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兩節不同的《自然界的時鐘》,我首先針對于閱讀教學中教材的開發和利用提出兩點思考:
第一,一篇課文應該教什么?
在我們多年的教學中它已經逐漸固化,常常是在循環往復,幾個輪回下來濤聲依舊。那么針對于當前的形式和需求,我們教學內容選擇是否應該有改變?就《自然界的時鐘》這篇課文而言,教學內容的選擇,我們應該做幾樣功課?
第二,針對教學內容我們要選擇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呢?
結合王老師的課,先來說第一個思考:教什么的問題。本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2、3、4自然段在結構和內容上都是平行的。我們在教學時一段一段都講到?講透?顯然沒有那么多時間。所以王余洋老師在對教材選擇、開發的時候,確定重點讀第2段,略讀3、4段的思路是正確的。我們重點讀第二段,依據不是它的文字量多,而是我們本課的教學重點和出于教學策略的考慮決定的??吹竭@篇課文第2段的時候,讓我們所有人都想起了《花鐘》這一課。《花鐘》是3年級的課文,對于3年級的學生,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都會讓他們記住“什么花在什么時間開”。這個目標達成的同時學生是對語言文字的基本理解。而對于4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個淺層次的問題,那就是這篇課文拿到手之后,同學們一讀就明白。要是還停留在3年級“基本理解”這個層面上,顯然有點淺了。學生一讀就明白我們還教什么呢?于是我們把這節課內容的開發定位在積累表達上。而重點就是體會這其中不同的表達方法。這樣,重點教什么便確定了。
再來說第二個思考:怎么教的問題。針對教學內容我們要選擇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必須要談及學生的理解,我們中高年級的閱讀理解,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是理解。學生真的理解了嗎?學生上完課了,走出教室后你問問他真理解了嗎?不一定!這就是我們現實課堂中實實在在的問題。所以怎么樣選擇開發內容呢?怎么樣來理解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備這節課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一直有這樣一個詞在縈繞,就是“融合”。3年級的時候,從詞學文的教學很適用,也見效果。詞語教學就是閱讀教學的前奏,在閱讀詞語的時候,學生可以將課文內容簡單地勾連起來。經過整合,再進行閱讀理解的時候就容易多了。5年級的時候,課標中明確指出,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習得表達。中年級的時候重點在理解,高年級的時候重在習得表達。出于中段的4年級又是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個人認為,今天這樣的和類似于今天這樣的課文,我們就可以進行詞語教學與閱讀理解的融合,進行閱讀理解與積累表達的融合。
第一個“融合”——詞語教學與閱讀理解的融合。這種融合就不再是我們3年級的時候簡單地讀準了詞語的字音,簡單理解了詞義,找到了文章中的句子,有這個詞語的句子再讀一讀,那么簡單了。而是我們今天看王老師。第2段由詞帶出段落,進而基本理解了這一段的內容。第3段,由段牽出詞語,基本上理解了“蠢蠢欲動”“巡邏”兩個詞語的意思。這樣既進行了詞語教學,掃除了讀音的障礙,理解了詞語的基本意思,又把我們教學的基本理解這一段的內容進行了融合。這樣的教學,我覺得事半功倍。融合在一塊兒,一石多鳥。
第二個“融合”——閱讀理解與積累表達的融合。我們看王老師這節課是怎么融合的,這堂課中整個理解與表達的融合中,我們沒有特意強調怎么去理解,去分析它。而學習這樣的表達時就用讀的策略來解決,自然而然就融合在一塊了。王老師結合著文本特點進行了巧妙的設計。整個環節的設計是有層次的。從學習,體會到拓展。這也是知識的學習,內化到運用的過程。第一個層次用多媒體出示處理過的第二段,一面是時間,一面什么花開放。每句結尾處都是開放。這個環節的朗讀是有目的的,為的是讓學生明白這樣的表達單一重復。而文本的表達是避免了單一重復,生動形象。但這里面卻少一個層次,就是老師的點撥,這里雖然做了,但教師沒及時點明,所以后面修改兩個“飛向”的時候我們就看到兩名學生出現了同一個詞語。第二個層次,文本段落比較體會表達的特點。文本的內容里面,每一個開放對應的都是一個不同的詞。 教師用“開放”來讀,學生用作者的文字來讀。”這種師生對比朗讀進行體會的方法在這里用得得當。但在細節的處理上,王老師有點拖沓。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如果改成教師直接讀什么花開放,學生就讀和開放對應的那個詞,這樣針對性會更強一點,學生的理解可能還會更好一點,同時還節省了時間。這一點在上一環節也是有體現的,引導學生朗讀積累“什么時候什么花開”,4年級了,出于學情考慮,我個人認為這個時間還應該再精簡一點就更好了。這兩個環節的處理上,教學重點再突出些,細微的訓練處針對性再強一些,下面出示萬壽菊和睡蓮那兩種花的時候,學生腦海中的烙印自然而然的就是不同詞語表達同一意思,而不會兼顧整句而言它,抓不準訓練點了。第三個層次就是文段對比之后的體會表達,拓展模仿。這里就是前面提到的兩處訓練。一處是擴展睡蓮,萬壽菊資料,說話訓練。一處是修改兩個“飛向”的寫話訓練。因為前面兩處細節上的處理存在問題,學生出現了語言重復的現象,而老師也沒有進行這樣的糾正。早上,中午都用了拜訪,另外還有一組都用了“游戲”。這種問題也是可以通過評價和理答來彌補的。我希望看到老師在學生生成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機智。這樣來說:“你看前面那些語段里面都是不重復表達的,你倆重復了,趕快換一個,其他同學誰有不一樣的幫助他們修正一下?!边@樣通過評價和理答也能突出習得不同的表達這樣目的。于此可見,評價和理答能力的訓練是教師的必修課。通過評價和理答也能給學生一個正確的評價和導向,讓他明白哪個更合適。一位學生說,萬壽菊像是生氣的女孩展開了笑臉。我個人理解,萬壽菊是生氣嗎?沒開的時候可以說羞澀,說生氣是不是不太合適。既然體會不同形式的表達,就要讓學生明白準確而恰當。
再來說說呂老師的課
第二節課和第一節課是截然不同的,因為是兩個教學模式,第一節課是閱讀教學的策略,第二節課是閱讀策略的教學。
第一,我們喊了多少年學課文到學語文,我們喊了多少年教材課文無非就是個例子。但現在的好多閱讀課例子不像例子,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比較麻木,每天幾乎都這樣。我們還說從教語文到教課程,經常研究語文課程是個什么概念。前幾天我在一次課堂教學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我們課改這么多年,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討論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難道這個問題討論的過時了?不是這樣的,是螺旋上升的再一個層次的思考?!蔽覀冋f用這樣的教學策略,用這樣的閱讀策略,基本上能夠達到一個語文課程的邊沿。
另外,閱讀策略化枯燥為興致。大家看,學生什么時候興趣最濃?思維最活躍?是猜測的時候,這緣于其強烈的閱讀期待。試想,我們在平時的閱讀課上,學生有猜測嗎?你沒講到那課文都讀完兩遍了。沒有猜測!那么怎么辦呢?請大家思考。
第二,學生真正動起來的時候是動筆寫過渡句的時候。學生把理解和表達完全綜合運用才能寫好過渡句,只是單純理解是寫不好的,只是單獨的為了表達也不行。比如有個孩子說“不僅有植物,還有動物?!彼皇潜磉_。他的理解沒有到一個層次。
第三,我們就想這樣一個問題,當您看到“閱讀策略教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常態課中怎么運用一些閱讀策略呢?我真的建議我們在平時很乏味的閱讀課上這樣教學?!巴瑢W們,老師今天帶來一篇新的課文,語文書收起來?!痹蹅儾环羾L試嘗試,或許會激起一層微波。
現在我們來說說策略,呂老師從讓學生興趣盎然的小游戲開始,一點一點引導學生進行猜測,學生根據已知信息沒有猜偏的時候,說明學生已經基本具備這樣的能力和水平了。
再來看連接的時候,學生應該怎么樣更好的理解才能將連接的策略用得更好?這是我看完課后的一個體會和感受。就剛才說的那個不僅有植物還有動物,我認為這個學生對課文沒有理解得很透徹。
第一種解決方法:如果在連接之前,我們的老師在連接教學環節之前加上一兩句“這一段寫的是說明內容……”這樣的處理,連接的策略可能做得更好。
第二種解決方法:就是在這名學生說完以后,老師完全不教,到第二個女孩說得很好之后。再說:“同學們,你們說他們兩個誰的好?為什么?”這樣將前后兩段內容聯系到一塊就把連接的策略做得很好了,那么在下一段教學的時候也就可以知道兩段內容后再進行這樣的連接。
感謝兩位獻課的教師,希望我們攜手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做得更好。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