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角”這部分知識,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2年級上冊時,學生就學習了“角的認識”,能夠從生活中找到角,對角有了初步的了解,在2年級下冊時,又進一步學習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于“角的分類”這節課,學生只要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并且弄清它們與直角間的關系就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因此學生不能感覺太困難。所以本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能夠認識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系。使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認識平角和周角的同時,體會到數學與生活間的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喜歡數學、學好數學的決心。高老師和呂老師的這兩節同課異構,從教學目標的確定和落實上看,都能準確地確立教學目標,并且能很好地落實。從兩節課看,教學效果都很好,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兩節課。既然這兩節課是同課異構,那么它就存在相同和不同之處。所以下面從“同”和“異”兩方面來談一談這兩節課。
一、相同之處
(1)恰當把握教學目標
上面筆者已經介紹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從高老師和呂老師這兩節課上看,兩位老師都能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都能做到重難點突出,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實現了對學生“四基”的培養。
(2)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許多數學知識與生活有密切聯系,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原型”,兒童的生活經驗是他們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也是《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版》里提到的10個數學課程與數學應當注重發展的核心概念之一 ——幾何直觀。學科直觀是很重要的,數學所有結果是看出來的,不是證出來的。如呂老師的課,學生學習平角和周角的過程中,就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進行的。學生用準備好的長方形紙先橫著對折,再豎著對折。然后讓學生觀察折出的角是什么角、有多少度。再把剛才用紙折的直角打開,讓學生觀察這個角是由幾個什么角構成的。然后老師又用課件演示兩個直角變成一個平角,最后又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角操作,使其成為直角,再旋轉成一個平角。使學生認識了平角并且知道了1平角=2直角;在學習周角時也一樣,通過學生觀察教師用扇子的演示,使學生認識了周角,同時也清楚了周角與平角和直角之間的關系。學生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后,呂老師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平角和周角;高老師在教學平角和周角時,不是用語言介紹什么是平角和周角,而是先畫出平角和周角的符號,讓學生根據角的定義,首先判斷這兩個是角。對于周角比較難理解,所以高老師又用折扇進行演示,引導學生根據角的特征認識了平角和周角,然后又讓學生找出身邊的平角和周角。所以說,兩節課都能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進行教學。
(3)加強動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兩節課對于平角和周角的學習,以及平角、直角和周角間的關系,都是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下完成的。如高老師對于平角和周角的學習,至于什么樣的角是平角,什么樣的角是周角,為什么說這樣的角是角,這一系列的問題都由教師適時地點撥,學生通過自主活動找到答案,對于平角、直角和周角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生的量來獲得;呂老師關于平角和周角的學習以及平角、直角和周角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學生動手折紙,用眼觀察折后的紙和紙扇等,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并且了解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所以說,兩節課的重難點部分,都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習得的,不但加強了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能力的培養,而且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關注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
數學的基本思想是數學課堂的靈魂,是數學知識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單純是數的計算、形的研究,貫穿始終的恰恰是數學的基本思想。那么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學完數學以后,很多數學知識你都忘了之后,你還能留下的東西。所以這兩位老師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關注了數學思想的滲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識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數學思想。如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認識平角和周角,運用了建模的基本思想;在探索平角、直角和周角三者之間關系和對頂角間關系時,運用了推理的基本思想;在給角分類時,運用了歸納的基本思想。
(5)課堂教學追求返璞歸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過濫地使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不僅無法體現教師應有的教學基本功,而且嚴重忽略了學生學習心理的狀態,扼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我覺得這兩位老師的多媒體運用恰到好處,他們不是整堂課都用課件,而是能夠從課堂實際出發,合理使用多媒體。如高老師,整節課只是在平角和周角的符號和鞏固訓練時運用多媒體;呂老師只是在學習平角和周角時,為了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一個數學的東西而使用了多媒體。所以說,這兩節課沒有嘩眾取寵、重形式而輕實質,而是非常樸實的兩節課。
二、不同之處
(1)新課的導入不同
課堂導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伊始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學環節。成功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產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愿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教學導入的方式有很多:開門見山導入新課、設置懸念導入新課、直觀演示導入新課、趣味方式導入新課、復習舊知導入新課……呂老師采用的是復習舊知導入新課的方式,而高老師采用的是開門見山導入新課的方式,對本節課來說,這兩種方式都可以。但是筆者覺得,如果本節課能設置一個趣味性故事情節,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對這5種角進行分類。這樣就激發起學生渴求新知識的愿望,學生的興趣濃了,學習勁頭也上來了,效果會更好。
(2)教學方法的不同
數學的教與學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重要方面。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教就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數學教學的課堂應體現3個主體的原則:即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師生是共同活動的主體。所以說,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的培養?,F在的課堂要求我們培養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本節課,在對于平角和周角的認識過程中,兩位老師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高老師首先讓學生觀察平角和周角的符號,根據圖示的特征判斷這兩個符號首先是角,這也就從本質上使學生對平角和周角有了認識,然后又通過量角的度數,判定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并進行分類;呂老師首先讓學生動手折紙和用紙扇演示,使學生認識了平角和周角,然后根據角的度數進行分類。
如果把兩位老師的做法綜合一下,本節課效果會更好。比如高老師這節課,他給出了平角和周角的符號,然后通過度量給角進行分類。這里存在3個問題:①缺少了生活中平角和周角的實物原型。②缺少了學生對平角和周角的形成過程的體驗。③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因為銳角、鈍角和直角三者間的關系在2年級時已經掌握,所以在角分類時,只要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即可,不必要進行度量;只有在確定直角、平角和周角三者之間準確關系時,才需要測量。這里測量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驗證,這種方法最好也是讓學生自己尋找。
呂老師這節課,主要存在兩個問題:①本節課雖然有了生活中平角和周角的實物原形,但是缺少把實物原形抽象成數學符號的過程。因為教師演示和學生體驗的只是平角和周角形成的過程,教師并沒有把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抽象成數學符號;②缺少科學驗證的過程。對于直角、平角和周角三者之間的關系,學生只是通過觀察得出的結論,但是缺少度量這個驗證的過程,不利于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所以說,如果把這兩節課融合一下,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這兩節課將更加完美!
(作者單位:伊春市教師進修學院 鐵力市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