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3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
教材簡析: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分數概念很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幾分之一” 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后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設計時試圖借助一些圖形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通過演示和操作,使學生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為后續學習打下初步基礎。
為了讓學生在初次接觸分數時,對分數各部分名稱及含義有準確的認識,加深對幾分之一意義的理解,我把教材中放在第二課時“認識幾分之幾”中進行教學的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調整到了這節課。
學情分析:學生對于分數應該有一點模糊概念,知道“二分之一”是個分數,但并不清楚“二分之一”這個分數的具體內涵。由于是借班上課,并不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因此,期待通過折一折、說一說、寫一寫等形式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建立幾分之一的概念。
教學目標: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會讀、會寫幾分之一。
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發展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觀察、比較、操作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教學重點: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設想:
1.開展活動化學習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構建過程;
2.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深化對幾分之一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老師這次來哈爾濱參加比賽,想順道看望兩位老朋友,在準備禮物的時候遇到了有關數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4瓶酒。)
師:老師帶來了雞西麻姑山莊的特產——苦瓜酒,想把它分給兩位朋友,可以怎樣分?
生1:一人分2瓶。
生2:一個人分1瓶,另一個人分3瓶。
師:大家覺得按哪種分法去分公平呢?為什么?
生:我覺得每人分2瓶公平,因為兩個人分到的一樣多。
師:咱們班同學有個優點,回答問題能說完整話,能讓別人聽明白,真好!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分得公平、一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在分禮物的情境中重溫了“平均分”,為學習幾分之一做好了鋪墊。】
師:老師接受同學們的建議。(課件演示把4瓶酒平均分成兩份。)
師:我們用平均分接著分。老師還帶來了2袋雞西超級冷面店的辣菜,要把它平均分給兩個朋友,每人能分到幾袋?
生齊:1袋。(課件演示兩袋辣菜平均分給兩個人。)
師:我們用平均分繼續分:老師動手烘制了一塊松仁玉米做餡、小米面做皮的超大號月餅,想把它也平均分給兩個朋友,每人分到幾塊?請同學們想一想、猜一猜。
生:半塊。
師:對啊,就是半塊。你能用自己喜歡的辦法表示半塊嗎?(課件演示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
生1:在黑板畫一個大長方形,中間畫一條豎線,表示半塊。
師:你的辦法很直觀。
生2:在黑板畫一個小長方形,中間畫一條豎線,表示半塊。
師:你的辦法是剛才那個同學辦法的縮印版,你們倆的思路是一樣的。
生3:在黑板畫一個圓,中間畫一條豎線,表示半塊。
師:你的辦法不僅直觀,還很形象。
生4:在黑板畫一條線段,平均分成兩份,用其中的一份表示一半。
師:你的辦法很有數學味道。
師:其實,半塊也可以用數字表示。今天,老師就帶著同學們走進第七單元的學習,去認識數學王國中新的數字朋友——分數。
(板書課題: 分數的初步認識。)
【評析:教師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體會到學習分數的必要性,激起他們學習分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指導探索,獲取新知
師:像這樣,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多媒體課件演示例1分月餅的情境圖。)
師:誰能像老師這樣說一說月餅的二分之一是怎么來的?
生:把一塊月餅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拿出圓形紙片,分成一大一小兩份。)
師:我用這張圓形紙片代替月餅,我把它這樣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嗎?
生齊答:不是。
師:為什么?
生:因為不是平均分的,每份不是月餅的一半,所以不是月餅的二分之一。
師:那么請剛才那位同學再說說月餅的二分之一是怎么來的。
生: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辨析是否“平均分”,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平均分”是分數產生的基礎。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初步建立二分之一的表象。】
師:同桌同學互相說說月餅的二分之一是怎么來的。
(生同桌互說。)
(課件演示一塊月餅分成了兩個二分之一。)
師:每個朋友得到了月餅的二分之一,一塊月餅分成了幾個二分之一?
生:兩個二分之一。
師:我們在寫二分之一的時候先寫中間的橫線,它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接著在橫線下面寫“2”;我們要表示其中的1份,最后在橫線的上面寫“1”。
(生書空二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找到了月餅的二分之一,你還能找到其他物品的二分之一嗎?
生1: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2: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3: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
師:看來,只要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在我們喜歡的圖形上,你能找到它的二分之一嗎?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試著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顏色。
(生折圖形、涂色)
生匯報:把一張長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一張正方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一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1:每個圖形都平均分成了兩份。
生2:因為每個圖形都平均分成了兩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
【評析:教師通過有意識的追問,使學生感受到: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內化了學生對二分之一的含義的理解,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師:老師也折了一些圖形,同學們看看哪些圖形里的涂色部分是原圖的二分之一。
(出示練習,學生判斷。)
師:這個長方形雖然是平均分的,但涂色部分不是原圖的二分之一,猜猜它是幾分之一。
生:四分之一。
【評析:教師通過判斷練習引導學生深
化了對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時巧妙地引出了四分之一,可謂“一舉兩得”。】
師:這個長方形的四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
生: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板書:4份 1/4)
師:要得到一塊月餅的四分之一應該怎樣分?
生: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師:這個四分之一怎么寫?
生:敘述四分之一的寫法,其他學生書空。
師:我們猜到了長方形的四分之一,想到了圓形月餅的四分之一,你能找到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嗎?
師: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里的正方形紙,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顏色。先在小組里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動手。
(小組活動,匯報展示。)
師:折出來的圖形形狀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來表示呢?
【評析:教師引領學生再次經歷“觀察—比較—發現”的活動過程,使他們親歷分數的形成過程,進一步明確四分之一的含義。】
(三)認識幾分之一
師:同學們猜一猜還會有幾分之一。
生: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八分之一、一百分之一、一萬分之一……(師板書幾個分數。)
師:接著說下去,這節課能說完嗎?下節課再接著說,能說完嗎?為什么?
生:說不完。
生:可以分成無數多份,橫線下面的數可以有無數個。
師:是啊,因為整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我們就可以分成無限多份,就會有無限多個幾分之一。
師:這無限多的分數,都是由三部分組成的,每一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名字。
師:介紹分數各部分名稱及意義。
師:觀察這些分數的分子,你發現了什么?
生:分子都是1。
師:這樣的分數叫做“幾分之一”,今后我們還會認識“幾分之幾”。(板書:幾分之一。)
師:把課前用自己喜歡的辦法表示二分之一的同學請到黑板前,請他們用自己現在喜歡的辦法表示一百分之一,學生不約而同書寫了分數。
師:為什么改變方法了?
生:畫圖的辦法分成一百份太麻煩了。
師:你們現在喜歡分數了嗎?選擇一個分數,和它打個招呼吧。
生:四分之一,您好,我愿意和你做朋友!
生:您好,三分之一,我想和你一起學數學!
【評析:教師讓學生再次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一百分之一,實際上是讓學生把原有認知(畫圖)和新認知(分數)作對比,選擇優化的方法,使學生了解數字的簡潔美。】
三、反饋練習
師:你們的熱情感染著新朋友,它想考查考查你們對它的了解。
(課件出示練習。)
寫一寫:寫出陰影部分各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一。
辨一辨: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對嗎?
猜一猜:涂色部分各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一。
師:添上了幾條虛線,復雜的問題變得這么簡單了,虛線的功勞可真大啊!
【評析:教師設計的有梯度的練習,既讓學生鞏固了新知,又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有提高和拓展,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
四、全課總結
師:分數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快來看一看吧!(課件播放生活中的幾分之一。)
師:希望同學們用一雙數學家的眼睛觀察生活,發現更多的幾分之一。
【評析: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欣賞生活中的幾分之一,使學生真切地體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簡評:
崔老師的教學自然平實,注重實效。
崔老師能以學生為本,開展活動化學習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構建過程。在“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找一找”等教學活動中,學生手、口、腦、眼等多種器官參與學習,自主體驗、自主發現、合作交流,親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獲得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
生活情境中的數學資源也在崔老師的挖掘中走進了課堂,在“尋找生活中的二分之一”“欣賞生活中的幾分之一”等教學活動中,學生真切地體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深刻地感知了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價值,提高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和周圍事物的意識。
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崔老師的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有待今后教學中“刷新”,如導入部分預設不夠,時間過長;學生匯報沒有給予充足的時間,不能照顧全面;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單一。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