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夏縣的胡張鄉過去被稱為“夏縣的北大荒”,小李村又是該鄉最貧困的村。2005年,翟廣山當選村委主任后,小李村逐漸摘掉了窮帽子。翟廣山的做法是:引進好項目,引出致富路。
小李村地處丘陵地帶。全村1500口人、4300余畝耕地,過去長期種植傳統農作物,村民收入不高。在外搞過運輸、軋過棉花、收過廢品的翟廣山對此深為憂慮,決定先從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上突破。
針對小李村地勢不平、麥棉作物產量不高的實際,他出資3.2萬元,從臨猗縣林業局引進1.4萬株“猗紅斤柿”樹苗,免費發給村民栽植,發展了140畝柿樹。如今,這些柿樹已掛果2年,每年可為村民帶來1000余元/畝的收入。針對村里富余勞力多、農閑時無事干的狀況,翟廣山投資800萬余元辦起瑪鋼廠,吸納該村及周邊村150多名村民進廠務工,每人每年有2萬~3萬元的工資收入。目前,小李村正籌建優質脆皮核桃、山楂生產基地,讓土地變成“刮金板”。
自建項目且不說,翟廣山的拿手戲是引項目。2008年4月,將遠在深圳的一家企業引入小李村,建起鎂業公司,吸收該村及周邊村300余名村民進廠務工。
2009年,翟廣山積極爭取,使小李村的2000余畝丘陵地納入了國家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項目區。溝坡梁峁平整后,村里的土地將增加30多畝,項目區內新打深井5眼。鋪設地埋管2.8萬米,整修、硬化田問路十余公里。“這么一來,坡地變平地,旱田變水田,一茬變兩茬,低產變高產,村民的收入就有保障啦!”村民翟彥生樂呵呵地說。
翟廣山還聯系中國農科院,計劃為小李村引進一條無醇葡萄酒生產線,帶動本村及周邊村發展1萬畝優質葡萄。另外。他正與福建一家機械設備廠家洽談,引進2000萬元,擴建瑪鋼廠。項目完工后,瑪鋼廠的年產值將達1.5億元,可吸納更多的村民進廠務工,促進村民增收。