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加了省級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感觸頗深。會前,有朋友戲說:“怎么,心理有‘毛病’了,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許,在教育教學中我也曾這樣想過:學生都是正常的人,沒什么心理疾病,哪需要什么心理教育呀!其實不然,此次培訓,令我耳目一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我們所想的只是對心理疾病的診治,而是在教育教學中無時無處不在的一種潛在的教育。正如馮恩洪所言“讓每個學生感動的教育就是讓學生享受的教育”。
站在學生的框架下說話
“站在學生的框架下說話”,這是此次培訓中我體會最深的一句話。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時每刻都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可想一想,有多少我們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說話呢?學生成績下降了,我們會說“你這一段時間,思想有波動,上課不夠專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學生早戀了,我們會開導說“你們還小,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努力學習”……我們何不換個角度,站在學生的框架下思考這樣的問題呢!記得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小學老師讓學生畫一幅太陽的畫,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畫了一個火紅的太陽,圓圓的笑臉。可只有一個孩子畫一個圓圓的太陽,笑臉上又戴一個大大的墨鏡。老師批評他說,“你畫的是什么呀,難道你連太陽是什么樣子都沒有看到嗎?”孩子很委屈,他告訴媽媽:“我看見夏天人們都戴墨鏡,我就想如果給太陽戴一幅墨鏡,人們不就都不用戴墨鏡了嗎?”多好的創意呀,竟被我們無情地扼殺了。
學生感受到你的愛了嗎
培訓時,老師問了我們3個問題:你愛你的學生嗎?我們都說愛。老師又問:你怎樣愛你的學生。我們答案種種。接著,老師又問:學生感受到你的愛了嗎?我們都無語了。
是呀,從事教育教學的我們,無一不都是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甚至于會把我們全部的愛都獻給我們的學生!常常是教師滿腔熱情,學生卻無動于衷、麻木無情;常常是教師苦口婆心,學生卻怨聲載道。所以有些人抱怨現在的學生太不通人情了,現在的孩子被父母溺愛壞了。這也許是事實,但反思我們的愛,是不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不是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呢?我們總是能記住“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我們難到不曾切身的感受到,就連我們吃藥都喜歡挑選糖衣的嗎?
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
會上,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伊拉克戰爭結束后,一位士兵想要回家,但他失去了右手和雙腿。于是,他打電話給他的母親。“媽媽,戰爭結束了,我想回家。”“好啊,回來吧,媽媽在家等著,爸爸、媽媽歡迎你。”“可是……媽媽,我的一位戰友,在戰場上失去了雙手和雙腿,他也想回家,可他擔心他的媽媽嫌棄他不再愛他了。”媽媽沉默了許久 “是啊,這可太麻煩了,他以后的生活可怎么辦呢?”放下電話,這位士兵將槍口對準了自己,扣動了扳機。聽后,我們沉默了許久。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那我們教師呢?對學生的愛也應該是這樣的吧。優等生不缺少你的這點愛,而恰恰是學困生,這一點點的愛對他們可以說是久旱逢甘露。這一點點的愛能夠讓他們重燃希望之火。我們何不把我們的愛多多分給最需要愛的孩子們一點呢?
這幾天,我正在讀馮恩洪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教育是智慧的事業,是激情的事業。當我們帶著激情,帶著智慧,走上三尺講臺時,我們就會欣喜地感受到,原來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教育需要智慧,教育是藝術,通過此次培訓,我愈發感覺到我要學的實在是太多了。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我們面對的學生每一天也都是新的,那么,我們的教育理念呢?
(作者單位:五大連池市尾山農場學校)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