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3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知識內容。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學生在計算時往往容易算成5×0=5,或者把積的書寫位置對錯,或者丟了末尾的0。所以本小節教材將這部分內容專門作為一段,安排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一般方法之后,以便學生集中學習在乘的過程中處理0的具體方法。
學生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一般方法,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處理好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難度不算大,但關鍵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其方法,并在計算時心細。
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分為3個層次,①根據教材的特點,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動畫情境,并呈現多種計算方法。②讓學生討論交流,理解和掌握算法。③加強不同層次的練習,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這樣安排,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提出有關的計算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啟發學生探索多樣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切實經歷學習計算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目標:
1.知道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結論。
2.理解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理,能正確地計算。
3.初步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1.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結論和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計算方法。
2.初步理解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道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視頻儀。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西游記》的故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西游記》中的蟠桃會,去學習一些筆算乘法的知識。
師:《西游記》中,玉帝為了降服孫悟空,讓它去看管蟠桃園,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多媒體展示。)
二、探究新知
(一)例5
1.孫悟空不僅偷吃蟠桃,還把蟠桃樹也給毀了。這時,七仙女奉王母娘娘之命來摘蟠桃,結果怎么樣呢?(多媒體展示。)
師:同學們,七仙女一共摘了多少個蟠桃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板書:0+0+0+0+0+0+0=0 0×7=0)
2.0×7=0你是怎么想的呢?
0×8= 0×2= 0×59= 0×1000=
師:你還能再說幾個這樣的算式嗎?能說完嗎?
師:你發現了什么?0乘任何數都等于0。
3.7×0等于多少呢?(板書:7×0=0)你是怎么想的?
8×0= 15×0= 361×0= 0×0=
師:你還能再說幾個這樣的算式嗎?能說完嗎?
師:看看這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任何數乘0都等于0。)
4.能把我們剛才的發現用一句話來概括說說嗎?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5.同學們,下面我們就來做幾道題,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P83做一做:在書上獨立完成。小組開火車匯報。)
(分類并發現規律,得出結論: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0和任何數相加都得那個數本身。任何數減0都等于那個數本身。)
完成練習十九第4題
(二)例6
1.借助七仙女摘桃子,我們知道了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這時,各路神仙都趕來參加蟠桃會,老壽星也來了,大家都向他討教長壽的秘訣。老壽星說:“長壽的秘訣有很多,運動就是其中之一。”
師:那老壽星每天是怎么運動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幅圖中你都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呢?
師:你能根據圖中的數學信息算出老壽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嗎?
2.指名列式,進行估算。
3.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習的筆算乘法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如何計算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板書: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
4.學生試著獨立計算,指名板演,交流算法。
探究為什么因數中間有0,積的十位卻不是0。
三、鞏固練習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老壽星每天是怎樣運動的,還學會了如何計算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可蟠桃會卻被孫悟空攪得亂七八糟,玉帝要派兵捉拿孫悟空,到底派誰去呢?玉帝決定出題考考大家,這可難壞了天上的大將軍,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
1.基礎練習
計算207×8 603×4 305×9
2.應用練習
(1)等邊三角形每條邊401米,周長是多少?
(2)一頭牛的體重是605千克,一頭大象的體重等于8頭牛的體重,這頭大象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呢?
(3)改錯:703×4=2852
208×3=604
904×2=188
四、拓展小結
師:在同學們的幫助下,這些天兵天將終于可以出發了,之后又演繹出了更多精彩的故事。
師:看到你們這么聰明,老師也想考考你們,敢應戰嗎?
7□□×3=21□6
師:同學們,這里既有我們以前學過的筆算乘法,還有我們今天學習的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下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末尾有0的乘法。
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上我實活并重,有效地落實三維目標,從教學實施上主要有以下優點和不足。
1.在情境的創設上,我尊重了兒童的年齡特點,由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導入,變靜為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引出了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知道了0×7=0。
2.教學方式上我注重學生的知識遷移,不僅使學生從圖中得出0×7=0,還利用學生已有認知的聯系,通過加法得出0×7=0。而7×0=0完全由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得出。我鼓勵學生從做題到出題,在大量算式的基礎上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對“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中“相乘”的含義揭示到位。
我能夠巧妙利用書上的資源,在處理“做一做”的內容時,不僅讓學生“做一做”,還加入了“分一分”、“想一想”的環節,既鞏固了“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這一結論,又得出了“0和任何數相加都得那個數本身”“任何數減0都得那個數本身”,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系統、更完整。
在豎式計算中,我有效、靈活地追問:“因數中間有0,積的十位卻沒有0,0跑到哪去了呢?”使學生既理解了算理,又明確了算法。
3.這節課的練習設計有梯度、目的明確、層層遞進,很好地鞏固了本課的重、難點。特別是最后一道開放題,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溝通了學生已有知識和即將學習的知識。
當然,沒有完美的課堂教學,本節課我對學生的關注有所欠缺,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課堂沒有預想的活躍。練習題中的改錯一題,在多媒體的設計上如果一題一屏,更有利于澄清問題的所在。練習中的最后一題,在問題的設計上針對性不夠強。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馬家溝小學)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