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學英語語篇教學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從語篇入手,以讀前、讀中、讀后為任務鏈,完成對語篇的預測、理解和拓展;一種是從生詞入手,先解決語篇中的重點詞匯、句型和語法難點,然后展開對語篇的理解和朗讀。其實,我們既可以將語篇完整地呈現,保持語篇完整的語用目的和語意功能,也可以抓住語篇與詞匯、句型的有效關聯,將它們合理整合,最終通過多種方法的有效選擇,達到語篇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注重整體性原則,保持語篇完整的語用目的和語意功能
語篇教學講究整體呈現,整體感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進行語篇教學時,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目的,展現給學生完整的語言概念,在具體語境中教學單詞、句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知、理解和運用所學語言。
1. 聚焦話題,整體感知
在引導學生走進語篇前,我們可先著眼于單元話題,在學生和單元話題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讓學生通過預測了解語篇。課文插圖是學生進入語篇的第一張門票,它們既是文化背景知識的載體,也是文本主題意義的直觀表現。觀察課文插圖,展開合理想象,能很快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弄懂語篇中的主要意思。
2. 自主品讀,形式多樣
略讀是指粗略的閱讀,大致的瀏覽。學生在略讀時可以跳過某些細節,有選擇地進行閱讀。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和不理解的句子時,學生可以把它跳過去,讀懂大意即可。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通過問題引領,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在和答案“捉迷藏”的同時,既大致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精讀是指反復仔細的閱讀。語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課文,還要讓其讀懂課文;不僅要理清課文的脈絡,還要對詞匯、語法、句式、篇章等進行系統的學習。以任務促讀,正好符合了精讀的要求,使學生的閱讀思維更加活躍,有效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在教完前言后,我讓學生精讀對話,帶著任務,完成俱樂部各個成員的信息采集。學生自己完成,教師結合板書校對。校對過程中相機教授新單詞:British,the UK,French, the USA, American和新句型:Do you speak... ? Yes,I do./No, I don’t.
T: Are they from the same country?
Ss: No.
T: They a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教授新單詞country, different, 了解country的復數變化規則。
精讀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但語篇閱讀的要求不能僅停留于此,還要加強朗讀指導,通過多種朗讀方式的有效結合,使每個學生會讀、愛讀,并能讀出語感。
3. 有效拓展,提升內涵
讀后活動既是對語篇教學效果的檢測,也是對文本內容的運用和拓展。教師可以設計各種任務或活動來內化語言,完成從知識汲取到能力發展的過渡。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我把課文內容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What does Liu Tao need?第二部分:Who’s Peter?第三部分:What is Liu Tao going to tell Peter?利用這三部分的分塊板書,在課堂最后一個環節,我安排學生先對課文進行分塊復述,然后進行整體復述。對學生而言,不僅讓他們嘗試了說英語的樂趣,同時也為培養他們英語表達能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引領他們逐步完成從知識文本走向生活文本的轉變。
二、運用整合性原則,保持語篇與詞匯、句型的有效關聯
如果一篇語篇中生詞較多,而且因為生詞的障礙影響了對整個語篇的理解,我們可以先處理生詞,再進行語篇教學,否則勉強進入語篇教學,也會因為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似懂非懂或囫圇吞棗,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華而不實。
1. 以舊帶新,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
以舊帶新,就是從學生的印象中找出與生詞意義相同的詞或熟悉的語句來幫助學生理解原句中生詞的意思。這種點撥方法形象生動,學生理解透徹,記憶牢固。
如教學新版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 2 Our school building,語篇中有這樣一句話“One is on the third floor, and the other is on the fourth floor.”學生對“One...,the other ...”這種句式比較陌生,我則借助多媒體顯示4組圖,分別是一大一小兩個蘋果、一長一短兩支鉛筆、一胖一瘦兩個玩具貓和一高一矮兩個洋娃娃,每幅圖下配以句式“I have two ________. One is ________, the other is ________.”通過直觀形象的對比,學生在填空的同時,很快便理解了句子的含義。
2. 聯系上下文,幫助學生進行語義猜測
閱讀材料中,每個詞都與它的前后語境互相制約、互相關聯。我們可以利用周圍語境來推測、判斷出某些生詞的詞義。學生掌握這種方法,對降低生詞率、排除閱讀過程中生詞的干擾和最終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
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1 Who is younger?語篇中有這樣一句話“You are the only child in your family.”對于“only”一詞,在學生通讀了整個語篇之后,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T: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Jack’s family?
S: Three.
T: Who are they?
S: …
T: Does Jack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S: No, he doesn’t.
T: So he is the only child in his family. What does “the only child” mean?
S: It means “獨生子”.
3. 借助已有知識,幫助學生進行簡單的語義轉化
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生詞。如果一遇到生詞就去查字典,或者跳過去不看,都會影響對文章的理解。對于一些簡單的,容易找出近、反義詞的詞語來說,可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用找近、反義詞的方法來進行簡單的語義轉化。像這樣的例子,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如favourite - like... very much;absent - be not here;uncle - father’s brother or mother’s brother…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基礎,很快便能將新詞用于自己的口頭表達當中。
當然,在閱讀教學中掃除生詞障礙的工作一定要適可而止,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處理生詞時,我們也不能單純地教單詞,而要把它代入所要操練的句型或再置情境。
綜上所述,對于語篇教學,無論我們選擇從語篇入手,還是選擇從生詞入手,只要我們基于兒童立場,保持“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教學順序,將真實的閱讀過程還給學生,保持學生閱讀過程中良好的思維狀態,我們的語篇教學就不會失去“兒童味”,“條條大路通羅馬”。無論哪種教學方式,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不斷反思,才會使語篇教學接近它所要達到的理想效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光榮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