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懷著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憧憬,我踏上了三尺講臺。從事了10年的“光輝”事業,心里也頗有幾分感慨:老師需要親和力,更需要的是與孩子的“平視”。
一直以來,教師習慣以站著的姿勢與學生交談,俯下頭去看學生,讓學生昂起頭看教師。這樣一來,師生之間的距離自然就產生了,就像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代溝。有了這樣的距離,教師就會覺得讀不懂學生,學生往往也不能理解教師。
學生很天真,他們只要看到教師臉色柔和一些,就認定這樣的教師或這種狀態下的教師可以親近,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當我像媽媽一樣親切地問一聲“冷不冷、渴不渴”時,孩子都會撲閃著大眼睛與我親近,這種情況下的教育工作才會事半功倍。下課之后,他們也會更樂于往你身邊聚,每逢這時候,我習慣不去辦公室坐一坐,而是和他們聊一聊,或者聽他們嘰嘰喳喳地說。師生之間都很放松,對下一堂課也能起到很好的活躍作用。
蹲下來看學生,可以讓我們更多地理解學生、體會他們的心理。班里有一位學生柳某,知識面極廣,課堂上最難的問題往往只有他能夠解決,但就是作業做不上,常常要和那些寫作業有困難的學生一樣落在最后。開始,我一直用看待優等生的目光來看他,認為他應該和班里其他學習優秀的學生一樣,樣樣沖在前頭,所以常常在課堂上表揚他之后,又在稍后的作業批語中批評他。時間長了,他反而有些灰溜溜的。見此情景,輪到我著急了,我實在不想看到一個優秀的學生因為某一方面做得不是最好,就扼殺了他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我開始努力去體會他的感受。他著急地寫作業時,我就想:“他在盡自己最大努力呢。”大部分學生作業完成了,看他緊縮眉頭,我就想:“這時,他心里著急著呢。”這樣,換個角度去體會一下,我發現,我實在不須要生氣,面對一個已經努力而只是做事速度慢一點兒的學生,我不用擔心他不去完成手邊的事,只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而已。如此想后,我就不太操心他的作業,只在他有時出現走神的時候喚一聲他。這樣,這位學生還是較好地保持了學習的積極性。對大家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我習慣提問他。
學生是各種各樣的,自然也常常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處表現出來,對不同的表現嘗試用不同的心態去體會,那種感覺比生氣好。你蹲下來,孩子就能看到你的眼神,從中他能體會你是否跟他處在平等的地位。你的舉動、你的言語都會從你的眼神里流露出來,他能體會你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是親昵的還是敷衍的。當然,無論是讓學生坐下來,還是老師蹲下來,都只是形式而已,如果我們老師沒有從內心把孩子擺上平等的地位,無論你說得多么悅耳動聽,我們的學生還是會遠離我們,甚至懼怕我們,我們給學生留下的只能是一種須仰視才見的令人生畏的感覺。甚至還會因為你的言行不一,遭致學生對老師人格的懷疑與鄙視,對孩子來說,我們就缺乏信任。所以教師要有一種能蹲下來讀學生的心理,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和學生做朋友,做好教育工作。
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學生,我們可以擁有童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學生,我們可以更多地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學生,我們的學生可以多一些輕松和快樂;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學生,我們可以讓我們的教育多一些發光的地方;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學生,我們才可以無愧于教育。
(作者單位: 林口縣實驗學校小學部)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