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5年級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材簡析:
本節課在本冊教材的第二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我在教學中既拓展使用教材,又遵循教材的內容,采用觀察七巧板拼圖、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從多角度思考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問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學情分析:
5年級的學生在第二單元的教學中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計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課教學使學生對學過的圖形進行鞏固,同時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拼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轉化的思想,將不規則的平面圖形轉化成已學的規則平面圖形來解決問題,學生可能在分割與添補的方法的運用中有困難,我就將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七巧板引入課堂,在具體操作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歸納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并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從多角度思考解決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問題。在有效的情境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感知策略
師:今天,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份小禮物——七巧板拼圖送給你們,想看嗎?那一起來猜猜我拼的是什么吧。(師動手拼魚、兔子、貓。)
師:喜歡嗎?那同學們來觀察一下這兩幅拼圖,有什么共同特征嗎?
生:都是由七巧板拼成的。
生:面積相等。
生:都是由幾個圖形拼成的。
師:也就是說都是由幾個簡單圖形組合而成,那你能給這樣的圖形起個名字嗎?
生:七巧板拼圖、動物拼圖、組合圖形。
師:這樣的圖形就是組合圖形。如果讓你求這些組合圖形的面積,你還會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組合圖形的面積。(板書:組合圖形面積。)
【設計意圖:將原來簡單的復習平面圖形改由七巧板拼圖引入,既是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到新奇、好玩,讓教學更生動,同時也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什么是組合圖形,為下一步的學習做鋪墊。】
二、動手實踐,引入策略
1.通過學生動手拼圖,初步感受簡單幾何圖形可以拼成組合圖形
師:在桌上,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你能選擇其中的幾個也來拼成一個喜歡的組合圖形嗎?現在請同學們動手拼擺,將拼好后的圖形固定在卡紙上。老師要選拼得漂亮的作品到黑板上展示。
(生動手拼圖,師找出3幅組合圖形及一幅疊加圖形到黑板上展示。)
師:組合好的同學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用了哪些圖形。組合成了什么圖案?怎樣來求它的面積?
師:拼完了嗎?舉起來互相欣賞一下。好,一起再來欣賞一下這幾位同學的作品。來,和大家交流一下,這個組合圖形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怎樣來求它的面積?
生1:我是用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拼成了一個帆船,用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再加上長方形的面積就可以了。
生2:我用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組合成了一個筆筒,用三角形的面積加上長方形的面積就能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了。
生3:我是用3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拼成了一個圣誕樹,用3個三角形的面積加上正方形的面積就是這個圖形的面積了。
師追問:仔細觀察一下,你同意這位同學的說法嗎?說說理由。
生:我不同意他的說法。因為雖然用的是3個三角形。但在拼圖形的時候另外兩個三角形被上面的圖形擋住了,所以不能將3個三角形的面積相加,應該用一個三角形面積+兩個梯形面積+一個正方形面積才是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觀察,愛動腦筋的孩子。的確,我們在組合圖形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種疊加現象,如果出現這種疊加情況,其實就改變了原來圖形面積的大小。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這幾名同學的發言,我們知道了,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相加方法。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傾聽的孩子。將幾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相加可以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你們太棒了。不僅拼得好,而且很善于總結方法。為了獎勵你們,老師就把這些美麗的圖案作為禮物送給大家了。好,現在請先將它收好,放到書桌的左側。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學生動手拼組合圖形——交流過程——研究面積——總結方法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組合圖形面積與簡單圖形面積的關系,體會組合圖形是由簡單圖形組合而成的。這樣的活動使得學生學習由簡到難、層層遞進,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感受中體會知識的本質。也為分割法、添補法的學習做好鋪墊。】
2.探索求不規則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知道了用相加的方法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老師這里還帶來了一個組合圖形,同學們來看看,這個組合圖形你還能求出它的面積嗎?(課件出示教材例題圖。)
師:請同學們拿出書桌內的學具卡片,動腦想一想,你怎樣求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咱們比一比,看一看誰的方法既簡便又與眾不同。
(生動手研究例題圖。動筆畫、剪刀剪、動手折……把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在黑板上展示。)
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辦法,你們太了不起了,那現在把你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1:我將這個組合圖形分成了兩個長方形,用兩個長方形的面積相加就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
師:你是將這個圖形轉成了我們熟悉的長方形。你真是太聰明了,是啊,我們既可以把簡單圖形拼成一個組合圖形,也可以把一個組合圖形分成學過的簡單圖形。那你能給你的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
生:折分法。
生:分割法。
師:那我們可以準確地把這種方法叫做分割法。
生2:我也是用分割法將這個圖形分成了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生3:我也是用分割法將這個組合圖形分成了兩個梯形。
生4:我和他們的不同,我是添補上一個正方形后變成一個長方形,然后再減去添補的面積就求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我把這種方法叫做添補法。
師:這位同學的思維很獨特,是運用的添補的方法。
生5:我將組合圖形分成多個三角形。再將這幾個三角形的面積相加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師追問:那同學們覺得這種方法怎么樣?
小結:我們在分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割的簡單圖形越少,其解題方法也將越簡單。
師:咱們同學真是太聰明了。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找到了求組合圖形的面積還可以用分割的方法、添補的方法。都是將組合圖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簡單圖形。這種轉化的思想也是一種有效的解題策略。
3.運用方法,出示數據計算,解決例題
師:剛才所研究的這個組合圖形就是小華新家的客廳平面圖。(課件出示例題。)
師:這幾天他想在客廳鋪地板,所以特意將測量的數據帶來,想讓咱們同學幫他算一算,你愿意幫他嗎?好,一起來看看他都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數據。(學生審題)。請你選擇其中一種方法計算出它的面積。
(指名板前演算,反饋匯報。)
師:經過同學們的幫忙,相信小華一定能買到合適的地板。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尊重教材,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思維,也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組合圖形可以分成簡單圖形,簡單圖形可以拼成組合圖形。這樣的設計環環相扣,突破知識的重難點,實現“由簡單出發,向本質邁進”這一教學設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拓展延伸,應用實踐
1.同學們已經會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那現在我們來做幾道練習,敢接受挑戰嗎?好,我們來看教材76頁練一練第一題:你能將下面的圖形分成哪些我們學過的圖形?
學生交流、匯報。小結:同學們可真聰明,找出了這么多簡捷的分割方案,看來解決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分割成簡單圖形來計算。
2.教材76頁第二題,這道題請同學們獨立完成。
3.你能巧算陰影部分的面積嗎?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為學生呈現了這樣一道須要翻轉填補的提高題,意在練習有梯度,激發探究欲望。同時促進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四、總結全課
師:這節課,同學們充分運用轉化的思想,在探索活動中歸納出了分割法、添補法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并且運用了多種策略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真是太了不起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組合圖形處處可見、應用廣泛。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動腦思考,就會掌握其中的規律。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為此,本節課的教學圍繞這一思想主要突出了以下幾方面:
1.在充分的觀察和感知活動中,理解和建立組合圖形面積的概念
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通過幾個簡單的圖形組合欣賞,告訴學生組合圖形的概念。而本節課的教學從生活中的七巧板引入,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數學源于生活。七巧板拼圖讓學生通過觀察共同的特征,初步感受什么是組合圖形。這一感受是源自學生主體的。
2.在充分的操作與合作交流中,體會組合圖形與簡單圖形之間的關系
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組合圖形可以分成簡單圖形,簡單圖形可以拼成組合圖形,這樣學生在充分的感知、實踐、領悟中學習新知、建立良好的數學模型,為后面的分割法、添補法的學習做好鋪墊。學生在任意的拼擺中,疊加情況的研討,又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面積方法的強烈愿望。教師很好地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觀察、交流的活動,這一系列的探索、交流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形成和建構,培養了學生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3.滲透了轉化的教學思想,鼓勵學生多種解題策略
本節課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通過例題圖的研究環節,使學生借助已經建立的知識體系,在不斷探索、交流中尋找多種解題策略。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發揚教學的民主性,以學生為探究主體,充分運用轉化的思想將復雜的圖形簡單化,使學生的思維過程盡可能地顯露。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實現了教學設計初的“從簡單出發,向本質邁進”的主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展開探索性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滲透了多種解題策略及轉化的思想,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引導性,有利于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作者單位: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學)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