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及作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基于這一理念,兩位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訓練,緊扣文中關鍵字、詞、句,不斷品味、感悟、內化,引領學生真實地觸摸文本,使學生扎扎實實地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從而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兩位教師還非常重視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課前讓學生收集了夾竹桃的資料,學生交流夾竹桃的資料時,能從不同角度展示夾竹桃的特點,兩位教師的簡單點評更是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教學過程中兩位教師還做到了有重點、有層次地選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有所獲,在讀寫背誦幾個方面做到了實實在在地訓練,縱觀兩節課,主要呈現出以下不同的特點:
崔巍老師的課堂教學富有人文性,她認為人有人言、花有花語。崔老師從傾聽花的語言導入新課,使學生帶著興趣閱讀文本,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重視預習
預習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學習習慣。但是如果教師沒有明確的預習要求,學生往往滿足于讀讀課文,從而使預習流于形式。針對這一實際,崔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指名學生讀書、糾正字音、課前收集資料等形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把預習工作落到實處,為更好、更高效的學習打好基礎。本課的生字認讀很簡單,因而崔老師在課堂上沒有作過多的講解,只是提醒了學生“熏”字的筆順以及“參差”的讀音。根據學生的學情淡化了本課的生字詞教學,給學生朗讀課文留下了更多的時間。
以讀為本
讀通課文是學習的起跑線,教學中,崔老師實實在在地引領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在與文本“親密接觸”中感受夾竹桃的韌性,享受想象的奇妙,這是“讀進去”;而讓學生交流感受,談想法,抒發愛意,讀出不同感受,就是“讀出來”。在這一進一出中,學生越過文章淺表,進入了“文心”,從課文中走了出來,由課文獲得了對自我、對人生的感悟,使課文、老師、學生及作者之間的和諧交流對話得以實現。
讀悟一體
有效的語文課堂必須依靠最樸素的語文學習方式——讀和悟。整堂課上我們看到的就是單純的讀書、感悟和交流。讀書是學生獲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徑,讀書也是學生表達感悟和見解的有效載體。本節課上學生們圍繞“哪些語句能體現夾竹桃的韌性”這個主要問題引領學生默讀思考和動筆圈畫,崔老師給學生留出了大量的讀書時間,為學生讀出自己的思考、讀出自己的見解提供了有效的保證。崔老師讓學生經歷了自由讀、理解讀、感情讀這樣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可謂做到了讀有目的,讀有層次,讀有提高。正是有了讀的基礎,有了崔老師的點撥,才有了學生的感悟,感悟文本的語言、感悟蘊涵的人生哲理。教學中對于重點詞語“韌性”的理解和認識是循序漸進的,是立體的,是扎實的,從關鍵詞語的品味到課文的理解,到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學生充分揣摩了課文的語言魅力,領悟到作者遣詞造句的智慧。
情思并重
本課教學,學生的思考無處不在,表現為對詞語的理解、對畫面的想象、對語言的品味,還有對作者表達思路、表達方法的領悟等。例如:在學習幻想這一段時,讓學生交流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在此基礎上理解“葉影參差”“花影迷離”是作者產生幻想的原因所在,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那次幻想反復朗讀。從而使學生對作者為什么喜歡夾竹桃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聯想,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調動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將畫面轉化為文字,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字表面所蘊涵的奇妙之處,還引導學生悟出妙處之所在。正是有了情與思的交織,學生的讀書感悟才有了真實的意義,才有了持久的動力和張力。情只有在思的推動下,才能動心魄;思,只有在情的推動下,才能更深刻。學生把讀書的過程當做品味的過程,把讀書的過程變成思考的過程,即情思并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經歷了真實的學習過程,他們通過觸摸語言,加深了對季羨林先生所要表達的夾竹桃的形象美與精神美的理解與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使人文性突顯出來。而學生通過觸摸語言,這種人文的東西,也都具體化了,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再是灌輸注入,而是一種自然的熏陶感染了。
商哲浩老師用她獨創的教學設計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世界,巧妙地將大膽想象、語言訓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無窮魅力。綜觀整節課我們看到的是師與生的和諧,人與文的共融,想象與品味的交織,訓練與感悟的貫通。
讓語言訓練與朗讀感悟融為一體
以情境為載體,將語言訓練與朗讀感悟融為一體,是對傳統閱讀教學的一次超越。商老師充分運用了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意境的層層渲染中進行語言訓練。如果說夾竹桃的花色學生還僅僅只是看到了季老的“筆功”的話,那么教師在教學夾竹桃的韌性一節時,學生的的確確是一步步地走近了季老先生,甚至是觸摸到了季老的思緒和脈動。在教學漸入高潮的時候,這一環節的處理讓人難忘。教師首先用引讀的方式引出“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這個反問句,而后通過教師質疑、小組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季老先生用反襯的手法突出夾竹桃的韌性這一寫作特點的精妙之處。
商老師此處的朗讀訓練和語言訓練堪稱一大教學特色。教師引讀道“春天,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葉梅、丁香花都開得花團錦簇,但很快就凋謝了,而——”,孩子們自然而然地齊讀 “夾竹桃卻在那里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教師借此機會讓孩子們也像老師這樣引讀,在老師的示范下,一個孩子準確無誤地引讀道:“夏天,鳳仙花、石竹花、雞冠花、四色梅、江西臘、夜來香等花開得是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可是不久就黯然失色了,而——”隨后全體學生齊讀:“夾竹桃卻在那里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教師的一句“無論從春到夏,還是從 ——”學生隨即道“從夏到秋”教師的一句“無論是艷陽高照,還是——”學生馬上脫口而出“還是暴雨傾盆”這一系列的語言訓練無不體現著教師的良苦用心。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看來教師只要抓住語言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進行語言訓練,并把語言訓練和朗讀感悟有機地結合,學生就會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找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享受到祖國語言音韻美,意蘊美和修辭美。
讓大膽想象和文字品味融為一體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商老師執教的《夾竹桃》一課讓孩子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在學習“月光下的夾竹桃”一節時,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以及想象能力,進而來品味語言。
商老師一句“夾竹桃花色奇妙,韌性可貴讓季老和我們無不喜愛。可是那迷離的花影也著實讓人魂牽夢縈啊!”巧妙地過渡到“月光下的夾竹桃”這一小節。那如何讓學生品味到此段的精妙呢?商老師煞費苦心,借助視頻、音頻、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閉眼想象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想象:此時你還可以幻想到什么?孩子們在音樂的渲染、對文本的理解和教師的啟發下想象也是令人震驚的:“我幻想它是一匹駿馬,它居然就是一匹駿馬了。微風吹過,這匹馬就在那廣闊無垠的草原上奔跑了起來。”“我幻想它是田野,它居然就是田野了。這一堆影子是麥子,那一堆影子是高粱。碰巧有幾只小蟲子爬過,這就是田里捕蟲的青蛙。”“我幻想它是天空中的云朵,它居然就是云朵了。這一團影子是棉花糖,那一團影子是小兔,碰巧飛過了幾只小鳥,這就是小朋友的手了。”教師隨即借助學生此時的情感指導朗讀,這樣學生的讀書熱情被瞬間調動起來,讀的是有滋有味,入情入境。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邊品讀邊想象,讓學生走進文字所描繪的那個充滿夢幻的美好、神奇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審美意識、審美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老師巧妙地讓學生置身于文本中進行想象,并從中引發主體的言語生成、情感體驗、審美體味。由于學生“入境始于親”,介入到深切的體驗過程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認知的共識、情感的共鳴、心靈的共振,學生的豐富情感在個性化的言語實踐中盡情地抒發出來。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