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太會美,但愛看名模走時裝秀。崇拜地發現,模特們能將不同服裝演繹出萬種風情。于是,思想開始溜號——由模特服裝的光彩漫游到學生習作的修改技巧上來。
同樣的習作命題,同樣的習作要求,同樣的課堂講解,甚至同樣的練筆時間,學生寫出的作文質量卻千差萬別,不禁要思索:怎樣把寫出的東西變得漂亮光鮮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找個模特量體裁衣。就是說,選好一篇下水文,明確開頭、經過、結尾的大致框架。
然后,我想到的是——設計突出低調的奢華。要想設計一件簡約而不簡單的服裝其實很難,通常要有大師級的水準。同理,要想寫出一篇純以精神力量打動讀者的文章對多數學生來講并非易事。既然在服裝設計中我們可以以細節取勝,那么在作文修改中也可以植入幾處“修飾”畫龍點睛。習作時可以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要貼近生活
俄羅斯文學家契訶夫勸青年作者到農民中間去,在偏僻的驛站和農民的草房子里過夜,向他們學習語言。如果沿鐵路走,“務必要坐三等車,坐在普通人中間,要不然的話你就聽不到一點有趣的談話了”。只要做有心人,我們就可以學到許多樸實貼切的語言。比如,學生學過老舍的文章《貓》,文章先講大花貓的性格古怪,并在“古怪”前面加上“實在”一詞,然后具體講大花貓 “成天睡大覺” “什么事也不過問”, 接著又說“出走一天一夜” ,貪玩得連家也給忘了,“任你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這種通俗曉暢的語言,寫足了貓的古怪——既老實、又貪玩,親切自然。一個學生這樣借鑒:“小鳥從頭到腳一身黃,從遠處看特顯眼!一雙小眼睛炯炯有神地東望西望,好像在說:我還要熟悉熟悉環境呢!毛絨絨的羽毛下面,縮著兩個小紅爪子。它呀,連睡覺都跟別的鳥兩樣兒。”
善用修辭手法
修辭是使作文語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巧妙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耐看,不枯燥無味、易于理解。比如有一段描寫誠信的句子:“擁有誠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擁有誠信,一片小小的綠葉,可以傾倒一個季節;擁有誠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飛濺起整個海洋……”文段中比喻、排比兼用,色彩鮮明,極具感情色彩,讀起來朗朗上口,令人撫掌擊節。我們的學生也可以模仿一二:“對年少的人來說,成熟是長大;對跌倒的人來說,成熟是堅強;對逆境的人來說,成熟是一種堅忍;對愚鈍的人來說,成熟更是一種智慧……”
引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已積淀為語言中的精華,是語言寶庫中的珍珠和鉆石。作文時恰當引用,能給文章增光添彩,能更有力地說明道理,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從《學弈》這篇課文中,你想對不認真學棋的那個人說什么?學生就可以引用我國漢代學者董仲舒曾說過的“目不能二視,耳不能二聽,手不能二事”這句話闡明自己的觀點, 效果非常突出。
挖掘國學資源
古詩文、成語、對聯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恰當地使用更會為文章增色添彩,比如一篇學生習作里寫道:“有這樣一朵誠信的花,它誠信于愛情:這朵花里充盈著孟姜女的眼淚,雷峰塔下的感傷,遙望天河間的思念;這花,凝聚了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李清照的‘尋尋覓覓’,陸游的‘幾年離索’。這朵誠信的花,凄美、哀婉。”寫出以上文字的作者必定是熱愛國學的,而唐詩宋詞的植入的確為文章潤色不少。
關注新生詞匯
似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詞就在不斷產生,特別是不同專業、不同領域中的流行語,逐漸成了書面語中的新熱點。電腦領域的“平臺”、新聞媒體的“互動”、年輕潮人喜愛的“哈韓”“哈日”、體育術語“出局”“下課”、調侃語“有木有”“神馬”等,這些不斷涌現的新詞語突破常規,很有表現張力、極富幽默感。在寫作文時,可以恰當地運用一點,如:“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世界矚目,真是太給力了!”可使文章具有時代氣息。
力求語言風趣
語言風趣,能使文章輕松活潑,不覺呆板。比如有學生這樣描述:“每天‘夕陽紅’們都要迎接旭日東升,小公園里一片‘刀光劍影’。”其中,不說老年人而說“夕陽紅”,不明說耍刀舞劍晨練之情景,卻用“刀光劍影”來描摹,既含蓄又新穎,且不乏韻味。又有學生這樣寫:“為什么牛兒滿天飛,因為我班的男生正在地上吹。”這善意、風趣的語言寫絕了男生的“超級特長”——吹牛,更突出了集體生活的情趣。
總之,文章是語言的藝術。優秀的文章總是不乏別具匠心的語言。俗話說:人靠衣服馬靠鞍。寫作文如同走時裝秀一樣。文章要有文采,服裝要有光彩,才會給人帶來視聽盛宴。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