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艾 青
金秋十月,是收獲的季節,高山巍峨,大河蕩蕩,廣袤的土地麥浪滾滾,壯闊的山河雄渾磅礴。上下五千年,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戀深深根植于每個炎黃子孫的心中,無數仁人志士為了這份執著的愛奉獻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這份愛一直在延續,這是我們民族精神深刻厚重的力量。
如今,一個壯美的中國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但我們卻看到這樣的畫面——總有人在 “九·一八”紀念日警笛響徹的時刻問:“今天是什么日子?”某飯店的照片墻上明晃晃地懸掛著靖國神社的圖片,而老板竟渾然不覺;清明祭掃烈士陵園時學生們不知所以、嬉笑的面龐;面對社會中的弊端人們的習以為常、漠然視之……對這片土地的愛似乎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許多人淡漠了。我們不禁反思:這份愛是否依然深沉?
愛國主義是一面有巨大號召力的旗幟,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優良傳統。艱苦奮斗、辛勤勞動,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物質、精神文化財富;反對民族分裂和國家分裂,維護各民族的聯合、團結及國家的統一;面對外敵入侵,團結對外,英勇抵抗,維護祖國的主權和獨立;推動祖國的繁榮與進步……定義式的語言也許是理性的、刻板的,但字里行間都是深沉的愛的體現。
教育工作者,該如何保持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識,將理性的教育深入課堂,讓我們的孩子了解歷史、牢記歷史,并將其作為不斷進步的動力,這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一個不懂得熱愛自己祖國的民族是悲哀的,一個不懂得熱愛自己祖國的人是可恥的,這份深沉的愛的血脈必須永遠汩汩流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國學的逐步復興,看到了對歷史的尊重,看到了孩子們對祖國之愛的肅然起敬。要讓這份深沉的愛永遠延續、傳承下去,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汶川地震時天安門廣場的振臂高呼,民間保釣人士的英勇無畏,南海問題上國家鮮明的立場……一個個畫面讓我們知道了,這份愛依然那樣深沉,否則,為何我們的眼里常含淚水?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