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2年6月14日~15日,東北三省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協作第三屆年會暨東北三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型研究展示交流會于沈陽勝利召開。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各地市、縣的小學語文教研員、學校領導、教師共計1 2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歷時兩天,本著重實踐、重反思、重交流的原則,展示了不同課型的小學語文課例10節。會議特邀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崔巒教授進行了專題講座。在會上作課的教師有在本省甚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教師,也有在當地嶄露頭角的青年新秀。會議展示的課堂教學精彩紛呈,都集中體現了本次會議研究方向的理念,實現了針對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從理論到實踐層面的深入細致研究。
本次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全體與會教師在取得一致共識的基礎上,既落實了語文教學的本位是真實、扎實、樸實的課堂教學的回歸,又全面深入貫徹了《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精神。會議還進一步推進了三省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行動計劃課題的落實與實施。與會老師深有感觸地說:“這是近年來規格最高的一次會議,研究問題前瞻有效,解決問題立竿見影,收獲頗豐,學有所得,不虛此行。”本刊精選了我省3位教師的展示課展現給大家,力求給廣大讀者以啟示。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5年制小學教科書5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理解“山一程”“千帳燈”“聒碎鄉心”等詞語的含義,進一步讀懂詞作大意。
2.體會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思念之情。
3.提高有感情朗讀和有韻味朗讀詩詞的能力。
4.激發大家熱愛古詩詞、愿意主動欣賞古詩詞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體會詞中的思念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越讀越有韻味,越讀越入情入境。
教學過程:
一、初讀正音,掃清障礙
師: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首詞——《長相思》。它的作者是清代的著名詞人,叫做納蘭性德。請齊讀課題。(板書:長相思 清 納蘭性德)
師:這首詞究竟寫了些什么呢?下面我給每一位同學發一篇課文,大家來看一看。(發課文。)
請拿到了課文的同學輕聲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看看有沒有不好讀的地方,開始讀。
(學生反復輕聲讀。)
師:好了,都讀了好多遍了,對吧?有沒有不認識的字啊?
生:沒有。
師:那我考一考你們啊。在詩的下半部分有一個加拼音的字,誰能來讀一下這個字?
生:聒。
師:一起讀。(學生齊讀“聒”)接下來,我想請一名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詞。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師:好,他讀的時候每一個字的音都很飽滿,這樣更能充分地表達感情,而且讀得節奏很明確。比如說:“身向榆關那畔行”,在“榆關”后面有一個短暫的停頓,在“聒碎鄉心’”后面也有一次停頓,然后再讀的“夢不成”,這就是讀詩詞的節奏。(幻燈片出示帶節奏線的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 , 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析讀理解,讀通大意
師:(學生齊讀)非常好,看來同學們已經把詞作讀通讀順了。那么,你明白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學生思考,短暫沉默。)一定有能看明白的地方。這樣,請你跟周圍的同學交流一下這首詞主要寫了什么。如果有說不通的地方,大家互相補充。還說不通的,一會請你提出來,咱們一起來解決,好不好?(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巡視。)
師:好了,同學們。我剛才聽了幾組同學的意見,文章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能說得通,但是,也有一些說不通的地方。現在請你把這些困難提出來。
生:“故園無此聲。”
師:整個這句話都不好理解嗎?我們把關鍵詞找到。你覺得哪個詞不好理解?
生:應該是“故園”。
師:啊,是“故園”,咱們把它畫下來。再接著提,還有什么問題?
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這里哪個字有問題呢?
生:“更”。
師:“更”,好,畫上。還有什么問題?
生:“聒碎鄉心”。
師:這4個字都不懂?“聒”字在書下有注釋,看到了吧?
生: 聲音嘈雜。
師:那么差的就是這個“鄉心”還有“碎”,是吧?好,再說。
生:“山一程,水一程”的“程”字。
師:對了,這么問很好,問的很準確。還有沒有?
生:“身向榆關那畔行”的 “那畔行”。
師:這個詞在書下也有注釋。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生:向那邊走。
師:向哪邊走啊 ?
生:向山海關那邊走。
師:(板書:身向榆關。)山海關就在咱們遼寧,同學們去過山海關嗎?
生:(紛紛舉手)去過。
師:山海關的城樓上有幾個字,誰還記得是什么?
生:天下第一關。
師:哎,天下第一關。氣勢非常雄偉,它是中原和塞北的一個分界線,我們說過了山海關,就算進入到了關外,也就是我們東北地區。這個“榆關”指的是山海關。“那畔行”就是往那個方向走。書下有注釋。學習古詩文,請大家讀好注釋。還有沒有哪不好理解?
生:“夜深千帳燈”。
師:這句話中的哪個詞不好懂?
生:“千帳”。
師:還有沒有了?
生:沒有了。
師:這回沒了。好,這些問題一定有同學們能解決的。是不是?
生:我能解決“夜深千帳燈”中的“千帳”。我覺得“帳”應該是“帳篷”的意思,前邊還有一個“千”字,就說明帳篷很多。它不一定非得是一千個帳篷,但是它能形容這些帳篷不是一兩個,應該有很多帳篷都在外面露營。
師:說得非常好。在古詩詞當中出現這種“千、百、萬”的時候特別多,它們并不是實指一千個,而是非常的多。你能不能再舉一個詩詞當中出現這樣的例子?
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師:那就是好多好多的樹都落滿了雪花,像梨花開一樣,是吧?還有“飛流直下”……
生:“三千尺”。
師:那就說明那個瀑布特別特別的——
生:高。
師:是啊!那“千帳”呢,就說明帳篷特別特別的——
生:多。
師: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帳篷呢?
生:納蘭性德在清朝就是一名軍人。在圖中,他穿著鎧甲站在帳篷外,而且帳篷上方還有一面大旗。大旗好像是清朝軍隊的圖案,而且遠方還可以看見一些零星的也是大旗,可能是他們駐軍野外,就會有這么多帳篷。
師:看來你是看圖作出的猜測,是吧?這位同學特別善于觀察。不過單憑圖畫判斷還不完整,看大屏幕,這是關于納蘭性德的一些資料,這些對我們理解詞義很有幫助。
【幻燈片出示:納蘭性德是清朝著名詞人之一,有人說納蘭性德是清朝最有才華的一位文學家。同時,他又是康熙皇帝的御前一品侍衛。創作《長相思》時,他正跟著康熙皇帝一起去塞北(吉林,遼寧)一帶祭祀祖先。】同學們看到了吧,他跟皇帝一起來祭祀祖先。在途中停下來休息,所以才會有這么多的——
生:帳篷。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那種千萬頂帳篷千萬盞燈的場面,那是何等壯闊啊,誰愿意來讀一下這句話?
生:夜深千帳燈。
師:好,讀得很有氣勢。大家還能解決剛才提出的其他問題嗎?
生:我覺得“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就是走過了千山萬水。
師:“千山萬水”這個詞用得非常好,納蘭性德、康熙常年都住在北京,現在要到關外,得跋山涉水,這是一段艱難的旅程。同學們設身處地地考慮一下,再讀一讀這兩句話。
(3位同學讀這句話,越讀越有艱難跋涉的味道。)
生:我想大概解釋一下“風一更,雪一更”。我覺得“風一更,雪一更”的意思就是風刮過一次又一次,雪下了一次又一次。
師:據我所知,“更”在古代表示時間,古人把一夜分成5個更次,就是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兩個小時。好,那誰能再來解釋一下這個“風一更,雪一更”。
生:風刮了兩個小時,雪下了兩個小時。(大家笑了。)
師:刮這兩個小時風的時候就不下雪?過一會,開始下雪的時候就不刮風,是不是?
生:不是。
師:那怎么解釋好呢?
生:老師,我覺得可能是這天晚上風刮了一陣,雪也隨著風下了一陣。
師:啊,一陣風——
生:一陣雪。
師:一陣雪——
生:一陣風。
師:哎,對了。風雪——
生:交加。
師:非常好,咱們來讀一讀。(學生齊讀)再看看還有沒有其他問題。
生:我能解釋一下“故園”這個意思。我認為“故園”就是自己的家鄉、家園。
師:(板書:故園。)好。說得非常好。我們解釋好了“故園”,“故園無此聲”的意思也就通了。
生:就是沒有這樣嘈雜的聲音。
師:那么他的家園中會有什么樣的聲音呢?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生:鳥叫。
生: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有蛐蛐叫。
師:對呀,蟲鳴鳥叫,還有呢?
生:我認為北京應該充滿歡歌笑語。
師:納蘭性德的故園在皇城北京。此時,離開家鄉已經越來越遠了,快到山海關了,所以開始思念家鄉了。但是“聒碎鄉心夢不成”啊!怎么理解呢?
生:聲音非常的嘈雜,攪碎了我的思鄉之心,令我連夢都做不成。
三、品讀詞情,漸入佳境
師:那么,同學們,你想想,此時此刻,作者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思鄉。
師:如果說詞的上闋可以概括成“身向榆關”的話,那么下闋在“心”和“故園”之間大家看填一個什么字合適呢?
(學生紛紛發表意見,填“念、在、思、想……”,教師選擇了“念”,完成板書:心念故園。)
師:如果你能體會到他的這種思鄉之情的話,請帶著這樣的感情讀一讀這首詞。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 , 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師:我聽到他有一些思鄉的感情在里面了,但沒有作者那么濃,再讀讀。(又一名同學讀。)
同學們想想看,作者走過的山水越多,他和故園的阻隔就越多。對嗎?(幻燈片出示填空練習。)
生:對
師:我們將心比心地替作者想一想,再來讀讀這首詞。(又一名同學讀,感情加深了。)
師:作者離榆關越近——
生:他離鄉的距離就越遠。
師:你能體會得到嗎?那你再來讀一讀。(同學讀得很深情。)
師:周圍的燈火越明亮,越有皇家的威嚴——
生:他就越想家里的燈光。
師:你來讀一讀。(學生讀)是啊,皇家的燈火再輝煌也不如自己家的那點小燈火溫馨、幸福。周圍的景象、眼前的景象,越雄偉,越氣勢宏大,就越顯得家鄉——
生:溫暖。
師:同學們都理解了。讓我們來一起來吟誦一下這首詞吧。(學生齊讀)讀得非常好,我們都知道,詞是配合曲子演唱的,現代人根據這首詞的意思復原了《長相思》這首古曲,下面就讓我們來聽一聽用洞簫演奏的這首古曲。(教師和著樂曲吟誦之后,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在老師的朗誦中,你聽出什么了?
生:我聽出來老師讀得就像納蘭性德一樣思念自己的家鄉,尤其是后面的“故園無此聲”。
生:我聽出納蘭性德當時作這首詩時的處境和自己思鄉的感受。
生:我也能體會他現實的處境,因為北京與山海關隔了千山萬水。
師:同學們能從很多角度來分析為什么作者有這么濃的思鄉之情,真是太好了。大家看,有了音樂的幫助,同學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那就讓我們也和著音樂來吟誦一遍吧。
(學生齊誦。)
四、賞讀聯想,拓展回味
師:作為《長相思》這個詞牌,古今有很多文人都填過不同的詞,但是這個詞牌最適宜表達的就是思鄉之情。所以,下面讓我們看看其他的作者在填寫《長相思》時又寫到了些什么。這是一首南唐李煜的《長相思》,跟老師一起來輕聲地讀一讀。
生: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鞠花開,鞠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師:你能體會到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啊?
生:思鄉。
師:濃濃的思鄉之情就溢于言表,是吧?我們再來看下一首。這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長相思》,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師:從中你又能體會到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
生:思鄉之情。
師:看來大家已經讀有所感,讀有所悟了。同學們,白居易,李煜也好,納蘭性德也罷,他們都已消逝于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但是,由于他們創造了可以長留人間的不朽詩詞,因此他們可以被后世所敬仰,所記憶,他們的作品仍然被我們所吟誦,希望納蘭性德這首《長相思》能記在你的心中。能嗎?
生:能。
師:我們最后就跟著這悠遠綿長的洞簫之聲再一起輕聲吟誦一遍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生:《長相思》。清·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師:好了,這堂課咱們就上到這。下課。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