:“果實把秋天的門推開了,飛雪把冬天的門推開了。”
師:你能再把這4句一起背出來嗎?
生:……
師:你看你多行,一次背出了4句詩!今天回家一定告訴媽媽,就說趙老師夸你表現得特別好!
師:我要接著說了啊!“我說。星辰把黑夜的門推開了,堅韌把苦難的門推開了。”
生:“我說,星辰把黑夜的門推開了,堅韌把苦難的門推開了。”
師:“真誠把愛的門推開了。愛把生活的門推開了。”
生:“真誠把愛的門推開了,愛把生活的門推開了。”
師:誰能把這首詩完整地背出來?
生:……
師:精彩!這么長的詩你只聽了一次就背了出來,老師真佩服你驚人的記憶力。(幽默地)同學們還不鼓掌等什么呢?
師:這首詩其實還有最后一句我沒說,這句寫得特別好,會讓人覺得很震撼,現在同學們一起背誦前面的部分,然后我背誦最后一句,好不好?
生:……
師:“到處都是開門的聲音!”
【點評】教師以挑戰學生的記憶力為由,引入了一首意境優美的小詩,讓學生在練習背誦的同時學會認真傾聽,為學習《鄉愁》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消除了學生課前的緊張情緒,有效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不再“沉著與冷靜”,快速進入了快樂學習的良好狀態。
師:剛才我們背的是現代詩,現在我們再來背一背古詩吧。就背首李白的吧,你們會背哪首?
(學生爭相發言,多數人要求背《靜夜思》。)
師:那好吧,我們就來背這首同學們最熟悉的《靜夜思》。
(生齊背《靜夜思》。)
師:(板書:“思故鄉”)同學們,你們說李白思念故鄉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憂愁的。
師:(在“思故鄉”后接著板書“的憂愁”)同學們看看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
生:6個字。
師:你能從中去掉一個字而不改變原來的意思嗎?
(學生爭相發言,分別去掉了“的”“憂”“故”“思”。)
師:現在就剩下了兩個字“鄉愁”,誰能來說說鄉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鄉的憂愁。
師:那思念故鄉的憂愁就是……
生:鄉愁。
【點評】對“鄉愁”二字的理解,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從學生最熟悉的《靜夜思》入手,通過對“思念故鄉的憂愁”的逐字刪減。“鄉愁”二字的含義一點點清晰起來。這樣,省去了直白無味的解釋,既降低了難度,活躍學習氛圍,又訓練了語言,設計甚妙。
師:《鄉愁》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詩,我們也來用一邊聽、一邊學、一邊背的方法來學習,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好!就這么決定了。
師:這首詩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誰聽說過這個人?(板書:余光中。)
(學生沉默,表示都沒聽說過。)
師:現在我來介紹作者余光中。我說3句話,這3句話里蘊涵著我將要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同學們要注意聽,認真想。
師:余光中是我國臺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現在是臺灣省高雄市中山大學文學院的院長。
(學生專心傾聽。)
師:余光中還活著嗎?還在世嗎?
生:在世。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現在是臺灣省高雄市中山大學文學院的院長。
師:他今天多大歲數了?
生:77歲,因為他1928年出生,用2005—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齡。
【點評】在這一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強化了聽力訓練,把“聽”與“思”緊密結合起來,要求學生不僅要認真傾聽,還要積極思考。通過分析找到問題的答案。同時,“余光中還活著嗎?”這個問題簡單易答,于瞬間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到本課學習的詩比以往學習的古詩更加親近。
二、藝術引領 體驗詩情
師:你猜猜余光中的鄉愁,可能是思念哪里的憂愁?
生:南京、祖國。
師:有一定道理。這個問題,等我們學完課文。同學們就知道了。
師:同學們。“鄉愁”這個東西你們摸過嗎?
生:沒有。
師:看見過嗎?
生:沒看見過。
師:這樣一個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東西,讓你寫,你會寫嗎?
生:不會。
師:其實就是讓作者余光中來寫,也是件很難的事。但是余光中用了一個方法,真就把這看不見、摸不著的鄉愁寫出來了,你們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嗎?
生:想!
師:這個方法就是: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來指代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
師:同學們,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學,你最思念家里的誰?(板書:小時候、少年。)
生:母親、父親、親人。
師:那么你會用什么方法來寄托自己對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電話、寫信。
師:對!對家信的等待就是對鄉愁的等待,余光中爺爺就是用信上的一樣東西說出了自己濃濃的鄉愁,你們猜是什么?
生:郵票!(板書:一枚。)
師:說對了,現在我就把第一節讀給同學們聽。
師:(幽默地)我可就要讀了啊!有沒有掌聲我不是很在乎!
(生鼓掌、笑。)
師:“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師:誰會背?
生:……
師:厲害厲害,一次就能背對,一個字也不差,真行!誰還能背?
生:……
師:現在全班同學起立,一起背第一節詩。
(學生背誦的感覺不對,很生硬。)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現在我就是你的母親,已經好久沒有見過你們了,我想你們想得眼淚都快哭干了,你們看到了我,會用怎樣的語氣跟我說話呢?
生:……(朗讀效果明顯好轉,掌聲。)
【點評】在這里,教師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學生因難題而生困惑,思維機器便快速運轉起來。這時教師揭示詩的意向(郵票)的重要性與可感性便水到渠成了。另外,教師對學生的背誦指導,方法獨特。他采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的方法,只用樸實的幾句話,就把學生帶到母子分別的情境中。學生已有的相似的生活體驗激活了情感,一分鐘內,學生前后兩次朗讀效果判若兩人,足見學生讀進去了,讀懂了,體悟到詩句的情感。
師:慢慢地,作者長大了,從少年變成了青年(板書:青年、長大后),而且還娶了一個溫柔賢慧的女孩兒做妻子。可是剛剛結婚不久,他又不得不與新婚妻子離別,坐著輪船(重讀)到外國留學。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時鄉愁對于作者來說,還只是一枚郵票嗎?
生:不是,是船票。
師:有道理!第一節詩同學們沒忘吧?
生:沒忘。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用第一節詩的結構和形式自己寫出第二節詩。可以獨立編詩,也可以與周圍同學討論。(板書:新婚離別思念嬌妻、夫妻離愁。)
(學生一邊討論,一邊創編,學習熱情高漲。)
師:誰來朗讀自己編的詩?
生!“長大后,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生:老師,船票不應該用“一枚”,應該是“一張”!
師:說得對(板書:一張)。誰知道船票是什么形狀的,也是小小的嗎?
生:應該是窄窄的。
師:現在誰來再朗讀自己編的這節詩?
生:……
師:說得好!自己都會寫詩了,多了不起!誰還能再背一遍?
生:“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師:第一節詩同學們沒忘吧?誰能把一、二兩節詩一起背誦出來?
生:……
(生鼓掌。)
【點評】此處教師采用移位創編法。確實匠心獨具,也出乎常人意料。但細細想來又合情合理:在上一個環節中,學生不但理解了第一節詩,而且熟讀成誦,把握了詩的結構。在這個基礎上去創編,自然順理成章,不會感到困難。采用讓學生自己創編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詩文的結構特點,體驗詩的音韻美,同時,有利于學生進入作者的創作狀態中,與作者同呼吸、同感受——這是很好的學詩方法。
師:我們這樣吧,大家挑選兩名同學,一人背一節詩,等他們把前兩節背完,我的感情就醞釀好了,然后我背誦第l-節,好嗎?
生:好!
(學生配樂背誦一、二節詩。)
師:同學們,對不起,我的感情沒有醞釀好。剛才兩位同學背誦得很好,是我自己的問題,我沒有趕上,我們能不能再來一次?
生:行!
師:這次我再指兩名同學來背誦。
生:(背誦)小時候……長大后……
師:(背景音樂響起,教師背誦第三節詩。)“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音樂漸強,靜默十幾秒。板書:后來啊、中年、生死離別哀思難抑、喪母哀愁。)
師:記住這段的同學點點頭。
師:(配樂)我們一起把這一節背一遍
師:(配樂)把這首詩的前三節完整地背誦一遍。
(生背誦前三節詩。)
【點評】這個教學片段很精彩。教者沒有拘泥于課前的預設,而且審時度勢,以當時的教學場境大膽地修改預設,即以情感為引線,讓學生多背誦幾遍。強化情感體驗,在情滿欲溢時才娓娓道來——背誦第三節詩。這種對教學中“火候”的準確把握,不僅體現了教師對文本的濃濃敬意,還體現了教師對教學節奏超強的調控能力,更表現出了教師努力追求完美的嚴謹的教學風格。背景音樂的運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漸強的音樂與長迭十幾秒鐘的安靜無語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瞬間讓人潸潸淚下、如哽在喉。教師讓記住第三節詩句的學生點點頭,此處無聲勝有聲,比之用“誰記住這節詩”的問句效果更好,因為此時,喪母的哀思已經彌漫了整個課堂,這樣做更能準確地觸及學生心靈的脈搏。
三、靜思默察 體悟詩理
師:請同學們看老師的板書。第一節詩作者寫的是母親,第二節寫的是妻子,第三節寫的又是母親,這三節詩寫的都是女人,那么第四節作者會寫些什么呢?你們知道嗎?
生:不知道。
師:這是你們絕對想象不到的,絕對超出同學們的想象,你們想知道嗎?(板書:老年。)
生:想!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背前三節,然后老師接著來背第四節,好嗎?
生:好!
生:(學生背誦)小時候……
師:“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板書:一灣、國土分離憂思綿綿、思歸濃愁。)
師:記住這節詩了嗎?誰來背給同學們聽?
生:……
師:男同學背一、二節,女同學背三、四節。
師:現在同學們明白第四節寫的是誰了吧?
生:是祖國。
生:是祖國母親!
師:對,是祖國母親!作者在寫完前三節詩時思路忽然斷了,不知該如何往下寫了,這時,他猛然想起了祖國,對,祖國就是我的母親,是我更偉大的母親!腦子里便跳出了這樣一句詩“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于是便有了這節詩。
師:同學們再看黑板,(指板書)第一、二節寫思念母親和妻子,他們還能再見到嗎?
生:能!
師:對,所以這是生離之愁(板書:生離之愁。)
師:第三節寫母親去逝了,還能再見到嗎?
生:不能!
師:對,所以這是一
生:死別之愁。
師:這都是作者自己家的事,對吧?所以這又叫做——家愁。(板書:家愁。)
師:而國土分離,還是自己家的事嗎?
生:不是!
師:所以這是一
生:國愁(教師板書:國愁。)
師:這家愁和國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
生:鄉愁!
師:現在同學們明白作者寫的鄉愁是什么了嗎?
生:就是國愁和家愁。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現在就讓我們再次走進作者的思鄉之情中,完整地欣賞一遍這首美妙的《鄉愁》。(播放課件、發課文。)
(學生捧著課文,隨著課件輕聲地跟讀著。)
師:(配樂,教師充滿深情地)同學們,相信余光中爺爺所寫的《鄉愁》一定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漢語言的博大精深。其實,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他的祖國。
(教師深情地朗誦。)
“也許——
到將來,
鄉愁是一條長長的虹橋,
我去那頭,
你來這頭!”
【點評】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引領學生從情感的漩渦中跳了出來,和學生一起作理性的思考。這也是學詩的重要方法:在感受的基礎上領悟。教師對文本的剖析相當深刻,不僅找出了四節詩描寫的內容都與“女性”有關,同時又以“家愁”和“國愁”再次點題,揭示出了“鄉愁”的深層含義,與上課伊始提到的“思念故鄉的憂愁”相比,又深入了一步。最后的結語。教師用詩一般的語言延續著說不盡的盼望祖國統一之夢,設計之妙、構思之巧讓人回味無窮。
【總評】
趙昭執教的《鄉愁》是一節體驗性閱讀教學的范例。
《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中多次提到,閱讀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可見,體驗性閱讀教學在新課程實施中值得大力提倡。
過去的語文教學,過于注重理性分析,深恐教材挖掘得不深,生怕學生理解得不透。教學全程滴水不漏,牽著學生步步入甕。教師把教材掰開、揉碎、嚼爛。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拋繡球一般拋向學生。學生處在被動的接收容器的地位。這樣的教學有很大的弊端,必須摒棄。趙昭在本課的教學中沒有做語言文字的拆分游戲,從表面上看,教師沒講什么,就是和學生一起朗讀、背誦、編詩句,然而,學生卻學懂了,并且都背得很熟練、很有感情,實現了教學目標。其根由在于:教師深刻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通過參與對話、獨立思考,加強了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在本節課中趙昭的體驗性教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親和誘發。讀出活性
兒童的思維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在具體的情境之中,趣味上來了,思維也就活躍了、敏捷了。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特別講究生動活潑。趙昭是一個有一定教學經驗的很有心計的語文教師,他深刻地理解這一點,努力把課上得生動活潑。趙昭教學的學生,此前曾與另外兩位教師一起上過一節語文課,一節數學課。由于學生對環境與教師都不熟悉,在課堂上顯得比較沉默。針對這種情況,趙昭在上課之初組織學生比賽背小詩《門》。他先展示自己的良好記性,再與學生一道比賽看誰的記性更好,能把新詩《門》最快地背下來。在這里,趙昭很好地利用了兩個優勢,一是自己語言幽默和較強的童心的優勢;二是兒童好勝心強,樂于成為贏者的心理。他將兩個優勢有機融合在一起,一下子打開了僵局,縮短了師生的距離,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燎撥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創造出歡快、和諧、鮮活的學習氛圍。接著,趙昭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在以下的幾個教學環節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使教學鮮活不止,風趣頻生。
二、友善賽比。讀出記性
語文教學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然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忽視了聽力訓練。趙昭特別重視聽力訓練。他認為,背誦既可以練記憶,也可以練朗讀,還可以練思維,加強聽力訓練能收到一石三鳥的效果。從這個觀點出發。趙昭把朗讀背誦作為主要教學手段。貫穿全堂。一開始便與學生比背誦,背詩歌《門》。進入新課后,又和學生一起一節一節地學、背詩歌《鄉愁》。一節課下來,學生學、背了兩首詩歌,背得有聲有色,詩歌的語言變成了學生的語言儲備,學生的記性也更強了。
三、巧引妙導,讀出靈性
學習是以思維為核心的智力行為。思維的過程,即攝入信息與原有的知識儲備及表象快速結合并形成系統的內部言語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對知識的再現、加工、創造。語文課不訓練學生的思維不行。袁微子為了強調訓練思維的重要,曾說,從某種意義說,語文課就是思維訓練課。趙昭的閱讀教學,總是在語言熏陶感染的同時,注意啟發學生動腦思考,以產生獨特的體驗。本節課中引出新課《鄉愁》的教學片斷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極為藝術。常規教學中的“破題”,大都用解詞的方法,給“鄉愁”下個定義。趙昭獨到之處在于他不去直面講解什么叫“鄉愁”,而是從學生熟悉的唐詩《靜夜思》入手,背誦、回憶詩句及其思想感情,總結出“思念故鄉的憂愁”,再與學生饒有興趣地玩詞語減字游戲,即意思不變,減少字數。最后突顯“鄉愁”一詞,點出課題。由于有這樣的過程,學生十分自然地明了“鄉愁”的含義。學生在這樣的語言訓練過程中,快樂地接受了思維敏捷性的訓練,由然生出了“靈性”。
四、自覺體察。讀出悟性
感悟是體驗的較高級的階段。所謂感悟,指深刻感觸后的領·悟。學生閱讀中的感觸,就是指在大量閱讀實踐中,接觸語言文字,獲得對語言文字中傳導出來的情感、內容以及獨特體驗。再通過思維去悟出其中的道理,吸收其中的營養。感悟是一種心理感受,與個體經歷有密切關系,它超越經驗,是經驗中見出深義、詩意和個性色彩的一種形式。感悟是體驗性學習中的重要方式。是不教而教的藝術。在這一節教學中,趙昭摒棄了繁瑣分析式語文教學,花大氣力幫助學生去深刻感悟。趙昭采用了四種方法指導學生感悟:其一,經驗聯系法。比如在第一節詩的學背時,他提出一個與生活相關的問題:鄉愁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讓你寫,你會寫嗎?接著,教師啟發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找出表達思念的方式——寫信,進而導出“郵票”。其二,移位創編法。在學完第一節詩后,教師沒有馬上進入第二節詩的學習,而是引導學生效仿第一節詩的結構,自由創編第二節詩。這是深刻理解前一節詩之后的創造性學習活動,十分有意義。其三,情景烘托法。趙昭有很強的計算機操作技術,他總是把計算機當作學生認知的工具。在本節課第三節詩的教學時,趙昭借用音樂,渲染詩情,營造出生死離別的喪母哀思的氛圍。全詩學完之后,他借助計算機演示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置身于生動的音像情境中,去體驗、感受,產生共鳴。其四,緣情悟理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入情是對的,但是,如果陷入情感而不能自拔也不盡完美。趙昭善于誘發情感,同時他又善于擇機引領學生從情感的氛圍中跳出來。做理性的思考。比如,在三節詩學完后。他結合板書和學生一起研討蘊含在詩句中的道理,將詩情由對親人的思念提升到對祖國母親的思念,再提升到對祖國統一的渴望。這樣做,不僅對學生感性認知有幫助,而且對發展學生的態度、情感、意志、價值觀具有獨特的作用。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