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思考,讓讀書成為一種收獲
讀書作為一種重要的語文學習方式,固然離不開學生的自主思考,缺乏思考的朗讀訓練是有形無神,毫無價值的。課上,學生除了應當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之外,更多地應學會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教師應鼓勵學生讀書時像愛因斯坦那樣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此一定會從中得到新的收獲。學習《詹天佑》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問題,同時讓學生自己提出疑問,共同商討解決。學生們提出了許多頗有價值的問題,如:什么是兩端鑿進法和豎井開鑿法、什么是“人”字形線路、帝國主義國家有哪些、居庸關和八達嶺在哪里、華北和西北包括哪些地區等,這些問題有的盡管與本文關系不大,卻是學生今后必然涉及的重要知識,在語文課堂的朗讀思考中獲得,無疑是一筆意外財富。
融入情感,讓讀書綻放個性之花
語文課堂離不開讀書,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及的:“讓學生在充滿個性的、反復的自主朗讀中理解文本,感受文本所表達的情感。”以讀代講已普遍成為廣大教師的理想選擇,既然教師把朗讀的權利交給了學生,就應當充分釋放學生的個性空間,將自身對文本的不同體驗與感受盡情地流露于朗讀之中。這種情感的流露可以是一種語調,可以是一種表情,可以是一個動作,甚至可以是一聲吶喊。每個學生對文本有不同的解讀與認識,教師應當尊重并予以保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長江之歌》是一首現代詩,鑒于詩歌內容的抽象性與形式的特殊性,我選擇以讀代講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朗讀。訓練的重點不在于聲音的響亮準確,而在于表達的逼真傳神,這種表達在朗讀的同時鼓勵輔以各種方式,以追求讀書的最佳效果。實踐證明,融入情感的個性化朗讀不但能讓學生準確地把握好課文的主題思想,而且能讓教師以逸待勞,事半功倍。
追求共鳴,讓讀書產生心靈共振
讀書除了自己應當置身于文本境界,還應當將他人帶入這種境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應當以自己的情感渲染一種氛圍,影響周圍世界,讓他人的內心情感世界能與自己產生共鳴。這就好比觀眾觀看了演員的表演后感動得潸然淚下一般,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像演員一樣如此強烈地震撼著他人的心,那么學生的朗讀訓練必然會達到一種完美的境界。記得上《花瓣飄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感受人物的心靈,在學習6~9自然段時我特地安排了一名軍屬學生朗讀課文,這名學生由于有著同樣的真實經歷,讀得相當投入,情感的流露可謂淋漓盡致,濕潤的雙眼代表了她的內心,令我和全班同學震驚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動,不約而同地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在這樣的境界里,學生們的心靈能不產生情感共鳴嗎?
嘗試配樂,讓讀書給予一份快樂
讀書是表達和釋放情感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表現美和詮釋美的一種形式,我們應當不斷地完善讀書的效果,以得到更多的藝術性的享受。配樂詩朗誦給我們的啟迪是深刻的,將語言與音樂二者有機結合,效果不可同日而語也。語文朗讀訓練可嘗試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選配適宜的背景音樂,輔助課文朗讀。學生對音樂的選擇,其實已經詮釋了自己對文本的不同認識與情感。音樂本身是一種藝術形式,能使人身臨其境,無論是對于朗讀者,還是傾聽者都能產生一種情感效應,能使靜態的語言文字變得活潑生動,豐富多彩,從而給人帶來更多的心靈享受。教學《理想的風箏》一課,我便嘗試讓學生在樂曲庫中自由選曲,配樂朗讀,各種版本的配樂朗讀雖然感覺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都能將自己對劉老師的那種敬仰、愛戴、感激、祝福的情感表達出來,在訓練的同時分享到了讀書給予的快樂。
總之,讀書不能僅僅滿足于聲音的準確與響亮,因為這些都是外在的、膚淺的要求,讀書應當在情感和境界上多下工夫,因為這才是內在的、根本的目標。我們應當迎合新課程的理念,不斷地改革與創新,不斷地反思與完善,讓語文朗讀訓練形神兼備,成為學生施展個性,放飛心靈的強健之翼!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后北漪苑南區2 -4-12 )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