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常規管理是學校的核心,它不是轟轟烈烈的活動,而是扎扎實實的付出。因此學校的教學管理既要強調那些重要東西的重要,更要關注那些不重要東西的重要。基于這樣的工作理念,我們學校把教學管理的核心價值定在對常規教學中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層面上。看得見的講規則,定量化,抓落實;看不見的重交流,勤溝通,講實效。就教學常規的檢查而言,它是學校教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流程。如:課堂教學、備課、作業批改、教案書寫……等等,我校都已形成各自的量化考評體系。我們認為,如何對待量化考評的結論,是學校教學工作管理者的智慧所在。我們的做法是在反饋中做文章。
結合文本一對一反饋
每月一次的教案檢查、作業檢查,是最普通的教學常規工作。但是檢查后怎樣反饋?如何反饋?其中就有許多學問。以前我校是采取月總結的形式,面向全體教師進行教學常規工作的反饋。但是,時間久了感覺針對性不強,于是,就利用組長例會的時間,向組長反饋和通報一個團隊的情況。但是新問題又出現了,組長的傳達不能原原本本地讓每一位教師對自己本月教學常規工作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經過深思熟慮,“一對一反饋”策略在我的腦中誕生。所謂:“一對一反饋,就是檢查結束后,結合文本記錄單,教學領導與學年組、學科組教師一對一進行教案書寫、作業批改、聽課筆記的記錄等反饋”,其中有交流、有指導、有研討。在一對一反饋中,既樹立了“小團隊”中的樣板,又使教師們明確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可見量化的手段已成為一種激勵,隨之帶來的是教師們教學常規能力的不斷提升。
結合課堂教學群體反饋
俗話說:教學工作是學校的軟實力。教學中的某一環節出現了問題,勢必要影響教學質量。作為教學校長,我始終認為,有布置就要有檢查,有檢查就要有反饋,這已成為我的一個工作習慣。在我校如課前調講、優質課認證、領導集體調研、重大教學比賽的反饋,都采用群體反饋的策略。例如我校的優質課認證倡導的是團隊研修,我們認為優質課認證不是一位教師的成果,而是教研組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我校優質課認證須要過“五關”,即:集體備課關、試講關、正式講課觀、反思關、評課交流關,且分為青年教師、骨干教師、黨員教師系列。對于優質課認證活動,教學領導只參加觀課、反思、評課的環節,而這一環節面對的是教研組全體教師,是對教研組集體研究成果的認證。因此,教學領導就要以課堂教學為載體,采用群體反饋的策略,為教師們集體會診、把脈、進行專業引領。
結合典型事件網上反饋
網絡已成為每一位教師工作必不可少的媒介。我校的校園網和“復華教師工作群”就是教學常規管理反饋的一個平臺。對教師們教學常規執行的情況、對教師板書的書寫情況、對聽課筆記的記錄情況、對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等,教學領導都以照片或文本的形式,將典型的案例上傳到工作群中,隨時反饋、隨時提醒教師,其目的是隨時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樣板。如:“教學領導值日制”是我校教學常規管理的一項舉措,每天都有一位教學領導值日,對教師按時上課、課堂組織、按時下課、教學進度等教學常規情況進行檢查,檢查后隨時在工作群上進行反饋;在作業批改上有特色、作文評語恰到好處的、特色作業設計有創意的、聽課筆記記錄有思考的……教導處都一一進行拍照、上傳,引領教師們互相學習;每周兩板的粉筆字也是我校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在批改中發現哪個字寫錯的機率較大,哪個字的筆畫寫得不夠規范,正確的字怎么寫,馬上就會在工作群中引起討論,明晰方向。
可以說網絡反饋的方便、快捷,為我校教學常規管理的反饋注入了活力。
結合重點案例引領反饋
作為教學校長不僅要有教學管理能力,還要有教學指導能力。教學領導對學校發生的重點事件要有洞察力。如:在一次常規檢查中,發現教師們的反思不到位,對主題式反思的寫法也不清楚,只是在陳述教學現象。于是,我為全校教師做了題為“如何寫主題式教學反思”的講座,使教師明確了主題式反思的結構、寫法等。隨后教導處對教師們上交的主題式反思進行全面批閱,一一修改,且分學科進行引領式反饋,對存在問題的學科校長親自進行現場培訓。隨后教導處又利用網絡將教師們隨堂寫的較好的反思上傳到工作群中,供大家學習、思考和借鑒。
引領式反饋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了教學領導的執教能力。
結合教學實際階段性反饋
教學常規檢查要有隨時反饋,還要有階段性反饋。我校每月一次的面向全校教師的月總結,就是教學工作的階段性反饋。比如優質課認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質量監測的情況等,都要隨著實施進程,在月總結中進行專題式反饋。其目的是對全校教師的教學階段性工作,進行總結經驗,剖析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可以說教學常規管理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常規工作做不好,教學質量何談提高。我校遵循“抓實、抓細、抓準、抓牢”的原則,對學校的教學常規管理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我們認為教學常規工作的核心價值就是把天天做的事情做扎實,做細致。只有在扎實上,細致地去做,才可能凝結成具大的教學管理的效益,形成穩定、有序的管理機制,保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