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語壇論劍欄目自提出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到廣大讀者獻計獻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歷了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期文章,針對2011年6期“語壇論劍——關注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六)”中《從自由讀之怪象引發的思考》一文,提出了朗讀教學的指導策略與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提請大家關注。
朗讀既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手段,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這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十分重要的。筆者經實踐研究,總結了10種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朗讀教學策略與方法:
1.文通字順通暢讀
文通字順通暢讀即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語句讀通順。通讀是感知教材,以了解教材的整體結構及學科知識體系的大致脈絡為目的,是對教材初步的感性認識。通過一遍又一遍的通讀課文,使學生達到字字音準,句句流暢,文通字順。它是朗讀的儲備和醞釀階段,也是閱讀理解的基礎。
【案例】《新型玻璃》教學片段
生:(讀)19《新型玻璃》。夜深了,從一座陳列珍貴字畫的展覽館里,突然傳出了急促的報警聲。警察馬上趕來,抓住一個劃(丟掉“破”)玻璃企圖盜竊展品(丟掉“的”)犯罪。
師:停下來,這句話再讀一遍。眼睛看準,不要慌。(第二遍該生仍然把“破”丟掉了。)
師:再看,“劃”后面還有一個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會改好的。(該生第三遍終于讀對了。)
師:對了!“破”字讀出來了,第三遍讀對了。向人介紹介紹你的經驗,好不好?怎樣才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生:要看準課文。
師:對!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
生:三遍!
師:三遍不行四遍。反正多著呢!這就是你的經驗,再往下讀。(該生一直讀到“抓住了……罪犯”都沒錯一個字。)
師:非常好,非常好。接著往下讀。
…………
2.設計問題理解讀
理解就是學生用自己的體會來感受到教師提出問題的想法,閱讀中的理解常以回答問題的方式來進行。從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所給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通過朗讀,表現出理解的不同程度或不同水平。設計問題理解讀,適合提問后的朗讀。
【案例】《花種》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這段話,思考有幾種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
“鮮花朵朵,爭奇斗艷,芬芳迷人。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放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
生讀后回答問題。
3.領會感悟體驗讀
“領會”指領悟了事物中蘊涵的道理并對其深有體會。領會是建立在對某一特定事物進行深入思考與悉心體悟的基礎之上的。真正的領會,歸根到底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悟。真正的感悟來源于人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體驗”也叫體會,是用自己的生命來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體驗到的東西使得我們感到真實、現實,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領會感悟體驗讀適用于重點段教學的朗讀指導,教師可結合著設計的問題指導學生朗讀,并通過“把文章讀在臉上” “從你的聲音里聽出你的理解”這樣的要求來指導學生體驗感悟。
【案例】《“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教學片段
師:讀下面這段話,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體會。
這些年來,我少年時代聽到的這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我的耳際:“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我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刮倒。我從心底里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在愛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駛去。
生讀后交流體會。
師:帶著你的理解、感悟和體會再讀這段話。你的體驗會更深刻!
4.傳情達意表演讀
表演讀,就是通過再造想象、創造想象,把頭腦中平時所積累的表象挑出來重新組合成文章中所描寫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有形有色的事物,達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見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點;如臨其境,感到環境的恬靜或歡騰、曠遠或險峻……傳情達意表演讀可以用自讀自演,同桌一讀一演,上講臺邊導邊演等形式。
【案例】《全神貫注》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帶著動作讀第二自然段,一會兒找同學到前面來表演讀。
學生自由帶動作朗讀。
學生表演讀。
生:“一會兒上前(端詳、比畫),一會兒后退(上下打量、左右比較),嘴里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想象可能說什么);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想象可能爭吵什么)。他把地板踩得吱吱響,手不停地揮動……越干越有勁(動作更快、更有力),情緒更加激動了(爭吵更激烈)。像喝醉了酒一樣,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喊、吼、跺腳、拍腿……)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羅丹才停下來,對著女像癡癡地微笑(想象可能說些什么),然后輕輕地吁了一口氣,重新把濕布披在塑像上。”
(括號里的詞是學生表演的動作。)
師:這樣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了羅丹工作“十分投入”、“全神貫注”、“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如癡如醉”、“忘記一切”。
5.理解內化積累讀
豐富的語言文字積累,不僅要靠多讀,還必須要求熟讀以致背誦下來,進而理解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理解內化積累讀即通過朗讀過程中的多讀達到背誦下來的程度,讓學生多獲取語言材料,儲備豐富的語言文字材料,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通過朗讀、背誦,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語感。理解內化積累讀適合教學要求背誦的段落,通過多讀,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完成朗讀。
【案例】《圓明園的毀滅》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讀這段話,一邊讀,一邊記住每句話中重要的詞語。
生:“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師:去掉文中的詞語能填上嗎?
圓明園不但( ),還收藏著最珍貴的( )。上自先秦時代的( ),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 )和各種 ( ),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 )、( )。
生填空讀。
師:去掉大部分的內容還能填上嗎?
圓明園 。上自 ,
下至 ,所以 。
6.調換詞句對比讀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朗讀教學中的對比手法運用,有利于充分顯示人物、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人物、事物的特點,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促進學生的理解、體會。
【案例】《小珊迪》教學片段
師:請你讀讀這兩段話,說說“我”斷定他不是哪種人。
我給了他一先令,他轉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見他回來,我想可能上當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斷定他不是那種人。
生:他不是那種占便宜的人。
師:我知道你心中有種種答案,就帶著你的答案來填填那個括號,讀出你的斷定,讀出你的信任。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貪小便宜的人!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自私自利的人!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小偷小摸的人!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不守信用的人!
師:所以帶著我們的斷定,帶著我們的信任,我們斷定——
生:他不是那種人!
7.推進情感復沓讀
復沓,又叫重章、重言、復辭、重復,是重復使用同一詞語、句子或句群。運用復沓,可以加強語勢,抒發強烈的感情,表達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增強語言節奏感。突出人物特征,強調語氣和感情。
【案例】《搭石》教學片段
師:你們從哪兒體會到這幅畫面的美呢?
生:我從“協調有序”體會到美。
師:怎樣的動作才是協調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順序,配合得很好。
師:這是從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
師:你聯系下文理解了。讓我們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組學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們合作著讀一讀。
師:(指這組問)你們現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師: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進水里,有信心嗎?
生:有。
師引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2:緊跟上去。
師:(速度漸快)前面的——
生3: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4:緊跟上去。
師:(速度再漸快)前面的——
生5: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6:緊跟上去。
師: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
生齊:輕快的音樂。
師:讓我們繼續走在搭石上,這邊兩組走前面,這邊兩組走后面。
師:前面的——
生(組1):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組2):緊跟上去(速度漸快,引讀3遍)。
師: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指揮吧。(生搖頭)對,其實又沒有人指揮,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
生:協調有序。
師:原來這樣的動作就叫做——
生:協調有序。
8.以評促讀評導讀
在朗讀教學中如果能及時適度地作出評價,就能保持、激勵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因此,在課堂教學的朗讀訓練中,老師要特別重視以評促讀,培養、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案例】《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這段話,體會暴雨的猛烈。
“然而,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沒喘氣兒,一連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來。”
生讀很平淡。
師:雨下得大不大?
生:不大。
師:誰能再讀得大一些?
(生讀。)
師:大多了,但沒有達到暴雨的程度,誰能讓我們身臨其境,仿佛看到暴雨!
(生讀。)
師:感謝你,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令人恐怖的暴雨場景。
9.奠定基調引導讀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和學生對讀,起到示范、引導的作用,教師的讀奠定基調,使學生快速進入文本內容,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潛能,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氣息。
【案例】《船長》教學片段
師:從這番對話當中,你又感覺到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船長?請你說。
生:我覺得他是一位指導有方、鎮定自若的船長。
師:好的,還有嗎?請你說。
生:我覺得哈爾威是一位做事果斷的船長。
師:請坐,好的。還有嗎?你說。
生:我認為哈爾威船長是一位忠于職守的船長。
師:忠于職守,把自己的職責考慮得是那樣清清楚楚。真好。同學們,把你對哈爾威船長的這種感受通過朗讀來表現,好嗎?
生:好。
師:自己先練一遍。就練這段對話,可以對照屏幕,好嗎?
學生練讀。
師:誰來讀船長的話?(巡視)那么多的同學想讀船長的話,好的,想讀船長的話都可以站起來。你們都當船長,我當船員。(學生們都站起來)可以看著屏幕讀。因為是簡短有力的對話,后面有幾句老師把提示語去掉了。(齊。)
生:洛克機械師在哪?
師:船長叫我嗎?
生:爐子怎樣了?
師:停!同學們,不夠了,照這樣讀下去,時間不夠了。(范讀:)洛克機械師在哪?(齊。)
生:洛克機械師在哪?
師:船長叫我嗎?
生:爐子怎樣了?
師:被海水淹了。
生:火呢?
師:滅了。
生:機器怎樣?
師:停了。
生:奧克勒大副?
師:到!
生:還剩多少分鐘?
師:20分鐘。
生:夠了,讓每個人都到小艇上去。奧克勒大副,你的手槍在嗎?
師:在,船長!
生: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師:請坐,同學們。你看,多么精彩而傳神的對話呀!就我們學習的這兩段對話,一個臨危不亂,忠于職守的船長,就再現于我們的面前。看看事實(輕聲,也許是激動,手勢高揚),在整個救援工作過程中,哈爾威船長都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
生:船長。
10.開擴視界拓展讀
拓展閱讀,就是以課文為中心,拓展到閱讀有關作品。比如說,從節選課文拓展到讀整篇文章或者整篇作品;從讀課文的引文擴展到讀引文出處的全篇;從課文擴展到與課文內容相似或寫法相近的其他文章;從課文擴展到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從課文到閱讀文章作者的傳記,對課文作者作品的評論。又比如從課文中所寫的某個人物、某種景物、某個事件、某種細節、某種寫法甚至是某句話、某個字也可以拓展到閱讀相關作品。開擴視界拓展讀可以拓寬閱讀的范圍,擴大讀者的視野,便于溝通課內、課外閱讀,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使所學的知識網絡化,立體化,綜合化。而且,可以在知識的相互比較、補充,融合和重新建構中,使學生開拓思路,閃出火花,涌現創意。
【案例】《賣木雕的少年》教學片段
師:我的遺憾學懂了。那少年為什么遺憾呢?
出示: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生:他是因為我不能把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生:他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給我而且也不能讓我感到很欣慰。
師:難道只是因為這個嗎?
師:我們來讀讀上面的話。
媒體出示:“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再讀一遍,第一句你會發現什么?
生讀。
師:再讀一遍,因為——
生:不能帶回中國感到遺憾。
師:遺憾與我是中國人有關系。老師把這段話改一改,再讀一讀。
媒體出示: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少年為我這個中國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讀著讀著,你心里一定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你想問?
生:為什么我這個中國人不能把木雕帶回國,而他感到遺憾呢?
師:是啊,為什么因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遺憾呢?而且遺憾著我的遺憾呢?
師:同學們,這和中非友好往來有關系。
背景音樂起,出圖片:
師:我們中國曾派專家到那兒幫助他們,如果現在你就是那個少年,請你跟我一起回憶,中國曾經派遣了100余名高級農業技術專家,到非洲指導農作物種植。
師:如果你就是那個少年,也許你吃的蔬菜就是——
生:中國的專家幫助指導栽種的。
出圖片:
師:中國曾派出了100多個醫療隊支援非洲;如果你就是那個少年,你的家人有可能接受過——
生:中國的救治。
出圖片:
師:中國幫助修建了全長1 860公里的坦贊鐵路。為建設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共發運各種設備材料 近100萬噸,先后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近5萬人次,高峰時期多達16萬人。在這項工程中,中方有64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贊比亞前總統尼雷爾是這樣稱贊的 :“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是對非洲人民的偉大貢獻。”
師:也許你從小到大無數次聽大人們講過中國人修這條鐵路時的感人事跡。
如果你就是那個少年,你看到中國阿姨的背景,此時此刻,你的心一定久久不能平靜,你會想什么?
生:中國人為我們做這么多,我卻不能給他一個小小的木雕。
師:是啊!少年又會為中國阿姨做什么呢?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