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農民建檔案,其實少數地方已有先行,不過是記錄某一方面,如:農民的健康檔案等。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的農民檔案,以戶為單位,內容擴展到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家庭財產、農田種植、畜牧養殖、水利設施、林業栽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甚至培訓考試、不贍養老人都要記錄進去,形成了完整的農戶家庭檔案。隨著工作的推進,檔案越記越細,看似累贅,內容卻異常豐富。當地農業發展急需解決什么?當地農民心里究竟想什么?當地哪些農民的房舍在陰雨天有倒塌的危險……這些答案,通過農戶家庭檔案都能找到。
2012年5月22日,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黨委書記孫楊毅對《村委主任》雜志記者說:“我搞工業出身,喜歡點明家底。家底清楚了,工作方便,我這個黨委書記才做得輕松。”大陽鎮副鎮長韓亞麗則稱,大陽鎮農戶家庭檔案為鎮黨委、政府的工作安排,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基層主推的某項工作,往往是地方政府一方領導意志的體現,大陽鎮農戶家庭檔案的推進,也印證了這點。它的大力實施,和有企業管理經歷的大陽鎮黨委書記孫楊毅有關。面對復雜的鎮情,只得建一套檔案
現年48歲的孫楊毅,1984年畢業于原山西省礦業學院,后在霍州礦務局、臨汾市堯都區鄉鎮局等單位做企業管理工作。1997年,當地國營企業走勢滑坡后。他到了鄉鎮工作。
2008年10月,孫楊毅到臨汾市堯都區太陽鎮任黨委書記。大陽鎮境內有溝有坡,丘陵起伏,總面積127平方公里,是個經濟薄弱的純農業鄉鎮,轄34個建制村3萬余口人。
“原先我在堯都區汾河辦事處當主任、書記,汾河辦事處轄4個工業村,每個月都有經營報表,農戶的住房、收入等情況我也了如指掌。到了太陽鎮任職后,一下管34個村,與原先的差距很大。”孫楊毅告訴記者,和汾河辦事處相比,太陽鎮域內情況更復雜些:汾河辦事處屬平川地段,村民種麥子,住斜角頂房,以從事運輸業為主;而太陽鎮是平川和丘陵結合地段,村民種雜糧和蘋果樹等經濟作物,住的大多數是窯洞,進城打工主要是賣飯或做其他生意。
“2004年下大雨,大陽鎮幾十戶村民住的窯洞都塌了。以村民的住房情況為例,在大陽鎮不搞一次調查摸底,我工作起來心里沒底。搞工業的人,最起碼家底得清,所以我考慮后,認為要盡快把全鎮家底摸清楚。”孫楊毅說。
2009年5月,在給大陽鎮上陽村村民建蘋果樹檔案時,
山西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臨汾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上陽村黨支部書記楊家鎖提醒了孫楊毅:“再給我們村農民建個家庭檔案吧,把他們的其他信息也收錄進去。”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孫楊毅當時想:為什么不給全大陽鎮所有農戶建個家庭檔案,也乘機摸一下全鎮的家底?摸清家底,也有利于將來鎮黨委、政府的工作決策。
2009年年底,堯都區人大常委會主任任招振來大陽鎮檢查工作,孫楊毅向他請示了給全鎮農民建立家庭檔案的事,他聽后先是一愣,走了四五步回頭說:“在舊社會,當官的才有檔案。在新社會,毛主席給工人建了檔案。這給農民建檔案,不敢說你是第一人,卻很有意義。你要千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2010年春節一過,孫楊毅多次召集全鎮機關干部開會,成立了以他為組長,其他班子成員為副組長,鎮黨辦、政府辦、林業站、農科站、水利站、畜牧站等相關工作人員為成員的建檔工作領導組。由鎮包片領導、包村干部、大學生村官進村入戶建檔,選擇黨員、干部家庭率先建檔,自建家庭檔案,并積極聯戶幫助其他農戶建立家庭檔案。經過4個月的辛苦奔波,全鎮6697戶農民的家庭檔案資料全部收集了回來。
為了規范化管理各類信息,便于匯總查看,孫楊毅還請山西師范大學張文菊教授設計了專門的管理軟件。
建立農戶家庭檔案,潛行效果明顯
和孫楊毅談到農戶家庭檔案實施后大陽鎮的變化,他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
“主要有這幾個變化:一是村里上訪的案件少了。通過檔案登記,把許多隱患糾紛,在萌芽狀態就解決了。如:建設山西中南鐵路占了部分農戶的地,需要賠款,我們專門有人查閱農戶檔案,一一核對姓名和農戶的基本情況,保證了處理賠款事件的公正性,切實維護了村民的利益。現在‘有事查檔案’,已成為鎮、村干部的工作習慣。二是鎮干部和村干部的關系更加融洽。以前我批評某些村干部時,從咱心里感覺,你是村干部,相對而言比農民素質應高些。有了家庭檔案后,我發現每個村干部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樣,成長背景不一樣,素質不一樣。通過檔案摸底,也搞清了每個村干部的受教育程度,甚至性格。這以后,我和村干部接觸,因人而異,更注重方式方法了。三是鄰里關系和睦了。鄰里糾紛、孝敬老人這樣的點滴事情也要記入家庭檔案。一些農戶怕記進去影響自己的形象,所以自覺和鄰居搞好關系、孝敬父母。四是全鎮調產工作好開展了。通過檔案摸底,鎮黨委、政府逐步清晰了發展思路,因此提出了‘農業立鎮、工業富鎮、旅游活鎮’的戰略目標和‘提升三產、做強二產、調優一產’的發展思路。具體來講就是。農業上抓好之個3萬畝的建設工作,即建設3萬畝優質蘋果基地、3萬畝優質核桃基地;工業上依托志強鋼鐵有限公司和華德冶鑄有限公司,抓好煉鐵和鑄造行業的精細加工;旅游產業依托大陽鎮現有的紅色資源、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游、農家游、生態游,以此帶動餐飲住宿、民間小手工藝品的發展。”
“建立農戶家庭檔案,不是上項目,上來就有經濟效益。我鎮農戶家庭檔案的建立,潛行效果還是有的,在整個社會管理方面,都無聲無息地起了作用。”孫楊毅說,“鄧小平幾十年前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檔案還在。我想,咱們國家最終的結果是人人都要建立檔案。我們做的這個活是慢工,時間越長,抓得越緊,效果會越來越好。”
力求檔案數據的準確率
34個村,將近7000個農戶方方面面的情況,真實、有價值的檔案資料到底有多少?信息的錯誤,勢必會影響決策的失誤,甚至會出現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面對記者的質疑,孫楊毅坦誠:“農戶的各類信息不會100%準確,只要有80%的準確率,我們工作的大方向就明確了,足以為鎮黨委、政府提供決策參考,”
在孫楊毅看來,有些錯誤信息的收錄,情有可原。他說:“2011年,蘋果的價格比較高,1畝蘋果樹產4000公斤蘋果,每公斤蘋果售價接近4元,甚至最高賣到6.4元。每畝蘋果樹平均收入2萬多元。我們這有一個村,人均Z畝蘋果樹,其實人均收入超過了3萬元,可村民不讓說。如果親戚朋友借錢,不借吧,多不好意思。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不愿露富。附近村有個老鄉在國務院政策研究室搞研究,當專家,2011年回家探親,問我們這1畝蘋果樹能收入多少錢,我說2萬元還多。他不信。我說你不信,咱們隨便到附近的農戶家轉轉。后來,我們走到一戶留守在家的老人家,老兩口年齡都超過6。歲了。專家問老人家里幾畝蘋果樹,他說:‘我不到4畝。’又問:‘那你家年收入過4萬元了嗎?’老頭說:‘多,比4萬元多。’但多了多少就是不說。”農民怕露富,因此家庭檔案財產統計中,收入一項多少有些水分。收入問題,是個隱私問題,永遠是個謎。
而面對一些明知是錯卻不得不錯的信息,孫楊毅更顯得無可奈何。他說:“包村干部剛開始測量農民的房屋造表時,部分農民不理解,過去分田下戶,就測房量地,他們以為又要分。還有申報經濟作物面積時,農民往往把數字報小。他們以為又要向他們收稅了。于是,我開了幾次大會,動員大家:咱們下一步搞合作社,要補貼錢,1畝地能補貼個3。到50元,如果少報了,就少補了錢。只能慢慢引導農民,盡量把數字報準確。”
為了農戶家庭檔案的信息源更加真實,孫楊毅有他進一步的打算:“下一步,和鎮派出所聯合摸底調查,完善檔案。民警入戶給農戶編門牌號時,我們讓農民站在門牌號前,用數碼相機照相,然后上傳到農戶檔案系統。還計劃把農戶的農機具、家電也拍成數碼照片,上傳到檔案系統,盡量做到真實。”
把如此多的數據收集到一起,怎么確保信息不外泄呢?孫楊毅強調,他們按國家《檔案管理法》嚴格保管電子檔案,目前的信息源沒聯互聯網,不會有黑客攻擊。有專人管理農戶家庭檔案軟件,負責數據上傳,層層設置密碼。
“鎮上有個匯總接口,各村有個數據輸入接口。我們這些數據主要為鎮黨委、政府決策工作提供參考,絕對不讓社會上的人隨便查看。”孫楊毅說,“將來,我還要成立一個農戶家庭檔案辦公室,有專人負責整理檔案。鄉鎮工作有常規性工作,還有臨時性、隨意性的工作,我計劃下一步總結一套鄉鎮工作法。鄉鎮干部除干常規工作外,平時就是走訪農戶,更新檔案信息。通過走訪。不但能密切干群關系,還能保證農戶檔案信息的及時更新。”
給農戶建家庭檔案,表面上是“調查到農民缺什么,鄉鎮干部提供什么”,其實,背后是孫楊毅在探索一種農村科學發展觀和社會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