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詳細了解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有關情況。記者采訪了農業部、財政部相關負責人。
記者:國家出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背景及實施這個項目的總體思路是什么?
答: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主要包括產后凈化、分類分級、干燥、預冷、儲藏、保鮮、包裝等環節。多年來,由農戶和專業合作組織自行完成的比重超過農產品產量的一半,有的品種甚至高達80%以上。由于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導致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品質下降。因此,通過國家財政的適當扶持,幫助農民改善產地初加工設施條件,對于減少產后損失、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實施這個項目的總體思路是,通過財政以獎代補、部門指導、技術培訓等綜合措施,支持農戶和專業合作社建設產地初加工設施,推廣普及科學適用的初加工技術,實現“增加供給、均衡上市、穩定價格、提高質量、保證加工、促進增收”等一舉多效的目標。
記者:實施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答:項目實施的基本原則,一是政府扶持。農民為主建設。政府部門采取資金引導、技術培訓等措施,鼓勵農戶和專業合作社出資出勞、自主建設產地初加工設施,不搞包辦代替。二是科學規劃,向主產區集中。在馬鈴薯主產區、果蔬優勢產區和特色產業帶的重點省區集中布局,并盡可能在重點鄉鎮、村屯連片建設,整體推進,爭取建一片成一片。三是建、管、用并舉,確保實效。政府部門既要組織好設施建設過程的指導、服務工作,也要重視設施使用過程的管理、維護等技術培訓工作,確保產地初加工設施的正常使用,發揮其應有的效用。四是規范管理,陽光操作。財政獎補資金的分配、使用,受益主體的確認,以及項目驗收等環節均須建立明確制度,相關情況應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記者:2012年補助項目資金規模是多少?實施區域、獎補對象、獎補范圍和獎補標準有哪些?
答:今年中央財政安排5億元資金。專門用于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實施。
2012年補助項目的實施區域是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11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獎補對象為農戶和專業合作社。每個農產當年享受獎補的設施數量不超過2座,每個專業合作社不超過5座。
獎補范圍是當年新建的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果蔬烘干等3類設施,共18個具體規格。
中央財政資金獎補標準是。按照不超過設施平均建設造價30%的比例實行定額補助。其中2噸、10噸、20噸和60噸貯藏窖,分別不超過2000元、6000元、1萬元和2.1萬元;20噸和50噸通風庫,分別不超過9000元和1.7萬元:10噸、20噸和50噸簡易冷藏庫,分別不超過9000元、1.5萬元和2.5萬元;10噸、20噸、50噸和100噸組裝式冷藏庫,分別不超過1.2萬元、1.8萬元、5.4萬元和10.5萬元;處理能力1噸/批的普通烘房,不超過1.6萬元;處理能力1噸/批和2噸/批的熱風烘房,分別不超過1.7萬元和2萬元;處理能力5噸/天和10噸/天的多功能烘干窯,分別不超過4萬元和7.4萬元。
記者:補助項目實施程序是什么樣的?
答:項目采取先建后補方式。實施程序是農戶或專業合作社自愿提出獎補設施建設申請,經鄉鎮政府審核,縣級農業、財政部門審批同意,在村級公示7天后,開始施工建設;工程竣工,并經縣級農業、財政等部門組織驗收合格后(驗收工作需實地見物,確認新建,并符合工程驗收標準,方可認定為合格),再在村級公示7天后,由縣級財政部門兌付獎補資金。
(據農業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