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2012年3月31日。
活動地點:哈爾濱市香坊區香安小學校
活動主題:語言文字訓練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和基礎。
活動形式:課例觀摩、主題辯論。
承辦單位:哈爾濱市香坊區小學語文“青青子衿”語文專業社群。
參加人員:哈爾濱市小學語文論壇成員。
活動過程:
一、開場白
王傳賢:各位老師,我們今天在這里進行的是哈爾濱市小學語文第19期教學論壇活動。今天的活動一共安排了兩項,首先是觀摩香安小學宋月娥老師的3年級閱讀課《月球之謎》,接下來我們將圍繞“語言文字訓練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和基礎”這一論題進行辯論。
二、課例觀摩
香安小學宋月娥執教3年級閱讀 《月球之謎》
【課前活動】
師:同學們,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有很多標準,記憶力就是其中之一。我想考考同學們的記憶力,可以嗎?
生(齊):可以。
師:我說一個詩句,看看誰能夠記住。
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生重復詩句。)
師:這是古人對月亮最初的認識。
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生重復詩句。)
師:很多詩人都借助月亮抒發自己的感情。
師: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
(生重復詩句。)
師:多美的夜色啊!
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學生迫不及待地接下句。)
師:看來同學們的記憶力真的好,聰明得很啊!
【教學過程】
(一) 別稱導入,引出月亮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幾個詞,誰會讀?
(出示第一組詞語:嫦娥 玉兔 廣寒宮)
師: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它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事物。
生:玉兔是嫦娥的寵物,生活在廣寒宮里。
師:語言真簡練,把3個事物之間的關系說得清清楚楚。
(出示第二組詞語:銀臺 冰輪 玉盤 冰鏡 團扇 金波銀鉤)
師:這些詞語中藏著一個秘密,它們都代表著同一種事物,是什么呢?
生(齊):月亮。
師(教師點擊圖片,一輪圓圓的明月緩緩升起):月亮不僅名字多,它還有很多我們人類至今都沒有弄明白的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月球之謎》。
師:“之”是古文中經常用到的一個字,可是在我們的課題中還是第一次出現,你知道它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嗎?或者你能用個什么字來代替它?
生:“之”就是“的”的意思。
“月球之謎”就是月球的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別著急,多練習幾遍再向下進行。
2.分自然段讀課文,適時指導學生朗讀。
3.課文中寫了哪些月球上至今都沒有弄明白的謎呢? 請你在書上做好標號。
(三)以講激趣,品詞析句
師:這篇課文主要為我們介紹了3個月球之謎。我們來練習講一講,怎么樣才能講得明白呢?
生:講得要熟練。
生:要有重音,有輕重快慢。
師:同學們,就按照我們剛才說的方法,試著讀讀第一個謎,看誰讀得最吸引人,最能讀出月球的特點來。
師:誰來讀讀這第一個謎?
生:“把細菌撒在從月球帶回來的塵土上,細菌一下子都死了,難道這些塵土有殺菌的本領嗎?”
師:我很欣賞他的朗讀,他強調了兩個詞,讓我們感覺細菌在月球的塵土上死得又快又徹底。哪兩個詞?
生(齊):一下子、都。
師:(課件上這個詞語顏色變紅。)“一下子”是說殺菌速度——
生:快。
師:“都”表示——
生:全部。
師:又快又徹底,誰愿意再來讀一讀?
師:兩個詞語就一下子讓我們領教了月球殺菌的本領。作者用詞真準確。可是有個詞,我覺得用不用好像都一樣啊——難道。
比較兩個句子,體會去掉“難道”這個詞行不行。
生:加上“難道”更能表示懷疑,覺得不太可能。
生:“難道”這個詞讓人感覺很不可思議。
師:老師也想讀一讀,你聽聽老師讀的有什么特點。(在“難道”后停頓。)
生:老師在“難道”后面停頓了再讀的。
師:你覺得這種讀法怎么樣?
生:我覺著這樣停頓一下讓人印象更深刻了,還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師:多么神奇的月球之謎啊!同學們,這篇課文是向我們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詞極其準確。請同學們讀讀第二個謎,你發現了哪些作者用得非常準確的詞語,把它圈畫出來。
(一生讀。)
師:你強調了“特別”這個詞語,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水藻在月球塵土里長得非常鮮嫩青綠。
師:可不嘛,真是格外鮮嫩青綠啊!
師: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不是沒有不同,而是沒有明顯不同。
師:同學們的精彩朗讀給月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老師也想讀一讀,咱們比一比看誰講得最吸引人,最能講出月球的特點來。
師:真是令人費解!剛才我們不是說課后要把月球之謎講給家長或者小伙伴們聽嗎?那我試著不看書來講講好嗎?我哪里講錯了你可以幫助我啊!
師:“一項研究結果說,月球上曾經有過火山活動。從月球帶回的……”
生:(紛紛說)不是“帶回”,是“采回”。
師:哦,這么細微的差別你們都能聽出來,真細心!一字之差,有那么重要嗎?“采回”和“帶回”有什么區別嗎?
生:采回是用工具把它取出來。
生:帶回是很隨便的,采回是經過挑選的。
師:“從月球采回的一塊巖石,它的年齡已經有46億年……”
生:(紛紛說)不對不對,丟了一個“估計”。
生:這個詞語不能丟,估計是不確定的,如果不加這個詞,就是一定的了。
生:不加“估計”就說明月球上采回的石頭一定是46億年了,加上就不確定了,或者是47億年,或者是43億年。
師:雖然用了“估計”,不是準確的數字,但是不確定就是不確定,這更顯示出作者用詞準確和嚴謹的態度。
師:從月球采回的一塊巖石,估計它的年齡已經有46億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的石塊。月球比地球的年齡還大?
生:落下了“難道”,沒有謎的感覺了。
師:看來要想把月球之謎準確地講述出來還真不容易呢!
(四)課外拓展,學會選材
師:課文為我們介紹了月球的3個謎,是不是月球的難解之謎只有這3個呢?
生:不是,文章中在3個謎之后用了省略號,說明還有其他難解之謎。
生:課文最后一段寫:“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說明還有其他的月球之謎。
師:是的,月球上還有許多難解之謎,我也收集了幾個,同學們來看。
(指名讀補充資料一:純鐵粒子不生銹……)
師:多奇怪啊,你一定想問——
生(接讀):月球純鐵粒子中有防止生銹的成分嗎?
師:加個什么詞更能加強反問的語氣?
生:難道月球純鐵粒子中有防止生銹的成分嗎?
師:純鐵不生銹在科學界可是從來沒遇到過的。
(指名讀補充資料二:受撞擊會發出巨響……)
生(質疑):難道?
生:難道月球是空心的嗎?
生:難道月球是銅做的嗎?
生:難道月球也有磁場嗎?
師:關于月球的謎還有很多很多,同學們,我就不明白了,這么多難解之謎,作者怎么不都寫在文章中呢?
生:如果寫得太多了,文章就太長了。
生:寫得太多,人們就看不下去了。
師:例子太少不足以說明問題,太多了就會啰嗦復雜,選擇3個最有趣最吸引人的例子才合適。
(五)展開遐想,感受奇異
師:同學們,正是因為月球有這么多難解之謎,所以,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出示:月球是從哪兒來的?上面有些什么東西?它跟地球一樣嗎?)
(學生齊讀。)
師:這是遐想,所以,讀的時候要輕一點、慢一點,虛無縹緲一點,把人們帶入遐想。再來一遍。
(學生讀。)
師:看到這美麗的明月,你有哪些遐想?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里面真的有桂花樹嗎?住在里面的嫦娥姐姐是不是很美麗?
師:你的遐想真美好。
生:我想我可不可以到月亮上生活去。
師:你的想象超越了現實,這就是“遐想”。
生:月亮表面為什么會發光啊?
師:你這悠遠的思索和超乎現實的想象就是美好的遐想。(師板書:美麗的遐想。)
古代詩人在皎潔的月光下也有很多美好的遐想,還留下了很多千古傳頌的詩句,我們一起輕聲地讀一讀吧!
生: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
峽深明月夜,江靜碧云天。
師:不僅有美妙的詩句,還有那么多動人的傳說。月亮上真的有桂花樹嗎?真的有嫦娥嗎?是啊,什么都沒有。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首次登上月球,他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異的景色:
生讀: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卻灑滿燦爛的陽光。月球上滿是塵土、巖石和環形山,沒有水,沒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師板書:奇異的景色。)
多么奇異的景色啊!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我相信隨著探索的深入,人類還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引讀)月球之謎。
三、教師辯論(節選)
王傳賢:《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這是課程標準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觀點。這一性質的提出,也把我們的聚焦點放到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上。如何理解《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這一性質呢?由此我們又想到了在90年代末引起廣泛爭議的語言文字訓練,這二者之間又存在怎樣的聯系呢?為此,我們在這一期的語文論壇開展“語言文字訓練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和基礎”主題大辯論活動。
(一)香坊區小學語文“青青子衿”專業社群教師辯論
郭聰(主席):首先由正方一辯選手發表立論陳述。
宋月娥(正方):什么是訓練?訓練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學習和輔導掌握某種技能。什么是語言文字訓練?一切聽說讀寫訓練都是語言文字訓練。什么又是語言文字運用呢?新課標中指出:“語言文字運用包括生活、學習、工作中一切聽說讀寫活動和文學活動。”
先說生活。幼兒咿呀學語就是最好的證明。倘若不是父母有計劃、有步驟地示范、訓練、糾正懵懂無知的孩童,孩童又怎么會掌握一個個的音節、詞語、句子?再說學習。以我剛才的這節課為例。“難道”一詞,看似普通,實則非常重要。正是有了“難道”這個詞才讓一個個月球之謎更加不可思議,才讓疑問的語氣更加強烈。所以,我把“難道”一詞的教學作為本課的一個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學習、積累、運用。接著說工作,以我們教師這一行為例,請問:無論是課堂語言還是書面語言,哪個不是通過訓練才能運用自如的?最后說文學作品,這就更毋庸置疑了。
綜上所述,生活、學習、工作中一切聽說讀寫活動和文學活動中的語言文字運用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訓練,都必須以語言文字訓練為前提和基礎。
宋小玲(反方):語言文字訓練不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和基礎。所謂的前提與基礎,字典上有明確的解釋,它是指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如果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語言文字運用都要從訓練開始,那該多么可怕啊!
首先,《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改動最多的是語言的表述。如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關于“語文素養”的描述,強調初步掌握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習慣,提高道德修養,增強審美情趣等。重視讀書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能力。適當降低難度,多認少寫等。如果我們一味強調“語言文字訓練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和基礎”,那定是對新課標的曲解或誤讀。第二,宋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語言文字訓練是很扎實有效。課堂上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就是很好的證明。上課伊始,教師充分調動起學生以往的知識積累,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了新的環境并肯定了自我,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如果沒有這些前提和基礎,會有后面對文字的咀嚼和回味嗎?第三,讓我們來關注一下我們祖國的未來。“君不見,各科作業滾滾來,不到深夜頭不抬”,“君不見,眾多學子苦堅守,朝如青絲暮成雪”。如今課業負擔重、學生壓力大而導致的悲劇還少嗎?而這些是不是教師的過度訓練而惹的禍呢?
宋艷(正方):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語文素養須要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過程中獲得。這節課中“采回”“帶回”的換詞訓練,“估計”的去和留,都讓學生體會到了語言表述的準確性。“看到這美麗的明月,你有哪些遐想”這一提問,讓學生牢牢抓住語言文字去說、去想、去感受和交流。另外,宋老師采用多種方式引領學生朗讀、表達月球的3個謎,使學生讀熟了課文,積累了詞句。以上兩點,正充分說明了語言文字訓練是前提和基礎。而對方辯友認為不是,那是什么呢?
宿曉慧(反方):語言文字的訓練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手段,是一個過程。什么是前提?必備的,沒有它不行。什么是基礎?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難道您忘記了嗎,正是因為過于重視語言文字訓練,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出現了那么多無效的訓練:有些教師對“拓展延伸”的認識不清而肆意夸大;有些教師對“訓練方法”進行機械操作任意模仿;還有些教師不顧“文本解讀”的偏差理解而肆意訓練……這一系列的錯誤認識,直接導致了教師忽視潛心會文,咬文嚼字,品味言語,使得語文課堂缺失應有的價值體現,沒有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趙秀君(反方):宋老師這節課伊始,為了考察孩子們的記憶力,引入了一些有關月亮的詩句,緊接著老師出示了“廣寒宮”“玉兔”等詞語,和課題“月球之謎”沒有直接的關系,那么老師為什么要做這些呢?答案只有一個,激發學習興趣,再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這不就證明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不是語言運用的前提和基礎嗎?
潘明華(反方):宋老師的課上得非常精彩,但關于幾個細節,我有自己的想法。第一處是導入環節。我做如下設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這樣一個星球,古往今來,人們對它產生了無數美好的遐想,它就是——(板書:月球)月球是從哪來的?上面有些什么?它有著一個又一個有待解決的謎。(板書:之謎)第二處是關于逐段朗讀,我會加大指導的力度,和學生把課文讀得更充分一些。第三處是“講故事”環節,我會以情境的方式安排。這樣,整節課淡化語言文字訓練的味道,以興趣為引領,以讀書為主線,以訓練為手段,能更好地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劉美玲(反方):首先語言文字訓練絕不是純知識、純技能的機械的重復勞動,而是意蘊其中、情注其中的。其次語言文字作為交流的工具有表情達意的獨特功能,思想感情為理,語言文字為表。正如宋月娥老師的這節課,她把握住了科普類文章的特點,也就是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度。
王越(反方):宋老師通過各種形式來訓練學生對詞語的準確使用,這是多么好的途徑啊!是基礎嗎?是前提嗎?另外,宋老師上課的第一句話是引用詩句,引起學生對月亮的興趣,從而開展的關于課文的解析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那究竟是什么讓學生開始了能力的形成?是質疑,是興趣,這才是前提和基礎,而不是語言文字訓練。
王秋平(正方):真正的訓練是什么?就是為了使學生形成某種技能和熟練的技巧,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實踐活動。宋老師這節課中,通過對詞語的刪減、比較、推敲,讓學生感悟了作者文字運用的精準,掌握了技巧,使學生水到渠成地將幾個謎講清楚了。
劉美玲(正方):宋老師所出示的詩句,絕對不僅僅是一種情境的創設,因為在這篇課文的后面有“我要把這篇課文寫得好的地方抄下來”,“我收集到的描寫月亮的詩句”。宋老師出示的詩句,一方面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聽力及記憶力,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完成讓學生積累的目標,而不僅僅只是為了激發學生一種探索的興趣。
李超(正方):并不一定是反復的、機械的訓練都是低效的、過度的,因為訓練是有各種目的的。比如我們學習生字,看一遍就能會嗎?是不是得寫個兩遍三遍?難道這兩遍三遍不叫機械重復嗎?難道這樣的訓練沒有用處嗎?
劉美玲(正方):法國著名文學家福樓拜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論描寫什么事物,要表現它,唯有一個名詞;要描述它的動作,唯有一個動詞;要得到它的性質,唯有一個形容詞。”如果我們不引導學生潛心思索,在比較辨別中識別它,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用心嗎?如果語言文字訓練不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和基礎,那么什么才是呢?
宿曉慧(反方):高爾基說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趙秀君(反方):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宋月娥(正方):剛才潘老師設計了另外一個導入,可以說這個導入更加迷人,更加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我覺得我的設計技術含量更高一些。因為我的設計不僅激發了興趣,同時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有了這樣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才實現了語言文字的運用。
王越(反方):拋出一堂課而言,我們就是要通過這堂課引發一定的思考,推而廣之呢,通過這個現象對這個話題展開更為深入的認識。我想有句話在座的老師都很熟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大家認為這是哪位大師經過反復訓練得來的精彩妙筆,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詩句來源于人民群眾日常的生產生活,是在生活中逐步總結升華而來的,這豈是周而復始的機械訓練而來的呢?
李超(正方):回首許多優秀的詩句,難道都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嗎?如果沒有語言文字訓練,怎么能有唐詩宋詞那些讓我們回味的經典名句呢?沒有語言文字的訓練,沒有反復的推敲,怎么能有“僧敲月下門”的精妙呢?
潘明華(反方):我這里有一個數據。有一個對學生興趣調查的網站——花朵網,他們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查中發現,調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說最不喜歡學習語文了,追其原因:是由于課堂上教師對所學內容的分析訓練占用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可見語言文字訓練只能作為一種手段。除此之外,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外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多動腦、多思考,才能有效地發展語言能力。
宿曉慧(反方):我想說說杜牧。他自幼博覽群書,留心古今興亡治亂之道,與一般文學之士是頗有不同的。他的文學創作是既擅文辭之美,又具思理之深,也與一般文士相別。他的經歷啟發我們:只有讀書破萬卷,才會下筆如有神。
宋艷(正方):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寫一手漂亮的硬筆字,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快速瀏覽準確提取信息的閱讀能力,下筆成文的寫作功底,機敏得體的口語交際,沒有哪一項是不需要訓練而僅僅只靠感悟就能形成的。
宿曉慧(反方):葉老也曾說過:“課文無非就是個例子。”也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的課堂一定要將課文中的詞句不斷強化訓練,那么,課文還是個例子嗎?”
宋月娥(正方):今天的這節課,給學生提供的也就是一個例子。對方辯友說,讀書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我這里有一份網上的調查問卷,揭示全國百分之六十的學生課外閱讀量幾乎為零。剛才對方辯友還提到了杜牧,想必杜牧也經過對自己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訓練,才能掌握一個個技能的,絕不是憑空而成的。
王越(反方):2009年,3年一次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調查結果公布,在全球閱讀評估當中,上海學生獲得了第一名。這是全球華人的榮耀。但反過來我們想一想,我們的孩子閱讀能力強,但實際應用如何呢?
郭聰(主席):現在,我們進入到雙方鞏固戰果,最后一搏的機會。下面請雙方辯友進行總結陳詞。
王越(反方):一位美國專家說:“中國學生的首要秘訣是艱苦努力,而非教師優秀,或天賦異稟。”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教授斯蒂格勒爾說:“中國學生不僅努力,他們還將學業成敗與將來的事業相聯系,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就是努力學習,深信學業才是成功的基礎。”讓我們再來審視一下自己的課堂。引起學生學習愿望的是生動的語言,還是動聽的音樂,亦或是形象的圖片?大家不言而喻的。
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盡量運用語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種奢侈的要求,是現代公民必須具有的一種生活的能力。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首先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首先品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多方面的,首先任務是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說課標要求我們做到是通過語言文字訓練,提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王秋平(正方):溫儒敏教授在解讀新課標中提到:“語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教學的種種舉措和行為也應該指向這個核心,那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
讓學生準確、規范、藝術地使用語言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理想,也是我們每天每節課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了解規律”“習得技巧”是其中的關鍵,更是先決條件,這一點毋庸置疑。張志公先生所說:“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在課堂中,有組織、有目標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就能促使學生語言文字有規模地、快速地發展和豐富起來。相反,沒有這樣的訓練,學生就很難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心知其故”,在閱讀中不知道如何明白通曉,攝其精英;在習作時不懂得如何才能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那缺乏這樣的規律性知識,形成技巧就是空談,更別提去運用了。
郭聰(主席):我們看到老師們使出了渾身解數,展現了自己的儒雅之風,深厚的語文功底。今天的辯論,目的不在于最終誰的觀點是正確的,主要是希望通過今天的辯論,引起我們對語文的思索,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讓我們一起繼續思索。
(二)現場教師辯論(節選)
香坊谷磊(正方):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專門花了15年時間對學生的讀寫訓練進行研究,得到的數據是:要使兒童學會有表情、流利、有理解地閱讀,就必須在小學的前四年朗讀200小時,小聲默讀200小時以上。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對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也進行了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給學生規定了某一階段里應達到的一般效率標準:默寫每分鐘30字,謄寫每分鐘25字,背誦課文每分鐘20字,朗讀每分鐘200字,寫作每小時800字,督促學生完成,結果學生語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道里蔡生(反方):我們教學語文應該遵守一個原則就是,應該要尊重學生的年齡,培養學生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情感,引導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知識,教給學生語文方面的知識;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興趣,培養學生能夠有興趣地學習語文。
阿城王新(正方):我也拿幾個例子來說明問題。第一,《傷仲永》中的仲永是一個語言天才,在后天不培養的情況下,不進行訓練的條件下,他最終的結果是什么?第二,很多農村的學生,在口語化表達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問:你有事嗎?他會問:你干啥?但是經過學校教育之后,他會這樣表達,他會說:請問,您有事嗎?學生這一簡單變化,是不是先經歷了學習、積累、訓練的過程,然后才經歷組織、運用和表達的過程呢?
南崗張凌辰(反方):沒有訓練,是不是就是說語文老師沒有事可干了呢?不是這樣,我們有很多幫助學生成長的方法。比如說陪伴他一起去閱讀,然后為他闡釋一些問題,然后提升他心靈的感悟,提升他對語文的興趣,都是我們語文老師在做的。
道外孫彥俊(反方):“訓練”這個詞,有悖素質教育的真意,它已經把教師和學生放在了一個不平等的位置上。我們每天都在做著訓練的事,老師是主導,當老師真的是主導的時候,學生也就很難做主體了。我們的老師真的就是主導嗎?我覺得也不是。我們老師也是被某些人、某些事,還有分數體制化的人。所以在體制內我們很難做到主導,因為教師也在被主導。
附小葛建奎(反方):談到語言文字訓練一定要想到讓孩子怎么去學習的過程。為了學生的發展和將來的成就,我們可以把思路放得更廣闊一些。既然是前提和基礎,它是源水,是源頭,是像樹的根基一樣的土壤,那是不是可以想:學生敏而好學,對知識的渴求和質疑問難,是否可以成為他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和前提呢?
平房王春麗(反方):北京的王寧教授說,“想”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根本。錢夢龍老師發表過一篇文章,叫《請給訓練留個位置》,他說:“訓練是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中賴以進行的基本形態。”可見,語言文字訓練雖然不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和前提,只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過程,但它仍然非常重要。
道外李海山: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就是要讓學生得到發展。那出發點是不是也要從學生開始呢?現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更關注學生,關注學生掌握技能,讓學生學習有用的知識,需要的知識,這才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前提和基礎。
(三)網友QQ群辯論(節選)
兆麟黃海容(正方):杜威提出“做中學”的理論,而對于我們而言“做”即“訓練”,這種訓練可以是教師提出來的,也可以是學生主體自發驅動的。
延壽李鳳偉(反方):學生處于一個良好的語言文字環境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提示和影響,進而產生自覺的語言文字意識,養成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習慣。只有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產生質的飛躍。
尚志曲晶(正方):語言文字訓練的真正意義是把語文能上成一堂語文課。教育專家李希貴老師強調了給孩子更大的發展空間,也表明了我們的基礎教育之所以叫基礎教育,基礎是不容忽視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是語文的根本,不可以掉以輕心。但絕對不是把文章支離破碎地細細雕琢。我們的訓練著眼點是捕捉到文本的眼,文本的妙。我們的語文教學是讓學生愛上語文,而不是厭了語文。
香坊姚文峰(正方):語言文字訓練是重要的,這毋庸置疑。現在我們要重視的是要明確:1.什么是語言文字訓練;2.在日常教學中如何體現語言文字訓練;3.語言文字訓練點如何有序成梯度的體現在每一個階段的不同年級;4.如何訓練更加有效。
四、活動總結
王傳賢:辯論無所謂成與敗。當我們回顧辯論過程時會發現,通過辯論,每一位教師都把語文課程的性質,尤其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個關鍵詞,深深地銘刻在了頭腦中。
本次辯論,我們認識到: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不僅僅是在課堂上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教授和訓練。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們積累經驗、參與實踐活動,也可以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的能力。同時,我們還認識到,語言文字的訓練是我們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課堂教學完全脫離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那會是一種什么樣子。吳忠豪教授曾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是有三個維度的,理解、積累和表達運用都應該屬于訓練的范疇。”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語文課堂的訓練到底包括什么呢?宋月娥老師的這節課,有很多的方法與策略給我們以啟示。相信我們一定會在網絡里進一步進行深入學習與研討。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