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現在是在什么學校上課嗎?
生:平安小學。
師:那你們知道這所學校為什么要叫平安小學嗎?
生:不知道。
師:現在你們就可以現場采訪一下,請聽課的老師幫助幫助你們。
(生走進教師中間采訪。)
師:誰來說說你都采訪到什么了?
生1:我知道平安小學最早叫“反帝戰?!?。
生2:之所以叫“平安小學”,是因為這所學校在“平安街”上。
師:其實“平安”二字還預示著幸福、吉祥之意。
師:(指最后發言的同學說)你的問題回答得很好,能告訴老師你叫什么名字嗎?
生:我叫“遲名婧”。
師:能告訴大家你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嗎?
生:我媽媽說婧是“有才華的女子”,媽媽希望我將來可以成為一個有才華的女子,所以才給我起了這樣一個名。
師:誰還想說自己名字的來歷?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有關起名字的故事好嗎?
生:好!
師:從前有一位廚師,不但菜燒得好,而且喜歡舞文弄墨。一次,一位秀才故意刁難他,給他出了一道難題,要他用兩個雞蛋辦成一桌酒席。廚師考慮了一下,欣然答應了。不一會兒,酒席辦成了,廚師先后端上了4盤菜。
(生面露好奇神情。)
師:第一盤菜是兩個燉蛋黃,旁添幾根綠蔥,廚師給它取名叫——兩個黃鸝鳴翠柳。
師:第二盤菜是將熟蛋白切成小塊,排成一字形,下面鋪一張菜葉,叫——
生:一行白鷺上青天。(學生情緒開始活躍。)
師:這第三盤菜也有趣,清炒蛋白一小盤,取名為——
生:窗含西嶺千秋雪。
師:第四道菜更特別,用調味品燒了一碗清湯,上面飄浮著兩片蛋殼,稱作——
生:門泊東吳萬里船。(氣氛高漲,笑聲。)
師:秀才一見,佩服得五體投地,并胃口大增。哪一位同學來說說這位秀才是被什么所吸引了?
生:菜名取得好,吸引了他。
點評:這個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次活動的內容與平時的生活有非常緊密的聯系、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腦的良好習慣。
師:什么東西都必須得有一個名字,那么你們在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是什么東西的名字?
生1:超市的名字。
生2:商店、飯店的名字。
師:現在我們就先從學過的課文開始,先請同學們想一想,在你學過的課文中,哪些課文的題目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覺得這些題目都好在哪?
生1:我覺得《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題目起得很好,因為我們一看題目就知道作者這篇文章要寫什么,這個題目開門見山,很明了。
生2:我覺得《豐碑》這個題目起得很好,因為在這篇課文中凍死的軍需處長就像一座豐碑一樣,而軍需處長的精神就像是刻在豐碑上的字跡,很符合課文的內容,所以我覺得這篇課文的題目起得很好。
師:老師覺得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現在老師這里就有一篇同學們寫的作文,這篇作文有3個題目,分別是“可愛的牡丹江”、“我發現了……”、“步行街、網吧和小路”,我們先來聽聽這篇文章都寫的是什么,過一會兒請同學們根據這3個題目發表一下意見,說說你們覺得哪個題目起得最好,為什么好?
點評:這是最能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癖好,充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學生發表自己意見和觀點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生1:我覺得“可愛的牡丹江”這個題目好,因為一看就知道作者要寫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用題目說明了地點。
生2:我覺得“我發現了……”這個題目好,因為整篇文章每一段都是以“我發現了”開頭,選擇這樣的題目很有道理,而且很有新意。
生3:我覺得“步行街、網吧和小路”這個題目起得好,因為這個題目用3個事物來代替所有描寫的景物,這個題目很有味道。
師:我覺得這3個題目都很好,其實只要你選擇的題目能夠概括文章內容、符合自己的心意就是好題目。我們覺得文章的題目重要嗎?
生:重要!
師:其實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話“文題如眼、題好文一半”,同學們,那是不是只有文章題目才這樣重要,其他東西的名字就不重要了呢?
生:不是,我們調查的資料是給商品起名字,我覺得給商品起名字就很重要。
師:看來你們對起名字都很有研究,現在就給你們出一個難題,你們先給自己的小組取一個名字,咱們比一比看看哪組的名字取得最有創意最有特色。
(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組名。)
師:你們各個小組都找的是哪方面的資料?
生1:我們組找的資料是企業與公司命名的規則。
師:現在就請你們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把自己的資料整理一下,然后共同來填寫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過一會兒來分組匯報你們的調查結果好嗎?
點評:學生們在匯總自己調查結果的同時就是在互相合作學習,這可以使他們在調查中學到的知識成倍地增長。真正達到一種知識上的資源共享,這正是合作學習的獨特優勢。填寫調查報告的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們梳理自己的思路,對資料做進一步處理、分析,總結經驗,得出規律。
生1:我們組調查的資料是企業與公司命名的規則:新成立公司最好與舊公司能有連續性,好讓消費者產生“移情別戀”之心。如寶潔公司就有同一公司生產的多種洗發及洗滌用品問世?!奥晫毱髽I”與“新寶科技”也是“移情”之例。如果“愛之味”之后再出現個“海之味”的品牌或公司名,“康師傅”之后再來個“馬師傅”,企業形象將會在大眾腦海中更持續,因此很容易想!
生2:我們組調查的資料是商標命名的方法:月餅、動物餅干、半圓儀、三角板、鴨舌帽等等。采取這種命名方法,做到了名稱和形象相統一,使人產生強烈的立體感,從而加深對商品的印象和記憶。特別是小食品、兒童食品,以商品的外形命名,名稱和實物相統一,加快了兒童認識事物的速度,可以迅速激起兒童的購買欲望。
生3:我們組調查的資料是有創意的品牌命名:CD唱片的名字叫“雙唐對話”。著名作家瓊瑤的《還珠格格》,不論是小說或電視連續劇,不知吸引了多少愛做夢的少女。潤發百年洗發精這數年來的廣告片,更是充滿浪漫、無盡的愛?!皦艨Х取保粋€上班族皆知的精神食糧供給站。還有“夢幻幾何KTV”等,賣的都是一輩子的憧憬、夢想。此外,籃球的“夢幻組合”,美國的“倫敦霧”風衣等也都是人們竟相追求的對象。
生4:我們組調查的資料是幽默命名技巧:“麗娜公司”在前幾年推出一種既能抗菌又能除臭的襪子,以“足下登”作為品牌去搶市場!至1998年,該項商品營業額已達到九千二百萬日元。1999年,公司發現這個品牌名不但不夠切題,也不夠一目了然,于是用“新滿意足”作新品名,并在商品上大做文章,力求色彩多樣來迎合大眾的需求。
生5:我們組調查的資料是給文章命名的方法,直露法——直截了當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態度觀點,這是常見的擬題方法。如《一定要爭氣》《我愛故鄉的楊梅》《秋天的懷念》《她是我的朋友》。比喻法——用美妙的比喻,喚起豐富的想象,引起立體式聯想或情感的共鳴,從而吸引讀者。如《第二起跑線》《夕陽紅》《林?!贰杜郎交⒌哪_》《中國石》《十六歲的花季》。擬人法。把原本寫人的詞語用于描寫事物,生動、含蓄、新穎。如《遲到的友情》《與祖國干杯》《我的新朋友——電腦》《驕傲的孔雀》《小蝌蚪找媽媽》。引用法——引人名、地名、詩名入題,別具風格。如《全神貫注》《江南雨》《春蠶到死絲方盡》。
師:一口氣聽了這么多的名字,聽了這么多的命名規則,真讓我這個當老師的也覺得受益匪淺,那你們在調查的過程中都有些什么感受呢?
生1:感覺調查資料是件很難的事,在網上找資料時“關鍵字”很難確定。
生2:調查的過程學到了很多知識。
師:現在我們就要來親自試試取名字了,老師這里有5類物品,分別是:文章、圖片、場所、物品、活動。你們可以自己選擇—類給它取名,30秒時間商量一下選擇哪一類。(發“研究計劃”,自己練習。)
生1:我們組是為圖片命名。(出示圖片)我們給這張圖片起名為“雪從手降”,因為如果我們再不注意保護環境,可能以后的雪真是人工降的了。
生2:我們組是給文章起題目,我們為這篇文章起名為“爸爸的脊背”,因為我們覺得這個題目可以表達出作者對父親的一片深情。
生3:我們組是給活動起名字,我們為聯歡會起名為“圓中緣”,第一個“圓”是團圓的意思,第二個“緣”是緣分的意思。
生4:我們組是給場所起名字,我們為酒吧起名為“不醉不歸”酒吧。
生5:我們組是為物品起名字,我們為鋼筆起名字為“特快”,這樣可以讓人聯想到寫作業特別快。
師:聽了同學們的匯報,我覺得自己也特別受啟發,你們讓我想起了幾千年前孔子說的一句話:“名正則言順。”其實想取一個好名字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個好名字往往是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民俗學精髓的體現,除此以外,它更是一個人形象、素質、品位的標志,換句話說,沒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做積累,就不可能取出好名字,老師希望同學們從現在就開始認真地學習文化知識,將來真的能夠名聲顯赫、揚名立腕、大名鼎鼎、聲名遠播。
評析: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種新生事物,每個人對它都不熟悉,也都在積極地研究它。趙昭老師就是這樣一位熱心的研究者,他精心設計的這節綜合實踐課《起名字》在牡丹江地區引起了強烈反響。
這節課從整體上來看,趙老師既牢牢把握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一些基本原則。又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上出語文課的味兒。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
“大語文”簡單地說就是把語文教學置身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的一種教學思想。趙老師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把怎樣給不同的事物起名字這樣一個平時并不使孩子們注意卻又現實存在,具有一定實踐意義的問題擺在了孩子們面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課伊始,老師就結合當前學生所處的真實的具體的情境。提出“平安小學”為什么叫“平安”這樣一個既直接而又與本節課內容息息相關的問題。從而巧妙地把語文與廣泛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語文學習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二、立足于語文本體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盡管注重綜合,把自然、社會、人類歷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但它首先應該姓“語”。這節課,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課堂上,不管學習活動涉及哪個領域,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腳點都在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而不是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掌握。例如:給一篇文章起名字。學生在激烈地討論交流中,明確了文章的主旨,也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三、力求在用語文中學語文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教材,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趙老師在這節課中盡可能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圍繞著“起名”這一活動主題,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大量的閱讀、調查。在這期間,學生無論原有的語文基礎如何,都能在實際的語文閱讀和社會實踐中有所收獲。
四、重視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特點,無論是學習方式的選擇,還是研究專題的確定,完全取決于學習個人。在學習成果的探索方面,則更多地體現了探究學習的特點:教師不做絕對評價,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豐富的個性體驗,把減少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探究過程的體驗上,了解他們感悟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學習到了什么,這樣一來,即使學習的探究實踐最終失敗,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也是成功的。因為他們在走向失敗的過程中同樣獲得了許多體驗,也有許多感覺的生成,這就是他們的學習成果。
五、著眼于學習綜合素質的發展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語文實踐活動正是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最佳途徑。趙老師能有效地利用這種途徑,使學生在用語文、學語文的同時,了解到祖國燦爛的文化,獲得了豐富的體驗,養成了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這一切都將永遠沉淀在學生的生命里。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構成完整的素質結構。
此外,和諧的氛圍、民主的師生關系也是這節課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條件,課內外知識的探索、匯報形式的多樣化等等,也為本課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