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版小學語文教材5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體會兩則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2.掌握一種閱讀寓言和學寫寓言的基本方法。
3.拓展遷移,進行快樂讀寫。
教學重點:掌握閱讀寓言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時尚的網絡材料賦予寓意。
教學過程:
一、抓住一個問題
師:課前同學們預習了“快樂讀書屋”里的課文《寓言兩則》,你覺得哪個字音容易讀錯,哪句話不太好讀?
生:《伯樂相馬》里的“撫摩”的“摩”要讀“mó”不是“mé”。
師:領讀一下這個詞。
(生領讀“撫摩”。)
生:《魯王養鳥》里有個詞叫“供養”,供是多音字,這里應該讀“gōng yǎng”。
(生領讀。)
生:我覺得《伯樂相馬》里第五自然段的第二句話不好讀,很長,要注意停頓。我來讀讀:“它一邊揚起蹄子……回蕩在太行山的峰巒之間。”
(生齊讀。)
師:下面老師抽查一下你們課文讀得怎么樣。哪則寓言難讀點?
生:《伯樂相馬》。
師:那就讀這篇吧。老師找6名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
(生讀,師生糾正 “一匹” “太行山”的讀法。)
師:課文就讀到這兒了。現在老師想問問你們學習這課最應該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生:知道兩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師:說得好!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為每一個寓言都要說明一個道理。
師:還有根據嗎?
生:課文前面有一段話,大家一起看:“寓言一般都是說明某個道理的。讀一讀這兩則寓言,想一想每則寓言說明的是什么道理。”
師:很會看書,他剛才讀的叫“文前提示”,學“快樂讀書屋”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提示——提示就像指示燈,讀前一定要看清。
師:法國寓言作家拉·封丹曾說過:“一個寓言可以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那寓言里哪里是身體,哪里是靈魂呢?
生:靈魂就是說明的道理,身體就是故事。
師: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首先要讀懂這個故事。快速瀏覽課文,一會兒說說兩則寓言各講了什么故事。
(生瀏覽課文。)
師:誰來說說《伯樂相馬》?
(生概括時有一定困難,不是啰唆就是不完整,老師逐步引導讓學生明確按起因、經過、結果幾個要素來概括比較簡潔。最后學生概括《魯王養鳥》的主要內容很順暢。)
師:我們知道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接下來我們看課文哪里不是直接寫那個故事的。瀏覽后畫出來。
(生讀結尾段。)
師:這兩段文字不是直接講述故事了,相當于——
生:靈魂。
生:道理。
師:是直接揭示道理嗎?老師覺得它更像一座橋梁,我們通過它可以更好地理解要說明的道理。我們離開故事的外殼,聯系我們的生活,聯系什么樣的人群,看能悟出什么道理。
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不愛護動物,做一些傷害動物的事情。
(師提示要脫離開故事,不再說關于動物的事了。)
生:在生活中有許多人才,需要我們去發掘。
師:能舉點例子嗎?
(生沉默。)
師:你平時是不是看小品呢?(生搖頭。)但你一定聽說過一個名字吧?誰啊?
生:(齊)趙本山。
師:那趙本山就是——
生:伯樂。
師:那千里馬呢?
生:二人轉。(眾笑。)
生:千里馬是趙本山所收的徒弟,有小沈陽、湯潮……
師:聯系生活實際找到了,你也是寓言作者的知己。的確,是趙本山發現、發掘小沈陽,把他帶上了春晚,才使他一夜之間紅遍了大江南北。從這你悟出什么道理呢?
生:優秀的人才大有人在,關鍵是有沒有人發現。
師:所以說更需要什么人啊?
生:更需要發現人才的伯樂。
師:接下來我們學習《魯王養鳥》,還是按照知、悟、聯的方法,即知道講了什么故事、悟出要說明的道理、聯系生活實際深入體會。故事梗概我們說過了,講講說明的道理吧。
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否則會事與愿違。
師:這句話老師聽著耳熟啊!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有別的感悟也可以。
生:做什么事都要從實際出發……
師:不然會怎么樣?
生:把海鳥養死了。
師:(笑)又回到故事里了,好容易走出來就不要急著回去了。
生:做什么事都要從實際出發,不然就可能好心辦壞事。
師:好,是自己的話,是自己的理解,有進步!
生:我用8個字概括:脫離實際,事與愿違。
師:很精練!是自己的總結。
師:聯系生活實際,脫離故事外殼,回到生活中,回到人群中,想想魯王相當于什么,海鳥相當于什么。
生:在生活中,我覺得有時魯王就相當于我們的父母,海鳥就是我們自己。父母總逼著我們學這學那,說這都是為我們好,而我們自己一點不感興趣,學習效果很差,讓我們很苦惱。
師:體會得很深!理解得很到位!
二、引出一段古文
師:兩則寓言學完了,但我們學的都不是原文,看看課文下面的小字,你們想提什么問題?
生:書上注明《魯王養鳥》是“據《莊子》原文改寫”,我想知道《莊子》是什么書,原文是什么樣?
師:想看原文嗎?
生:(齊)想!
(出示原文: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shāng)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xuàn)視憂悲,不敢食一臠(luán),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生:(驚訝)就這么點啊!
(生默讀。)
師:誰來試試讀一讀啊?
(一生讀,基本流暢,只有后一句斷句有困難,贏得全場掌聲。老師領讀最后一句。)
師:讀后有什么感受啊?
生:很枯燥,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生:有很多字不認識,很拗口。
師:有不同感受嗎?
生:語言非常簡練,也挺有意思的。
師:是的,盡管有些拗口,但語言非常典雅、莊重、凝練,有韻味。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古文,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以后你們會接觸到一些這樣的古文。
師:下面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讀。老師讀一句現代白話文,你們對一句古文。我說——從前,有一只巨大的海鳥,停落在魯國的城外。古文說——
生:(齊)昔者海鳥止于魯郊。
師:我說——魯王把它捉來,把它當做尊貴的客人,供養在廟堂里。每天魯王都叫人演奏樂曲給海鳥聽,還用最豐盛的宴席招待它。古文說——
生:(齊)魯侯御而觴(shāng)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
…………
師:讀得怎么樣?
生:(喜悅地)挺好!
師:(笑著)給自己鼓鼓掌吧!(掌聲。)
三、進行一次演練
通過對讀,古文的大體意思基本就懂了。還想讀一篇嗎?看看自己能懂多少。還是用剛才學習的方法來學習。
(出示古文:葉公好龍。生朗讀,簡述故事。)
生:說明的道理就是表面喜愛的不一定真正喜愛。
師:在我們的學習中、生活中,有這樣的人或事嗎?小組討論一下。
生:我在一本書里看到,有一個女孩兒是瘋狂的追星族,特別喜歡歌星劉德華,都三十多歲了,但心智還停留在十五六歲,整天就想見劉德華,到處追劉德華,弄得傾家蕩產。
師:有一些聯系,是與喜歡、喜愛有關,但還是有區別,寓言里是真龍來了,葉公嚇跑了;而現實生活中是劉德華沒有見瘋狂女孩兒,瘋狂女孩兒要氣死了。(眾笑)盡管你說的與寓言里人和事有距離,但有自己聯想也值得表揚。
生:我喜歡NBA球星姚明,我的臥室里貼了很多他的海報,我非常想見到他。
師:見到了嗎?
生:有一次我到上海見到他了,我的個還沒到他腰呢,我有點怕,不敢接近他了。
師:你能見到姚明是一種榮幸,但感覺是恐懼,不是喜歡了,你是個小葉公。
生:喜愛什么不要太癡迷,要適可而止,比如追劉德華那個瘋狂女孩兒,可以喜愛歌星,但不能尋死覓活的。
師:哦,從古老的寓言里悟出新的道理。
生:看到別人學鋼琴,自己也買鋼琴。
四、補寫一個結尾
師:在生活中,我們人和動物之間經常發生一些故事,有的也可以編成寓言。老師前幾天就從網上看到一個真實故事,題目叫《“跳傘驢”》(讀) ——
前不久,在俄羅斯南部亞速海灘上,當地幾名商人把一頭驢子綁在降落傘上從飛機上拋下,希望借此吸引游客光顧他們的私人海灘。不想,“跳傘驢”阿納普卡一跳成名,并享受了明星般的待遇:“跳傘驢”阿納普卡從家鄉來到首都莫斯科,一路上受到粉絲們熱烈追捧。它還住進克里姆林宮的高檔馬廄,享受的待遇是“沙皇級別”。生活起居24小時有專人照料,有專人為它洗澡、修蹄、按摩、降溫,一位“驢語者”每天會來與它交流,房間每天都開著空調,喝純凈水,用專用香波,還有專人為它準備食譜……
(生笑。)
師:這相當于寓言的身體有了,你能不能給它安個靈魂,續個結尾呢?
(生面有難色。)
師:不用急,不用慌,打開課本想一想。重點應該看哪一部分?
生:結尾。
師:對,可以模仿寓言的結尾寫一寫,當然也可以自己創編一個結尾。
(生思考、完成結尾。)
師:大家匯報一下吧。
生:我模仿的是《伯樂相馬》的結尾——后來有人說:“世有跳傘驢然后才有明星驢。跳傘驢常有,而明星驢不常有。”
生:我仿照《魯王養鳥》的結尾寫的——其實,粉絲們是用供養人的方法來養驢的,而不是用養驢的方法來養驢,“跳傘驢”不一定幸福、快樂。
生:我用中國一句古話結尾,叫“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師:同學們寫的各有特點,很不錯。
五、自留一個作業
師:這節課你們憑自己的力量讀懂了幾則寓言,還知道了讀寓言的方法,有很大收獲,同時也會有一些疑問,那就結合自己的收獲或疑問給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業題吧。
生:回家再讀讀這兩則寓言,再好好理解一下。(有學生笑。)
師:不要笑,再讀讀學過的課文也不錯啊,古人云:“溫故而知新。”希望你有新收獲。
生:我回家想看看找找《戰國策》這本書看看。
師:這本書很難懂,但有這種愿望已經很了不起了。
生:我回家再找幾篇古代寓言故事讀讀。
師:這個作業簡便易行。
生:我想寫一篇人與動物有關的寓言故事。
師:能自己寫寓言故事了不起,有創意,老師找時間一定要看看。下課!
(作者單位:雙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