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猜一猜,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嶺鄉費村大嶺山屯的村民小組長怎樣確定來著?
1992年以前,按排名順序,由各戶主輪流坐莊,任期1年。由于做事無報酬,經常有麻煩,一年365天,誰也不愿多干一天,只嫌日子過得慢,只想快交班:今天是1月1日接班,明天一晃就到12月31日。就這樣排來排去,大嶺山屯的村民小組長竟自自然然、平平安安地“流轉”了十幾年。
誰也沒料到,1991年12月28日晚,一池死水突然被攪動。外出打工歸來的鄒存亮“慫恿”當年的村民小組長召集全體村民開會。鄒存亮在會上發表演說:“由于沒有機動車路,咱屯的經濟水平不知道落后了別人多少倍!要想讓咱屯發展、咱屯人生活富裕,必須先修路、架橋……”村民們乘勢解脫:“你有好辦法,明年的組長就是你了!”鄒存亮推脫。大家決定投票定奪。不用說,鄒存亮得了滿票。
對此,鄒存亮早有預料,他順勢挑起擔子。因為他知道,屯里緊缺一個帶頭人。
此次選舉,為大嶺山屯今后的組干部選舉定下基調:誰有辦法帶領村民致富,引領全屯發展,就選誰當組干部。
1992年,鄒存亮從春到秋只想一個問題:無錢無物怎樣架橋修路?他發現,李春明、鄒定嵩和璜聲友等3位年輕人鼎力支持他的主張,他自然邀請他們3人組成了大嶺山屯的智囊團。他們估算,架起那座橋需要1.3萬元,便召集村民開會籌款。有村民質疑:“如果錢到位,你像鄰村干部那樣修不成橋咋辦?”有村民呼應:“我就到你家扒了你的鍋!”智囊團成員共同發誓:“架不起橋,雙倍還你!”于是,村民自籌款50%,智囊團成員一邊替4個貧困戶墊資,一邊到山里找木料,到城里賒水泥、鋼筋,竟省下了缺口的50%款。但是鄒存亮累病交加,竟支不起身子了。他讓村民用擔架抬自己到工地,給大家送三花酒,讓大家身暖、心暖。3個月后,橋架起來了。以后繼續修路,仍然需要籌款,村民即使賣雞、賣糧、借錢,也要積極響應。
不過,也有一次例外,大嶺山屯的機動車路要加寬,不得不占幾戶村民的耕地。對人均只有0.2畝耕地的大嶺山屯,說寸土寸金一點都不過分,所以有2戶人家死活不同意。鄒存亮和智囊團成員拿自己的耕地抵過去,路才修成。
后來,鄒存亮又帶領村民在山峰上修起10公里生產路,引導村民大干8年,在1300多畝青石板上栽滿了桃樹、李樹,并帶動全鄉建起萬畝桃園。
每年陽春三月的桃花節,20萬游人沿路觀賞艷麗桃花,大嶺山名聲大震;盛夏6月,成熟的桃子沿路下山、出村,為大嶺山人創造了戶均4萬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