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我國高速發展的食用茼工廠化遭遇發展瓶頸,主要體現在市場持續低迷,效益低下。匪夷所思,我們又看到了某省工廠化食用菌企業的瘋狂擴張。奠基之初就打出“做中國食用菌行業老人”“世界第一”的豪言壯語。數不清的食用菌工廠化企業有多少家在虧損?又有多少家進入高產量低利潤甚至無利潤的階段?不可否認的是,寒風正向食用菌工廠化企業襲來!
不難發現。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現階段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高兩低”。所謂“三高”,一是我國工廠化食用菌產能過剩導致產量處于高位。二是食用菌原料成本、用工成本等居高不下,三是投入資金的拉大導致高投入現象嚴重。這“三高”造成了“兩低”:一是目前以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為代表的整個行業效益非常低,二是我國整個食用菌行業處于低位發展階段。
那么,該如何看待食用菌工廠化企業虧損?“寒冷”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2012年以來,食用茵工廠化企業繼續面臨低價格、高成本的嚴峻形勢,經濟效益進一步下滑。由于市場低迷,食用菌工廠化產業鏈上的經營者面臨困境。最大原因是下游需求疲軟。同時,成本上升影響了效益。食用菌原料成本、用工成本居高不下,水電價格不斷上漲,讓食用菌工廠化企業的日子很不好過。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的困境,其實也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一個縮影。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虧損或微利將持續一段時間。原因有三:一是中國經濟結構的大調整仍需一段時間,二是我國食用菌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還要一段時間,三是食用菌產業大洗牌需假以時日。
也有業內專家認為,我國食用菌工廠化自身的產能過剩是問題的關鍵。據估算,經過近年來食用茵工廠化快速擴張,國內已形成相當大的產能。在市場低迷、經營效益下滑的情況下,食用菌產量依然大幅增加,以致出現“越虧越產”的怪現象。我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必須頭腦清醒。如果一味盲目擴張,有可能帶來政個菌業災難。
那么,我國食用菌工廠化如何“強身御寒”呢?首先,必須結束以量取勝的規模效益階段。亟待通過改進技術、提高質量,加快實現由規模擴張向注重品種質量和效益的轉變。幾年來。我國食用菌工廠化弊病明顯,結構調整收效有限。在新一輪競爭中,市場的優勝劣汰將更加明顯,要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使產業上下游協調發展,建立并完善多元產業發展格局,走集約化經營發展之路。
同時,我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要堅持調結構轉方式,把適時調整產品結構放在首位,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應該結合企業的人員優勢、市場、設施條件,向其他領域擴散。當然,也可向上游拓展,形成一個更長的產業鏈。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已進入“微利時代”,再像前幾年那樣一味的“高速發展”是極不科學的。“溫水煮青蛙”式的調整,不知不覺間就會深陷困境。我國食用菌工廠化要走出困境,不能被動等待市場慢慢轉向,不能靠“熬”,而是必須出重拳,需要業內人士拿出智慧與勇氣,關注產品升級,以便更好地與市場需求對接。實現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鏈延長,是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