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之前,書法這個詞好像已經淡出小學教育界好久了。大家都在說,電腦的普及,新的交流方式的出現對漢字的書寫沖擊很大。我想,這只是一部分原因。學校之外,樂器、唱歌、舞蹈、美術輔導班火熱依舊,孩子們哪個沒有一技傍身?為什么學習書法的卻越來越少了?想來想去,無非是學校、家長認為書法“沒用”。一年兩年成果不大,十年八年耗不起精力,即便學好了,升學不加分、不能憑著書法出人頭地,這樣沒用的“雕蟲小技”能得到大家的青睞才真是怪事。
書法真的沒用嗎?說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可能太空泛。一次去哈爾濱市延興小學聽書法課給我觸動很大。一個小男孩,在來來往往觀看學生寫字的老師中間,安靜淡然地寫著,好像在他眼中只有筆墨紙硯和尺幅天地。我從來沒有見過4年級的孩子有如此自內而外平靜的氣質。我突然很羨慕他——即便他長大了,從事的工作與書法沒有關系,但只要一張小小的字臺就能在浮躁的生活中尋找到難得的安靜的心態,這是多么的幸福啊。
其實,練習書法的好處大家都能說出個一二,只是心急的我們等不及,我們等不及孩子慢慢地成長,等不及他們一點一滴受到性情的藝術的熏陶。我們生怕孩子落后,我們要的是“30天提高30分”,我們不停地催促孩子快、快、快,即便已經快得違背了客觀規律。
說到哈爾濱市延興小學——本刊“教壇書苑”重點刊發他們書法教學的經驗——它的生源是非常特殊的。學生大多來自哈爾濱最大的棚戶區,有的孩子甚至要幫家長在早市上擺菜叫賣之后才來上學。面對學生家長素質低、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學校想到了書法教學——既花費少,又能彌補學生人文教育的欠缺。10年前,哈爾濱市延興小學辦學不但沒有任何優勢,甚至有被合并的危險。面對眼前種種困難,開展書法特色教學這個“慢功夫”無論如何不能算是回春的靈丹妙藥。但是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卻在一個角落默默地陪著一茬茬孩子寫了10年,看著他們低著頭走進延興,抬著頭走出延興。哈爾濱市延興小學辦學的成功不是因為10年前開展的書法教學與10年后教育部的意見一致的偶然,而是來自于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靜得下心,沉得住氣,用幾年時間給予孩子們最需要的,盡管這種需要很難用分數或者其他指標來進行量化衡定。
不單是對書法教學的態度、對學校的發展,與教育相關的種種都是如此 。教育的目的不能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小學階段五六年的時間很長,面對孩子我們應該常想想,除了知識,我們還能給予他們些什么。
教育千萬不能做得太功利。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