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從教已經快15年了。
與身邊的同事比起來,時間并不算長,只是在自己剛過而立之年的經歷中,占的比例比較大,所以最近常常沾沾自喜地叨念著。但是,卻不敢與人言。
畢竟比起一生從教的老教師,時間太短:比起事必躬親的領導們,工作太閑;比起剛剛畢業的新同事,朝氣不足:比起底蘊豐厚的同齡人,積淀太淺。
就在這高不成、低不就的夾縫中努力了十幾年、學習了十幾年,卻也找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就如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所言:“做能力范圍內最佳的自我”,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著。
夢想是雞蛋。如不及時孵化,就會腐敗變臭。
15年前,19歲的我像每一個普通的中師畢業生一樣,懷著那份對教師職業的盲目崇拜踏進了校園。孩子的笑臉、同事的熱情,再加上自己過度的自信和飛揚的青春,讓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激情。但無奈知易行難,雖坐在課桌前看過數不清的老師在講臺上揮灑自如,可輪到自己時,卻怎么也揮灑不起來。
語文課上,面對我提出的問題,學生們都低頭默默不語,我仿佛覺得是在逼他們去背叛自己的朋友!為什么平時生龍活虎的學生在我的課上卻會如此“矜持”?除此以外,“如何有效地安排40分鐘?”“語文課究竟要讓孩子們學會什么?”“怎樣才能讓班級的語文成績名列前茅?”當真正進入角色后,這些實際的問題才逐漸變得清晰和具體起來。在一次次的挫敗中,那個曾在心中熠熠閃光的夢想也一點一點地失去了光輝。
在一次常規聽課后,教導主任的話警醒了我:“夢想是雞蛋,如不及時孵化,就會腐敗變臭。”
從此,我開始從自身找原因,終于發現:課堂上的冷場,都是我的問題讓學生無話可說:課堂的教學時間要經過精心的、科學的設計: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選擇什么樣的語文,就是選擇什么樣的未來……改進是刻不容緩的,因為我知道,課堂上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對學生片刻耽誤不得!
任何夢想的實現,都要靠腳踏實地的努力,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在每個詞的深處。我參與了誕生。
一次區里組織的名師教學觀摩活動深深觸動了我。做了幾年的語文教師,從來都不知道原來語文課還可以這樣講!
講臺上,執教的名師們總能把人們心中的期待表達得準確到位,描述得淋漓盡致,讓你隨著他的言語,或忍俊不禁,或怦然心動,或潸然淚下。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有一種神奇的、能將學生推入到“思考”之中的力量,教師不只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生活活動中,還能讓它走進學生的心靈里。
同樣一篇課文,為什么在名師教學時會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他們怎么會對文本有這樣深刻的領悟?我百思不得其解。最終還是校長一語道破了其中的奧秘:“備課的主要任務是讀課文,鉆進去做讀者,跳出來做學生。”
真沒想到,道理竟會如此簡單。
回想自己,長期以來備課時竟然一直忽略了“讀課文”這一重要環節,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讀參考書等輔助材料上。不是醉心于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就是翻看別人教案中新穎獨特的設計思路,早已脫離了課文本身,一味地刻意追求教學設計的特例獨行,這樣的語文教學又怎么會走向深入呢!
從那以后,捧著教材讀課文成了我備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我也從中受益匪淺,常會在讀文時閃出靈感的火花,獲得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有時甚至會把自己置于文中的情景中去切身感受,就在對文本的深入咀嚼后,我感到在每個詞的深處,我都參與了誕生。
不張揚的精彩。
在學校領導和各級教研員的鼓勵下,我逐漸走上了各級公開課的講臺,常有機會在一些教學觀摩活動中交流公開課。短短的幾年中,獲獎的公開課就有幾十節之多,這些成績的取得凝聚了太多給予我幫助的人的智慧和汗水,我也常在他們的支持下創造些小小的精彩。其實課堂上張揚的個性、激情的語言、瀟灑的動作無一不體現著眾人的心血。
這時,有人說我的語文教學有了些自己的特色,也有人說我對教材的認識有了些獨到的見解……面對這些肯定,我沒敢驕傲,反而更加賣力地在課堂上盡情地展示著自己。
然而,我卻錯了!我忘了自己的角色,忘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沒有學生,又哪會有教師?學生與教師的依存關系是不可逆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最后還是教研員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上課不是展示自己,而是忘掉自己?!?/p>
我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也找到了自己教學中最大的問題。課堂上,學生不是幫助教師展示自我的道具,他們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體。以前在上課前最常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課上得好看,現在才知道不是所有的賞心悅目的課都是成功的,更不能讓成功的公開課背后蘊涵著一些學生失敗的情緒。有時,課堂的結構可以不完整,但學生的人格發展要完整:教學的脈絡可以不夠清晰,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在教師的腦海里應該清晰:課堂氣氛不一定要堂堂火爆,但一定要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喜歡你的課。課堂,首先是一種生活,其次才是教學,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段生命歷程。
我懂得了教師的心里要時刻裝著學生,看不到教師張揚的課堂,才真精彩!
語文不是講出來的。
在這一次次的歷練中,我的教學技藝日漸成熟。正像一位特級教師所說的:“上公開課,就像家中來客必定要灑掃庭院、準備盛宴一樣,其中有準備的緊張,更有展示的興奮。正是那經常光顧的客人,使得我的‘家政技藝’一日千里?!?/p>
前兩年,為了苦練這種“家政技藝”,我曾經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學習和研究上,并把一些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收到了一些效果,但總感覺進步的速度大不如前,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似乎到了一個瓶頸期,無論怎樣都不能突破。就在這時,導師意味深長地對我說:“語文,總是彌漫在生活的角角落落,融解于心靈的一呼一吸,就像滋潤心田的山泉,應坐在幽谷中靜靜地聽?!?/p>
很快的,我便聯想到了武俠小說中的“無招勝有招”。的確,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教師上課時,心里不能只想著教學流程、步驟、環節,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幾分幾秒都有“科學”的設定。這樣做就缺失了教學的靈氣,教學的本真。
陪同、經歷,是語文學習的過程。沒有情感的教學,教學方法再好都是蒼白無力的。語文,不是講出來的,而應是一種精神的哺育,語文教師要站在文化精神平臺上教語文,這樣語言文字才有生命,一篇篇文章的生命才會與學生的生命融合。
教育是慢的藝術,語文教學更急不來。
語文教師是一個奢侈的職業。
我們怎樣理解語文,我們就會擁有怎樣的語文。它不僅是對秦磚漢瓦的向往和對唐詩宋詞的熱愛,它更是一種詩性的光輝、一種厚重的關懷、一種崇高的靈魂、一種堅定的人格。正像有人說的那樣:“語文是一切,覆蓋一切、穿透一切?!?/p>
近幾年,無論從事教學管理工作還是教學研究工作,我都會不斷地提醒自己,我是一名語文教師。而且,我也從沒有像今天一樣,對這份職業產生如此的敬畏,一瞬間,我忽然覺得這個稱呼竟會如此奢侈!這需要我們形成情性通達的精神氣質,需要我們樹立具有時代精神的教育者的人格風范,需要我們鍛造出教育人特有的專業義氣……而只有當我們擁有了這一切時,才能自信的說一句:“我是語文教師!”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無論選擇怎樣度過自己的人生,都應該找到一樣自己最在意的東西,然后去為它奮斗、拼博,甚至冒險?;蛟S在做這一切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你知道,在你心中這枚果實是值得你去榨成汁的,而“語文”,就是屬于我的這枚值得去榨成汁的果實。
仔細想想,這十幾年來師長們教給我的并不只是這些對于語文教學的感悟,還有什么呢?我明白了該如何成就夢想,明白了該如何嚴謹篤學,明白了該如何做一名稱職的語文教師……我想,他們傳授給我的是一種教書育人的使命感。
同時,我也感到,使我們這些教師精神抖擻、勇往直前的力量來自于每一個熱愛教育的同路人的執著。當我們呼吸、我們暢想、我們努力、我們奮進,甚至包括我們面對質疑的時候,我們都應時刻告訴自己:我們是幸運的語文教師,我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枚值得去榨成汁的果實!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